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

2024-06-17 14:30:07 239

文章导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 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参考关键词:
联系客服提示-体制内材料助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等。民族“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民族“非遗”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蕴含丰富的民族团结元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宣传推广“非遗”文化,抓好民族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推动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非遗”文化与时代结合起来,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非遗”在文化内涵、艺术形式和价值取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蕴。我国诸多“非遗”项目,多以民族名称进行项目命名或以民族为主体进行申报,我国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10个子项目,其中冠以“民族”“族”限定语的有617项,少数民族类项目约占项目总数的48%。我国各民族族源神话多讲述多个民族由“一母所生”或“同出一源”。如在华南地区,壮、侗、苗、瑶、畲、毛南等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创世的神话,都把盘古视为本民族的创世神,承载着各民族同源共生的历史记忆。各民族民间文学有诸多共有的表现形式,如“天鹅处女”型、“两兄弟”型、“动物报恩”型等情节类型以及“三段式”叙事手法在各民族民间故事中的普遍运用,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层面上频繁的交流互动。民族非遗”特别是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各民族崇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共同价值观,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编织起民族精神凝聚的纽带,有力地增强了各族人民的相互认同,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深入挖掘民族“非遗”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和资源。

加快推进民族团结主题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民族“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非遗”保护传承的规律和特点,实现民族“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基础。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民族“非遗”主题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的转化创新,赋予民族“非遗”以时代生命力。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运用民间文学、戏剧、山歌、舞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表现形式,主动创作适应时代发展的主题鲜明的优秀文化作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民族团结主题“非遗”的形式改编创新,使人民大众在音声和视觉体验中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不断拓展运用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民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始终离不开场域。在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的传统场域逐渐消失的形势下,建构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样化的传承和展演场域,让民族“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是时代对“非遗”保护传承提出的迫切要求。要坚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民族“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各民族“非遗”产生发展的历史、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构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在“非遗”资料收集、学术交流、动态展示、传承体验等方面铸牢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积极开拓互联网传承和展演场域,通过制作“非遗”栏目、开设“非遗”课堂、建设“非遗”网站、拍摄“非遗”电影、开发“非遗”网络游戏等方式,运用“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展演民族“非遗”,铸牢广大受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民族“非遗”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实有效的民族节庆活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非遗”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要深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充分利用西北地区花儿会、苗族“六月六”吃新节、壮族“三月三”歌节等带有狂欢属性的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民族节庆活动,搭建互动式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平台,丰富民族“非遗”传承和展演形式,从而有助于维系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助于增进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认同,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伟大复兴“奠基”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共识的基本前提。昔日,泱泱中华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封建王朝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则让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共产党在诞生后,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借镜观形,以史为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思想上有效凝聚民族共识,实现价值统一。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有效的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团结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思想基础,为形成稳定的民族团结态势做好根本保障。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萌芽、形成、成熟到再发展都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和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所在,是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

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魂”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产生与发展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类别,能有效应对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第一,国民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10年高于4%。世界上规模最大且高质量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现实可能,庞大的学生和教师队伍已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力量。

第二,干部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示范标杆。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当前,抓住“关键少数”就是摁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牛鼻子”,势必形成领导干部引领示范各族人民积极效仿,势必形成全国上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

第三,社会教育为新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补充。社会教育旨在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社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打破了固有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更广、操作更易的特点,其通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各族人民能更直接、更有兴趣、更便捷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材料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www.cailiaozhush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015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