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汇编】公文写作宝典(老笔杆子经验合集)230000多字

2023-04-19 23:14:58 121

文章导读

目录笔杆子被领导倚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近,大家都在谈女排精神。精神的力量又一次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但不知大家有。


联系客服提示-体制内材料助手

目录

 

笔杆子被领导倚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最近,大家都在谈女排精神。精神的力量又一次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确,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郎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那句话,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这句话,不禁让人想起2013年,排管中心领导三顾茅庐请时任恒大女排主教练的郎平出山时的情景。正是由于排管中心对郎平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的全盘接受,才使这位敢于突破旧体制的铁榔头带领中国女排踏上了催营拔寨、重回巅峰的征程。

之所以交代这些背景,就是想引出我们今天的话题,核心竞争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无论是政府机关的公务员,还是企业单位的职员,我们靠什么立足立身,靠什么脱颖而出,靠什么受领导倚重,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想,当然要靠精神、靠执着、靠努力,但关键还是靠思维。水平高低、素质良莠,差别在思维,转化在思维,突破在思维。

特别是对于文字领域,思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主角,思维不同、立意不同、切入点不同,文章的层次和质量高下立现。所以,我们今天就聊聊思维这个核心竞争力。那么,对于苦逼写材料一族,应该具备哪些思维,才能实现加班少、成果好的质朴愿望呢?我们感到,主要有这么几点:

辈分”——逻辑思维。这是一篇好的文章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好首先要框架好、逻辑顺,这样才会纲举目张。记得当初写材料的时候,处长经常皱着眉头说,这稿子没法改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就出现在逻辑上,前后交叉,大小不分,要改就得重新布局。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不在一个辈分上。比如,我们第一层标题是加强党的建设,那么从横向分的话,第二层就应该从五位一体来破;从纵向分的话,就应该从强化意识、扭住重点、掌握方法、健全机制等来破。反之,如果谈党的建设,第一部分写加强思想建设,第二部分写注重把握重点,这就属于逻辑混乱;或者说,第一部分写加强思想建设,第二部分写提升党的科学化水平,这也是逻辑混乱,乱在思想建设与党建科学化水平是儿子老子的关系。因此,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脑子里都要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在此基础上再想谋篇布局的事情。

思想”——理性思维。我们平时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很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很强的思想性。因此也可以看出,语言的华丽与思想的深刻并没有一毛钱关系。那么,思想从哪里来?从理性思维中来。理性思维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体现在对全局的把握上,就是写文章要跳出局部看整体、跳出本级看上级,这样能够体现出材料的大局观念和境界胸怀。再如,体现在对规律的揭示上,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讲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选人用人导向、润才育才机制,讲党风廉政建设要体现权力运行监督、突出关键少数,等等。还如,体现在对趋势的研判上,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现状的研判,指出大势所趋,正如毛主席讲的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干货”——务实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指出,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我们起草任何材料,关键也在一个字。我们反复说,无论是政府公文,还是企业行文,很重要的是贯穿一条工作线,就是要言之有物,不能假大虚、高空远。当然,我们说讲干货,并不是让罗列一堆数据和琐碎的事项,而是要有选择地进行表述。具体讲,一方面要体现在实际情况上,就是要有侧重、有分类、有鉴别地把实际情况列出来,以像、准、实的标准来展示实情。另一方面要体现在问题导向上,也许文中没有过多的具体事例,但都是对着当前的问题讲,对着存在的矛盾讲,对着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这样的文章也是有干货、有嚼劲的好文章。

特色”——求异思维。文贵求新,思贵求异。好的文章,往往是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文章。公文更是如此,因为公文本身就有很多需要遵守的规范、程式,要做到求新求异很不简单,所以我们说公文的创新是戴着镣铐跳舞。要做到求异,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善于创新。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富矿,就是自身的特色,因为只有特色的才是个性的,不可复制的。因此,在起草材料的时候,要把自身的特色放在醒目的地方,很凝练地表达出来。同时,平时注意分析和梳理自身不同于人的特点和个性,以备不时之需。

匠心”——精品思维。唐代诗人卢延让有个名句,就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道出了成就文字精品之道。公文写作更是这样,从来都是会议不开,改稿不止。只要领导不定稿,材料就得不厌其烦地精雕细刻、精耕细作。精品思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否定的视角,对自己起草的材料,要敢于用否定的视角去审视,多想一想表述是否准确、论述是否精炼、言语是否达意等等,还能不能进行更好地修改和提升。其次是极致的态度,就是要做到极致、突破极限,每次材料交稿后,感觉已经是突破自己的认知层次了,确实用了洪荒之力了,感觉已经很满意了,对明天没有别的想法了,那就证明材料真的可以出手了。每次都这样起草材料,才会日日行以致千万里。

 

想游刃有余写好材料,有一种能力必不可少

 

目前,我们围绕大家反映的年终述职报告这16份材料告诉你,述职不止成绩、不足、措施这一种套路,民主生活会发言这15篇民主生活会发言,是送给您的新年礼物,新年度工作筹划部署不同领域的工作部署会讲话怎么写,到XX聊聊就能拿下了三个专题刊发了提纲。看了大家的投稿,深感文字领域确实藏龙卧虎,一位没有参加评比的笔友@晚成在留言中发的一份提纲都让人叹服,这里补充刊发一下:

一、学而后知已微。1.向书本知识学,方晓任重道远;2.向领导同事学,方晓才疏量浅;3.向工作实践学,方晓知易行难。二、做而后知事艰。1.勇于打造精品,深感勤才有作为;2.敢于迎难而上,深感干才有希望;3.乐于启人解难,深感诚才有实效。三、洁而后知德馨。1.始终修身养德,深悟德不匹位,不福反祸;2.始终秉公用权,深悟职级虽低,不坚则迷;3.始终自律慎行,深悟小节微末,不守成恶。

从大家留言情况看,对这三期的总体反映还不错,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留言是@朔方襛李讲的:

在一天之内写完了,6919个字,有了思路,有了素材,搭框架很容易了,领导看了一遍通过!

评价虽然不长,但说句实在话,遇到一遍通过的时候都不多。我们做文字工作的,能有一稿即中、一遍即过的结果,算是对我们交稿前反复研改、交稿后焦灼等待的最好回报了。但除了帮助大家解燃眉之急、积手中之粮这个直接目的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一个信念:助力大家提升文字思维能力。如果说文字能力是机关工作的关键本领和核心能力,那文字思维则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

思维一变天地宽。要想成为领导倚重的笔杆子,苦练笔耕远远不够,最需要提升的是思维提高文字思维能力落实到这里,就是坚持开展的公文提纲作业,通过创造提纲、讨论提纲、分享提纲、修改提纲,达到你在一接到任务能够立即反应出该从哪个角度思考、从何处落笔、如何架搭建文章结构的目的。群有不少思想很有见地的朋友,@文科班的理科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对范文和思维是这样看的:

 最好不要看范文,因为看完以后整个人的思路都会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了,很难找到自己的路,也很难闯出自己的天下。请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a进了个球a在提及文字思维时说:

范文是别人的,思维才是自己的。范文顶一时,思维用一世!

当然,还有刚入群不久的新笔友@爬格子小蜗牛,也谈了自己的感受:

初进的X,看到有好多材料的提纲,觉得太值了,可是在XX呆了几天,更喜欢里面的氛围,我也很喜欢发言,虽然都是个人拙见,但是喜欢和XX的前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几天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的确开阔了我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特别是最近XX经常讨论民主生活会的材料,看他们聊天的同时对自己先前写的材料也重新审视了一遍,收获不少。

看到大家对一直坚持的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我们深感欣慰。因为语言能力永远是基本功,只有思维能力才是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记得朋友圈@猛哥有段关于什么是好材料的留言,既道出了文字材料的评判标准,也从侧面反映出文字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搞材料是苦差事。十几年的经历,有三点体会:其一,好材料绝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精准领悟上级首长决策意图、精确把握本地建设发展实际、精深调研基层一线问题困难等基础上,进行思考总结、思虑升华的结果。其二,一个优秀材料人,是好领导带出来的、是急难任务压出来的、是加压增负逼出来的,不坐十年冷板凳,不吃非人吃的苦,想脱颖而出绝无可能。其三,材料好更要解决问题,单位建设要靠苦干实干,要下大力解决突出问题,材料妙笔生花,但不解决问题,都会束之高阁。材料人必须既为写材料走出办公室去调研问题,也要深思熟虑爬格子分析问题,更要落实首长指示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历练文字思维能力呢?这里简要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可以概括为这么几种方法:

一是提炼的方法。这锻炼的是逻辑思维。就是对同类型的文字材料,要善于总结提炼,对其行文思路和逻辑结构有个总体的把握,做到只要提及同类问题,就胸中有丘壑”“脑中有脉络

二是紧跟的方法。这锻炼的是大局思维。就是要多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研读上级有关文件,研读本单位领导有关要求,做到与向中央看齐、与上级对表,在对某项工作有个全局上的把握。

三是对比的方法。这锻炼的是辩证思维。就是对工作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要善于一分为二地审视,尤其是在行文论述的时候既要顾及积极因素、也要考虑消极因素,既要聚焦主观情况、也要分析客观情况,这样的文字显得更加理性、令人信服,不能一根筋写到底,一条道走到黑。

四是求异的方法。这锻炼的是创新思维。曾经一位领导跟讲,一篇文字材料如果没有几个创新点,那无疑是失败的。文字的创新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关键还是思想的创新。创新思想一个是要始终把握中央精神、实现与时俱进外,还是要在求异中创新。每次拿到以往的材料,多想一想结合当前的形势任务有没有什么可以变化,是不是能够创新突破,这样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五是找茬的方法。这锻炼的是底线思维。就是要始终有问题导向,甚至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去挖掘单位建设上存在的矛盾问题,这样才能抓住领导的视点、把握工作的焦点、抓住当前的热点,写出的文字材料才有波澜、有味道、有特色、有干货。

以上这五种方法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还是欢迎大家多在XX交流,朋友圈鼓励大家思维交锋、观点碰撞,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伴随一生的核心竞争力!

 

为何文笔很好却写不好公文?其实只需要一个改变

 

刚入门时,我曾为自己的工科出身犹豫过,怕文字功底不够,怕文学素养不深,在公文领域走不远。直到后来受教于两位高手,才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师傅的师傅是物理专业,我师傅是地质勘探专业,这二位都是弃工从文且都有很大建树,其中一个还参与起草多篇中央领导讲话。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好公文靠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主要是文字能力,而是思维方法。

其实,当文字表述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后,文章质量层次的差别更大地体现在思维层次上。因为公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很多时候再赏心悦目的华丽词藻不如管用到位的朴实语言。在此前提下,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不是由语言本身带来的,全部源于思维的方法。因此,公文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思维方法。在锻炼思维上,应该注意把握这么几条:

戴着镣铐跳舞-坚持遵规与创见的统一。这是著名教育家钱梦龙的话,我感到用在公文写作上尤为合适。起草公文最大的前提,就是要符合行文规范,符合政策方针,符合纪律规定,符合领导要求,有的还要符合本单位自己的具体规定。这些条条框框,是起草公文必须遵从的大原则,离开这些去天马行空地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不着调。其实,很多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尤其是自命文字水平不凡的,通常是随性而写,很容易跑偏。因此,起草公文时脑子里应绷紧这些弦,在这些原则下审慎思考,围绕这些要求去谋篇布局,这样文章即使语言平实,但绝对不会跑偏,行家一看就能懂、上手就能改。当然,有自己的思考和创见就更好了,这样文章的层次自然就上去了。但无论怎样,在思维方法上要把规矩立起来,这是根本前提。

换位思考行文-坚持代言与自言的统一。很多公文都不是以自己的身份在写,特别是对从事秘书工作的笔友来讲更是这样。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扮演领导代言人的角色。代言必须要做到换位思考,坐在别人的椅子上考虑问题。尤其是领导讲话,不仅要把握领导的视角、领导的风格,甚至还要模仿领导的口气。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关键是思想要坐到领导的椅子上,关注点放在领导的关注点上,以前我们已经说过很多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给领导讲话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一味地把领导以往的材料搬出来改头换面重复使用,只有适时加入自己的思考,才会给领导耳目一新的感觉。

语无实意半句多-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公文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有的公文还具有强制性指令性。因此,起草公文必须要源于工作实践,对接工作实际,要说管用的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话。无论起草什么公文,头脑中始终要有一条工作线,行文要围绕工作要求、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去展开。当然,有时这条线是明线,比如工作报告类的公文;有时这条线是暗线,比如研讨类文章,即使提的是原则性理论性的思考,也是有工作线暗藏其中的。当然,这就需要作很多调研,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搞清楚、掌握透,真正找准用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诀窍。在内容实在管用的基础上,再做遣词造句、对仗升华的形式层面的工作,这样才不致于本末倒置。

执简驭繁是谓文-坚持凝练与发散的统一。公文宜短不宜长。想当年战争年代,毛主席起草的很多公文都是极为精炼,包括古田会议的决议都是非常简洁明了。习总书记也反复提倡讲短话、写短文。这就要求我们起草公文时要善于归纳总结,尤其是对相同类型单位、相近领域工作、相似人员群体,能够提炼共性的规律性认识,用最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信息量。同时,对同类文章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使用,也应该学会发散思考,举一反三、推此及彼,当然不是说语言上就要洋洋洒洒一大篇,而是指文章的适用性上应该融会贯通,同一类文章要学通学透、把握规律。比如,对工作汇报稿通常有几部分、每部分有哪些内容以及怎么破题等等,应该心中有数,主题再怎么变,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那些年我们写过的材料,都是今年的范本

 

辞旧迎新之际,难免要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我们这样的文字工作者,回顾的必然是曾经写过的那些材料。有人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文不同。一直以为,我们每天起草材料的主题、背景以及相关的形势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所运用的思路和思维是一样的。这也是养成了每年都要总结回顾往年材料写作的经验教训,进而为新的一年提供借鉴的习惯。今天,我们就结合去年推送的一些体会文章,同笔友们一起回顾下曾写过的那些材料,尤其是其中的体会和感受。

最难写的莫过于领导讲话。几多欢喜几多愁,是对领导讲话最贴切的形容了。最喜欢写的是领导讲话,最发怵的也是领导讲话。也在公号上推送过几篇文章。什么时候把自己当成领导了,领导讲话也就写好了领导讲话是座富矿,就看你怎么为我所用一通百通这篇传疯了的领导讲话到底火在哪?历数去年写的27篇领导讲话,有一半以上经历了框架大改、几番推稿最后又推倒重来的痛苦过程。回过头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三:一是在高度上对焦不够。以往是写的层次太低,不注意提升高度,现在是不切实际一味拔高,与领导的职级水平、认识程度不匹配,领导老说虚高,导致小官说大话二是在深度上挖掘不够。没有很好地把握上情下情我情,挖掘单位的实际特点和经验纵深,从而提炼出特色性的亮点,总结出普适性的规律。三是在尺度上把握不够。对领导讲话的风格、口味等把握不准,平时不留心、不总结,想当然地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结果写出了内容都对、领导不念的文字。辛辛苦苦写了几大篇,最后改得剩下个同志们,这应该是起草领导讲话最容易受挫的一条了。

最常写的莫过于报告材料。这里面包括总结报告、述职报告等等。这类材料XX上传了很多,也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一类材料。推送的文章如两学一做汇报想出彩,关键就靠这七步[原创]同样的工作从不同角度汇报,效果大不一样去年起草的报告就不计其数了。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报告,到党委工作报告,再到某一项专项活动的总结,以及个人的述职报告,其中的诀窍认为是相似的。归纳起来就三句话:一是别人想听什么?无论是报告还是汇报,都要对着上级单位或者参会领导的要求来,当前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重要论述,上级党委有哪些重要要求,听取汇报的领导有哪些关注点,这都是我们起草汇报和总结材料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二是我们有些什么?这考验的归纳总结能力,就是把同类的工作先合并同类项。要对那些最亮点的工作、最特色的经验进行集中展示,切忌流水账。三是如何谋篇布局?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材料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有的是把最重要的大项工作集中放在文首来写,有的是按照上级要求的几个工作点来写,有的是以某项工作涵盖的几个方面为主线来写,有的是以单位的几个特点为着眼来写,等等。我们看XX上传文件类型都涵盖到了,大家可以对比着学习交流。

最费心的莫过于信息材料。信息类材料包括要讯、新闻,这里也包括一些需要及时报送的经验事迹材料。推送过一些文章,如信息报送门道多,千万别弄巧成拙小新闻大门道等。写信息确实是小材料里有大门道,小材料彰显大功底。为啥最费心?一是领导很关注,二是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感受。写好信息关键是把握四点:一是快,这是首要要求,随写随报,随报随发,力争事不过夜,不然毫无价值。有的时候,还需要活动未开始前就要把草稿打好,活动过程中及时更新完善,活动一结束就抓紧校正上报,切莫延误。二是准,这是核心要求,信息不要求写得多有思想的深度和认识的高度,关键是要准。无论是涉及的数据,还是提及的地点、人名,都要非常精准,不能有任何疏漏。三是实,这是关键要求,就是要有问题导向,对准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来写,否则即使信息和数据再实,也会让人感觉到味如嚼蜡,与己无关。四是亮,这是加分要求,一个平时的信息材料可能也会过关,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信息材料则会有以一当百的效果。因此,活动之前就要未雨绸缪,对如何抓住当前的热点焦点,如何体现单位的特色亮点,如何创新信息表达的形式等等,都要超前思考、超前布局,不能到活动结束了再临时构思,那绝对是写不出好信息的。

当然,最后还要说说民主生活会的材料,这应该是很多笔友假期一结束就要接着搞的材料了。推送过几篇文章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发言必须要这样写才行......六中全会开了,今后民主生活会发言要这么写等等,尤其是我们在XX开展的民主生活会提纲评比活动,更是聚集了众多笔友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是篇篇经典、字字珠玑,再转发出来供大家参考这15篇民主生活会发言,是送给您的新年礼物

总而言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古训,希望大家平时多总结、多归纳、多思考,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帮大家做到心中有数,坦然过好剩下的三天春节假期^_^

 

四字道破核心竞争力,助你跻身强手之列

 

我们身边有很多从事文字写作的同事,刚开始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跟着一样的领导、写着一样的材料、加着一样的夜班,几年后有的迅速成长为备受倚重的文字骨干,有的还始终在低层次徘徊,甚至沦为打字送报的边缘人。个中原因有很多,除去机遇、背景这样的客观因素外,我感到内因还是根本原因。文字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我认为,可以用跟、学、践、悟四个字来概括。话虽简单,但仔细品味定会有所感触。

跟,才能方向清。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跟紧中央的决策部署,跟紧上级的指示要求,这样起草的文字材料才不会跑偏离题。否则,上级的意图都把握不准,即使再妙笔生花都是南辕北辙,领导不会用也不敢用。怎么去?我们以前谈过,深入地,就是对上级精神和领导讲话特别是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反复咀嚼、深入把握。有时候领导布置任务可能是只言片语,更需要反复琢磨,切实把领导意思把握准、领悟透。联系地,就是对某项工作相关领域的要求充分了解。一般上,领导抓工作的思路是一贯的、系统的,如果对某方面工作讲的不多,可以多看看领导对相关工作是怎么讲的,这样联系着理解讲话精神,更容易把握意图。创造地,有的领导指示可能只是初步想法和原始考虑,这就需要对领导意图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结合实际的同时进行创新思考,把领导的愿意拓展丰富,实现系统化体系化。总之,只有深入、全面、系统地理解了上级精神和领导意图,文字材料才能具备了成功的基本前提。

学,才能功底实。关于学习材料,我们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文字高手,不知有多少笔友坚持下来了。我们敢说,这些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七、八项,一两年下来一定大有裨益。这十个建议,主要是从学习内容的角度切入的,这里我们再说说方法。带着问题学,学文件或者讲话,心里最少要有这么几个问号,比如文件或者讲话发表的着眼点什么?着力点有哪些?落脚点在何处?等等。有了这些问题,才可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带着任务学,以干促学往往比单纯学习的质量高,比如最近在写某个材料,可以围绕这个专题找大量有关的文件和讲话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分门别类梳理相关学习心得和摘录,这样就一举多得了。带着联想学,当然不是指用联想电脑学,而是要边学边回想写过的相关材料,哪些地方可以吸纳,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大脑中留下的记忆会是成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

践,才能实力强。文字工作最重实践,学得再多而不实践,不会有任何进步。如何实践?主要是做到三常常摹,但要大于。对初学者而言,照葫芦画瓢是最省事的办法,但绝不是原样照抄和简单照搬,而是要看到范文背后的东西。比如,文章的套路是什么,报告有哪几种写法?经验有哪几样模式?新闻有哪几类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是横向展开?还是纵向深挖?等等。常写,但要大于。为什么有的笔友写的材料很多,但总是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关键就是重量轻质。每写一篇文章,都要有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态度,要有穷尽认知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追求,真正竭尽所能、耗尽所思后再出手,这样才能打一仗进一步。常改,但要大于。文章不厌千回改。对自己起草的文章,只要时间允许,就要多换换角度,用冷眼旁观的视角去审视和修改,而且不要一味追求结果,改的过程本身就是沉淀反思的过程,这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悟,才能境界高。感悟、体悟甚至醒悟,都是一种总结和升华,层次往往从悟中来、精品往往在悟中出。文字写作走到顶端的人,不一定是刚开始文笔有多出众的,但一定是悟性高、灵气高的,因为悟性决定了天花板的高度。怎么才能悟得好?要锻炼三种思维一是以战略思维谋全局。再小的材料,也有把它放在大局中思考的习惯,这样长远地、前瞻地、全局地看问题,才会悟出某个材料真正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二是以辩证思维解矛盾。越是有起伏、有矛盾、有痛点的材料,越会引起共鸣,也越有深度和实度。平铺直叙的白开水是没人愿意读的。所以一定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材料,从中感悟起草材料蕴含的方法论,这样出来的材料即使语言很平实,但问题导向很鲜明、哲学底蕴很厚重。三是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前我们讲过守、破、离的问题。就是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成熟套路,勇于独树一帜、独辟蹊径,当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要在把好方向基础上,用新颖的观点和思路去行文。这里有个小诀窍,每次想说明一个观点的时候,脑子里先蹦出来的句子一定是大路货,这时候不要轻易用,再想深一层、想新一些,往往能得到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文字。

 

思想逻辑合拍,材料才能上路

 

笔头君曾参与不少大的综合性材料的起草,见识过很多写材料方面的牛人,用时髦的话说应该叫材料达人

1.虽然他们性格各有不同,但相同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就是对材料写作始终有股子激情。他们有的年龄大一些,有的正处于写作的黄金年龄,一搞起材料来,就两眼放光;在一起讨论时,也是慷慨激昂,仿佛在指挥着由3000字组成的战斗方阵在冲刺。

这都到了何等的境界啊,连我这个搞了十几年材料的所谓老手,也是叹为观止了。

偶尔写一篇大的材料,充满激情容易,难的是接二连三的材料,还能保持激情。

几年前,我和一位材料达人聊天,问他你天天都在脑子里想材料,时间都用来写材料,累不累?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很启发。

他说,写材料说不累是假的,但是精神上是愉悦的。尤其是你在写领导讲话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在思想上和领导交朋友。

那次谈话时间不长,这位朋友就提升调到下属某个单位当领导去了。我想这不仅仅是他长期为领导写材料这项工作本身让领导提拔使用的,而是他长期写作的逻辑经过了锻炼,领导工作的思想和方法也已经驾轻就熟,让领导对他在心里产生了信任感造成的。

当然,并不是说写材料就是为了当官,但当你的材料水平到了那一步,思维层次到了那一步,别人想挡你也是挡不住的,这就是写材料人最大的优势吧。

2.怎么在思想上和领导交朋友呢?这是一篇大文章。

笔头君认为关键是把握住领导逻辑与公文逻辑的统一。因为你是用公文材料来和领导沟通的,所以这两个逻辑正好对在一起了,就说明你们朋友交的好,你给他去交作业大家都愉快;如果两条逻辑线相交角度不大,还可以扭一扭拧过来,问题也不大;如果两个逻辑正好相反,那可能就不太好办了,就要反思反思了。

写领导讲话,不象写你自己的发言材料,那么随意,甚至会感到被动,属于遵命于人的创作,要按照领导的思想逻辑来。

领导讲话逻辑是不太固定的,有的里面思想点的扣子要多一些,这样讲起来更跌宕起伏一点,更生动一些;有的条理清晰一些,大三点套小四点,一、二、三级标题都要有,这样听起来虽然死板,但事后抓落实却可以有章可循一些;有的就象今天笔头君()这篇文章一样,想到哪儿讲到哪儿,哪里需要多说就多说两句,哪里需要简短就一笔带过,看似漫无目的,实则主线主题很突出,听完读完印象都很深刻。

所以说,想和领导在思想上叫朋友,你必须要了解领导在想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这些你要作的基本功课。

3.掌握了领导的想法,也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的了,写出领导讲话也就成功了一多半。剩下的就是要把领导这种逻辑转换为公文逻辑了,就要体现出你的水平了。

这里,笔头君()要拿出点多年压箱底的东西,当然这不是我私人的东西,也是从老同志那里学来的,从写作实践中对照出来的,就是,不管是什么材料,最终都要回答好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有的回答可能是间接的,有的可能是直接的,有的可能这四个逻辑要素都有,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部分。如果这四个逻辑要素都没有,我估计想过关就很难了。

那这四个逻辑要素的回答从哪里来,我认为,就是要综合考虑讲话当时大的背景,对着谁讲,领导长期以来的思想观点以及本次的具体想法,这些都考虑全了,才能写出一篇让别人无法复制的好文章。

 

行文二十载的经历告诉我,好材料是怎样炼成的

 

长期跟文字打交道,现在又经常与朋友深度交流,逐步形成了能够发现好文、欣赏好文的能力。

也就是说,让我自己写可能写不出XX大家拿出来分享的文章,比如最近开展的几次群作业评选活动XX篇民主生活会发言,是XX送给您的新年礼物新年度开局起步,这XX篇年度工作会议材料值得一看再奉上XX篇工作会议精选材料,这下全覆盖了XX篇!调研讲话就这么几种写法,都在这里了XX份材料告诉你,述职不止成绩、不足、措施这一种套路,等等。比如转载的党政企领导的一些讲话,这篇新任省长的讲话,值得笔头们举一反三悉心研读这篇传疯了的领导讲话到底火在哪?任正非这篇领导讲话缘何传得这么火?等等。

但可以不客气地说,我能发现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很多XX的朋友私下交流,让我们给他写的文章提提意见,但凡有时间,我们还是很愿意跟大家说说想法和修改意见的。但人非圣贤,说的不一定那么准确到位,但在把握框架、突出主题、运用语气上还是有些感觉的。

写一手好文章不仅是工作的需要、老板的要求等被动使然,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表述思想、亮明观点、寄托感情的重要载体,让人读了后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我觉得标准有三:

第一,从通篇来看,要符合5W原则。也就是要有不可复制性,一篇文章只能在某个特定背景、某个特定时间点、某个特殊身份的人来讲才行,换了场合、换个时间、换位领导就不行,有的还听起来很别扭。

这也就是会不开材料一直要改的根本原因。外行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折腾,实际上材料是为工作服务的,一篇贴切有内容、鲜明有观点的材料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工作的推动作用。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常说的5W原则。

第二,从效果来看,要顶天立地。也就是说要吃透上级精神、掌握环境背景,有本领域本单位针对性很强的内容,只当上级精神的搬运工是不行的,只有大环境的形势分析也是不行的,要有具体的思路办法举措,要有具体问题的解剖、原因分析等。

一句话,就是别让看的听的人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离题太远之感风筝飞得再远总要有一条线拽着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从文字来看,要到位有内涵。也就是文字要用准确要到位,能用一句话那怕定语多一些把意思说清楚的,不用几句话来说。

文字是思想的体现,没有中心意思的话说再多再美也是车轱辘话,观点代表着你的思想和境界,代表着你的看法和理解,代表着你的态度和立场,也是一篇好文章的,那怕你说的话再土,只要是文通字顺、见解独到,大浪淘沙是埋没不了真金的。

理是这个理,实现起来的路径是什么?我们以一篇材料3天写完为例,把我们的两种实践经验告诉你:

(1)对于有感觉有想法的材料,主题突出,想说的话比较多。我会把时间分成2+1,2天用来思考,系统和完善我的思路,并搜罗一下相关素材已备使用。

两天时间你可以一个字也不用写,甚至可以做一些与这个无关的事,可以去跑步、睡觉、打游戏,但大脑一刻也不能停。要想着这事。

等到你对这篇材料的结构和角度都想明白了,那写起来就不会再觉得材料是个苦差事了。尤其是不看什么东西,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真是酣畅淋漓、一种享受。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思路连贯,逻辑合理,符合文体、背景、对象等各种要求,能够达到换个场合、换个领导、换个背景都不能复制使用的最高境界。

(2)如果碰到你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是一个问题反复讲了好多次已经到了无话可讲的地步了,用上种方法就不行了。

时间分配上要采取1+2,拿到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相关的内容,包括背景资料、以前讲话等有关段落,甚至是类似题目的写作思路等等,都拷贝到一个文档里面。

先不要管什么思路、结构之类的,1天时间弄齐了再说。而剩下来的两天,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如果有更新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提出新的观点。

这样做,即使题目不熟悉也能很快做出一桌子像模像样的菜来。

人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过目不忘,第二种方法会经常用到,也是新手马上能上手的最佳途径。

 

一个省级大秘的日常,其实大部分我们都能做到

 

通过这几次评选,发现XX的大神真的是不少,跟他们聊天也真能取得真经,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位大神的日常,难怪人家搞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健身。现在想来,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熬夜的本钱。试想,在连续加班几宿后,面对高密度的任务,面对高强度的压力,可能还有领导高分贝的声音,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哪能支撑得住啊。这里的走不是散步或漫步,而是快走,最好是甩开手臂快走,这样能最大限度增加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他还给算了一下,一万步快走大概是四五十分钟,晚上如果加班没时间,可以选择在中午,也可分开两次,但不宜拆分过多,不然就没什么效果了。

看齐。研读习总书记讲话。这是核心日程之一。对习总书记的讲话要做到随到随学,及时看齐。主要是学三个方面内容:学思想观点。对重要的观点要悉心领会,不一定记得非常精准,但核心的思想一定要把握准、领悟透,能够比较熟练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学经典语句。他基本是每天背记三到五句,不求多只求准,因为写材料中要引用,所以字句不能记混了。学朴实文风。对讲话如何用问题导向来破题,怎样展开观点陈述,都要认真揣摩、学习借鉴。基于此,我们在群文件里已经单设中央精神文件夹,定期更新习总书记公开讲话,希望大家及时学习。总的来说,一周最少要精读一到两篇讲话。

充电。他每天重点学几类资料。一是中央文件,主要是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和大项工作,把握好方向。二是法规制度,主要包括工作上的法规依据以及关于党员干部自身的纪律要求,掌握做好工作的依据和原则。三是党政要论,主要是学习党报评论,他是放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学。四是经验材料,这个比较意外,主要是从各单位好材料中汲取经验。由于每天工作节奏很快,只能是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但一定要坚持,尤其中央文件如果传阅时没时间看,要备注下来等有时间专门学习。

练笔。虽然长期浸润在文字写作中,但他也不忘平时写一些自己的文字。无论是对中央精神的感悟,还是对基层问题的反思,无论是平时工作的梳理,还是个人生活的体悟,有感而发,提笔而就。很多好的观点和文字,并不是在任务压在头上,材料顶在跟前的时候蹦出来的,而是在平时的不断练笔中积累的,这样也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仓促。我们多次倡导大家用好群这个平台,把每一次投稿评比的机会当成练笔的契机,这段时间有不少笔友都迈出了第一步,值得鼓励。现在主要是提纲,以后我们还要拓展到观点阐述甚至全文,一样大家积尺寸之功,我们坚信一定会有所成有所得。

调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天天打仗一样的快节奏工作中,他的主要调剂方式有三个。一是看文史书。他推荐看中国哲学简史、沉思录和智慧书,还有一些散文集和诗集。一则为了舒缓身心,二则也是积淀文史素养。时间放在晚上睡前,雷打不动看一小时左右的书。二是找人聊天。主要对象并不是办公厅同事,而是所属单位对口的同志,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打扫卫生阿姨和门口站岗的哨兵,等等。特别是利用跟领导调研的机会,找基层同志聊天,这是文字工作的源头活水。三是沉思冥想。一天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放空思想,任思绪自由发散。既缓解了紧张的压力,很多时候在放空思想的时候也是灵感迸发的时候。

 

码字一族想出头,先要当好这样的标题党

 

按:一提到标题党,不少笔友可能心里又跟形式主义挂上钩了,实则不然。老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如果精炼清亮,会起到神来之笔的奇效。像昨天我们从XX摘选的一小部分笔友起草的提纲新年度开局起步,这15篇年度工作会议材料值得一看,就引起很大反响,有的提纲一看就是反复雕琢和揣摩的,这个确实体现的不仅是文字功底,更是行文态度。

经常看《人民日报》的都知道几个响当当的人物,像任仲平、仲祖文等等。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谐音,以前经常看的文章,今天转载一篇以仲祖文撰写的评论标题为例讲如何拟写标题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好标题,首先要有好角度。在选择角度的问题上主要抓住三点:高、准、精。

一些考生考试时,往往早就准备好了"万能角度模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照套照用,根本就不顾题目的要求。比如:《由……说开去》、《对……思考》、《从……说起》、《对……透视》等等。

角度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站在什么立场去看待问题。虽然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要侧重"高、准、精"的角度,才能体现考生的才华修养与深厚底蕴,才能"鹤立鸡群".

形式美是最直观的美,是惹人注目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拟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要抓住题目中给出的关键词、关键字,然后进行提炼,形成最新颖、最有代表性、最关键的词用到标题上。这种词语,充满吸引力。

形象化的词语:《做创新人才的"保护神"》、《党员干部要在抗震救灾中成为主心骨》。

潮流化的词语:《不准为干部提拔"打招呼",杜绝官场"潜规则"》。

拟人化的词语:《人才培养不能搞近亲繁殖》、《领导干部要远离"小兄弟"》。

以上标题,仲祖文用上"保护神"、"主心骨"、"打招呼"、"潜规则""近亲繁殖"、"小兄弟"等关键词,对提升标题的档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用词必须选择最贴切、最合适、最让人心动的好词,绝不可东拼西凑、生搬硬套。

好标题的结构要灵活多样,善于变化。

变陈述为反问句:《下基层干什么》。

变陈述为感叹句:《拿原则作交易必须付出代价》。

变陈述为处置式:《把干得好的选出来》,《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用把字句,强调行为结果或行为方式。

简洁的标题,醒目、易记,具有鼓动性、说服力、感染力,能够使阅卷者一瞥就能了解其中的意思。要锤炼标题的文字,压缩与概括标题中可有可无的字,删去标题中可有可无的字,适当用简称使标题简洁。看看仲祖文是如何锤炼文字的:

突出动词:《关键在于落实》,突出了"落实";《引才的关键是引心》,突出了"引"字。

突出名词:《到基层去抓基层》,突出了"基层"这个词。

突出结果:《让青春在基层奉献中无悔》,突出"无悔"这个结果。

突出目的:《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突出"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个目的。

突出过程:《整改提高要抓具体抓实在抓到底》,把"整改提高"的具体过程和措施全摆出来"抓具体、抓实在、抓到底".

标题虽短小,但是同样可以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在标题中明确立场态度和感情色彩,把握读者心理,从贴近读者的角度传情达意。请看仲祖文写的标题,那真是爱恨分明啊:

严厉的:《破格提拔干部要从严》、《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

期盼的:《共产党员要为党分忧》、《时代召唤创新创业创优人才》。

探讨的:《领导干部不妨看低一点自己》。

告诫的:《不准为干部提拔"打招呼",杜绝官场"潜规则"》。

客观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

为民的:《把根深深扎在群众中》。

温情的:《让青春在基层奉献中无悔》。

 

15年老笔杆子的几句话,听了很受用

 

今天这篇文章没有主题。

因为对在被框定的主题下进行写作略感烦躁不安,总想在这个伟大的、互助的、共享的平台,能够写出一些质朴的文字,倾其所有地与你沟通、与你共鸣、与你同行。

但这对写惯了严肃文学(对公文材料的文学定位)的来讲,也确实着实不易。

1.一晃,从误打误撞踏进这门严肃文学领域开始,至今已经将近15年了,15年的坚守和奋斗,足以让人成熟和冷静,不会再说出酒醉后豪言壮语,也不会轻易地妄自菲薄。

写材料永远都在路上,所谓的成功在于坚守,所谓的失败在于放弃。因此,你很少见到你身边的笔杆子自己评价自己成败与否的,往往他的信息都是从别人嘴里得知的。

这正应了那句话,当你成功了,你的故事就是传奇;当你失败了,你的故事就是案例;当你放弃了,你的故事就是空白

2.每个行业都或多或少地有职业病,其实写材料也不可避免,只是平时大家关注的少罢了。写材料除了身体上的颈椎病、鼠标手、地中海等等,精神上吹毛求疵的强迫症、鸭梨山大的焦虑症、难以保持激情的间歇症,等等,都会有所体现。

写材料的水平和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瓶颈期,突破了就好了,不过破茧突破的过程比较痛苦,上面提到的三症你都将会一一遇到

多年的经历,让明白了一点,会写材料的很吃香,周围人都对你高看一眼,有繁重任务都指望着你,但实话说并不是每个人都发展的很好。有的人空有一身本事但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有的人自己吃苦干可以但协作精神不好,有的人在写材料的人堆里显不出来,但换到业务岗位上、写材料成了长处立马就脱颖而出。

因此,在你决定迈入此门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人有惰性的缘故,往往在这条路上走得好的,都是被逼出来的、压出来的,很少是被设计出来的。幻想着今后在这条路上如何如何的人,我劝你从一开始还是别买入此门。

当然,我所说的此门,是专职写材料的,而掌握写作技巧是哪项工作都需要的。

3.文章不是写出来的、都是改出来的。话不全对,但实践中修改的份量确实比较大。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我们现在写文章,倒也用不着一字一句都完全想好才下笔,用电脑改起来很方便。改得次数多但并不一定改得准,多年来,坚持在把文章给领导前自己首先改上几遍。

初稿出来后,会对照何其芳老先生的十二个问题进行对照修改推敲,感到非常受用,推荐给大家:

一、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分析。

二、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怎样说就怎样说,信不信由你。

三、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五、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六、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七、写好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八、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九、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十、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十一、没有吸取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啰嗦重复,马虎破碎等缺点。

十二、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摹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

何其芳(1912-1977)牛人一枚,是散文诗歌的大家,但是他这十二条也是我们公文写作中经常会犯的毛病,仔细对照修改,材料境界必然会提升一个层次。

同时,也希望这十二条能成为XX朋友们给别人改稿子的镜子

文字高手与菜鸟的分水岭,从谋篇布局开始

 

文字工作从粗浅到精深有一道分水岭,就是看是否掌握了谋篇布局、抓纲举目的方法。一篇文章如果在框架设计、观点陈列上成熟了,材料也就成功了一多半。可以这样讲,一篇文章的大小提纲如果琢磨好了,脉络理清了,骨架搭起来了,这篇文章能处在一个什么层次也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了

因此,谋篇布局是行文的关键。前一段群的不少笔友在问搭框架的问题,也有笔友在公号后留言让谈谈这方面的想法。其实一直非常重视跟大家交流此类经验。比如我们在群开展的投稿评选大多是以列提纲为主,因为提纲清楚代表着思路清晰,如果在列提纲上游刃有余,在行文上也不会有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以群一些笔友撰写的提纲为例,跟大家探讨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概括起来,认为要做到四个力避

一是以思想为灵魂,力避低层徘徊。我们反复强调要有思想性,不只是在语言上,更要体现在整个文章的框架上。如何体现思想性?关键是两条:一是在立意上要对标对表。如何梳理提纲本身就是篇大文章。每次起草材料的时候,摆在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面对千变万化的提纲,如何拟出最适合的一套。后来摸索出一个事半功倍的办法,就是首先要对着上级和领导的要求,对着中央关于某项工作的部署来。比如我们写党的建设,脑中就要有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这五位一体的脉络,然后对照当前的形势要求去立意。二是在脉络上要揭示规律。每个提纲的表述都不是随意表述的,都要体现某项工作的内在规律。比如,抓思想引领、抓关键少数、抓制度保障,等等。

二是以逻辑为根本,力避交叉重复。逻辑性是决定文章框架是否合理的根本因素。提起这方面的惨痛经历真是一把辛酸泪。多少次被推倒重来,归根结底都是在逻辑上出了问题,要么是相互交叉,要么是大小不一,要么是以偏概全。因此,在文章谋篇布局时一定要非常重视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先列出群三个笔友的提纲,应该说这三个提纲总的还是很不错的,有两个还在评比中拿到了红包奖励,大家可以带着找茬的态度先看看哪里可以改进(部分内容已删减)。

@牵牛(群一)

践行根本宗旨要广接地气

(一)要立足基层,广接地气

(二)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三)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

@霄鹏

一、始终心怀恐慌抓学习,能力素质有了新提高

一是紧跟时代及时学。

二是紧贴使命系统学。

三是紧扣实践用心学。

二、始终心怀使命干事业,履职尽责有了新加强

一是扭住根本点,持续深入铸魂育人。

二是突出关键点,大张旗鼓宣传鼓劲。

三是夯实基础点,聚焦XX繁荣文化。

四是紧抓增长点,与时俱进建网用网。

三、始终心怀感恩自奋进,工作成效有了新跃升

一是感恩首长的引领,思想阵地结出高层次硕果。

二是感恩XX的奉献,典型培树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是感恩团队的奋进,能力建设经受全方位检阅。

四、始终心怀敬畏严自律,作风形象有了新改进

一是牢记性质宗旨,服务XX不懈怠。

二是秉承务实作风,谋事干事不折腾。

三是严守纪律红线,清正廉洁不含糊。

@龍_one(群一)《践行两学一做争当群众满意的村支部书记》

二、履职尽责,检验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

(一)信仰坚定,当好政策明白人

(二)发展经济,当好致富带头人

(三)心系群众,当好群众贴心人

(四)促进和谐,当好稳定责任人

(五)廉洁自律,当好办事公道人

三、提升能力,展示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

(一)提高推动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三)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第一套标题中,一、二级标题均用了广接地气,这就导致辈分不一的问题。一般来讲,二级标题就要围绕广接地气再分三个层次,比如可以表述为一要立足基层、摸清实情,二要以人为本、服务解难,三要依靠群众、寻计问策。也可以表述为一要与基层为友察实情,二要拜基层为师求实策,三要视基层为责办实事

第二套标题中,始终心怀使命干事业,履职尽责有了新加强始终心怀感恩自奋进,工作成效有了新跃升出现了交叉重复的问题。履职尽责与工作成效都是干工作的范畴,包括里面的内容铸魂育人、思想阵地都出现了先后搅和的问题。认为完全可以把第二、三部分合为一部分,这样既显得层次清楚,又不用费心去回避交叉的问题。

第三套标题中,出现了第二、三部分的内容出现了交叉。比如当好政策明白人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实际起草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重复的现象。而且从大的脉络看,也应该是先提高能力再履职尽责,即第二、三部分应该相互对调才对。

 

三是以问题为靶标,力避空洞说教。提纲对着问题来列,内容才不会空洞。如果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就无的放矢,真正撰写正文时很容易写时不知所措,读来又不知所云。比如@飞扬(群一)《在践行四讲四有中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提纲:

学系列讲话,从把握大势中增强四个意识

(一)要增强政治意识。

(二)要增强大局意识。

(三)要增强核心意识。

(四)要增强看齐意识。

作者表述为从把握大势中增强四个意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强化四个意识是中央的要求,但如果在前面增加针对单位特点或存在问题来讲,就能一定程度提高针对性。比如,着眼党校姓党的要求增强政治意识,着眼深化改革的要求增强大局意识等等。

四是以形式为依托,力避平淡无奇。给大家先列一个提纲:

@-now(群一)《从入党,以为先,做合格党员》

 第一个问题:从入党,追问我们为什么入党?

(一)革命战争年代,选择入党,就是选择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

(二)和平建设时期,选择入党,就是选择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多做贡献。

(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选择入党,如何检视对党的忠诚与信仰。

第二个问题:以为先,用行动体现党员的忠诚与信仰

(一)从大处着眼,做到五有

(二)从小处着手,做到六不

第三个问题:知行合一,做一名继续前进的合格党员

(一)作对党忠诚的表率

(二)作勤奋学习的表率

(三)作勇于担当的表率

(四)作求真务实的表率

(五)作遵纪守法的表率

这组提纲当时也受到了红包奖励。我们感到这套提纲确实是有逻辑、有思想、有味道,可能在个别措辞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整体上是让人过目不忘的提纲。当然,这样的提纲,在群评比中还有很多。

@小许

一、始终把思想武装作为第一需要,在看齐追随中坚定理想信念;

二、始终把充电学习作为第一任务,在真学真用中提高能力素质;

三、始终把勤奋认真作为第一能力,在尽心尽力中抓好工作落实;

四、始终把遵规守纪作为第一要求,在务实求实中树好个人形象。

好在哪里?好在形式的处理上比较有特色。关于形式与内容的争辩现在有很多,有的笔友一看到形式规整的就说是形式主义。客观讲,形式与形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撇开内容搞形式是形式主义,为了内容讲形式则是更好地实事求是。有些内容埋没在字词中,如果不加以提炼和升华,不用一些鲜亮的词汇表达出来,很容易事倍功半。我们都知道习总书记喜欢用一些非常鲜亮的词语,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打虎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在起草材料中,一定要弄清形式与形式主义、平实与平淡的区别,不能动辄就给材料扣上党八股、标题党的帽子。真正写出既逻辑严密、又鲜活生动的标题不仅体现的是功底,更是对文字工作的敬畏态度。用以前领导的一句话结尾,你有本事,你也整出一个让大家叫绝的提纲?

 

学习材料四字诀,循环往复必有所得

 

小时候总听别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正步入材料领域后才知道,这句话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很重要因素的基础上,那就是充分地占有和掌握材料。腹有诗书千百篇,才有信手拈来、妙手偶得的资本。对我们来讲,如何学习掌握材料呢?有四字诀跟大家分享。

读。如何选好适合学习的材料,前几期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读材料个人有个人的方法,我一般是三步:一是粗读。就是第一遍先把文章的框架和主干读一遍,把文章的主旨和主线搞清楚,做到心里有数。二是研读。就是带着问题逐段逐节、逐字逐句地认真研习,尤其是对文章破题的思路、论证的方式,包括起承转合的套路都要仔细琢磨,最好是跟自己写过的类似文章对照学习。三是诵读。就是对经典的段落和语句,能背诵最好是背诵下来,背不下来也要通读几遍形成语感。

记。主要是笔记和批注,后者我感觉更适合懒人,也更方便。就是在天头地角、边白中缝、段末行间,对某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标注出来,或者是写出在阅读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灵感和体会,这一点非常重要。记有三种方式:一是符号标注。问号、叹号包括小三角、圆圈等等,自己可以设置特定含义。二是时间标注。这个很好理解,主要是为了方便自己回忆什么时候的文章。三是文字标注。可以是疑问,可以是联想,也可以是见解和体会。往往这些即学即记的东西,是日后行文重要的参照。

思。思考是沉淀和升华,有时候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有时阅读并不一定很精细,但思考得很深,可能文章的一个观点就会带来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一般看材料,我个人在阅读和思考上花的时间是各占一半。怎么思考?也有三条:一是想深一层。就是要揣摩文章深层次的意蕴和目的,特别是对领导讲话,更要反复领会思考,把准脉搏。二是广泛联系。就是联系世情党情国情,联系上情下情我情,联系昨天今天明天,这样就会融会贯通地学好这篇材料。三是辩证地看。任何材料都有短板,高手看材料是用挑剔的眼光看的,有这样的意识和标准,即使找不到茬,无形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

用。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特别是文字写作是项实践工作,更需要在用中磨练提升。这里的作用建立在前三条的基础上,比如用思路,就是把阅读材料培养的思维习惯或语感运用到新的材料里,遇到材料任务要学会套用相同类别的套路。再如用语句,就是把记下来的好句子好词语包括好灵感,用到正在起草的材料中去。最后就是善总结。尽量把领导修改的手笔分门别类留下来,研究为什么这么改,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打一仗进一步,写一篇稿子提升一个层次。

 

都说材料难写,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了?

 

写材料的朋友,天天都在想,怎么能够写出一手好材料,怎么能够让领导眼前一亮、心头一颤,怎么能够思想鲜明、琅琅上口,怎么能够惊世骇俗、脱颖而出……

1.笔头君想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客气地讲,现在大多数对写材料这个苦差事,还只停留在拼拼凑凑、应付任务的阶段。不好意思,话说重了,打击面有点宽了……

热情+技巧=精品。仅靠热情、一腔热血,坚持个个把年可以,长期下来必将身心疲惫、六神无主了。

总是听到一些人讲,某某某是我们单位的一支笔,某某某妙笔生花、领导喜爱,某某某天天插科打诨、材料一出手就能过……你可以问问他自己,他敢称自己是一支笔吗,敢称自己是笔杆子吗……

写材料这东西,没有止境。可以说是越写越害怕,越写越黔驴技穷,越写你背负的能写的担子会越重。当你偶尔写出一篇可心的文章,你将面临棒杀和捧杀的两难选择。

棒杀就是你觉得好,但别人不这么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当领导否定你这篇辛辛苦苦写出的东西的时候,你会觉得欲哭无泪,如果你是处女座追求完美的千万别干这个,干了你就必须学会改变自己、适应批评。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修改到满意为止。

捧杀就是从上到下都说你好,即使有瑕疵还夸你好。即使你在里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时候你必须保持低调,说一声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否则,在一片赞扬和肯定声中,你已经被套上了就你行、没你不行的枷锁。后果你自然是知道的……

2.写材料在党政机关、企业文秘中是个必修课,是个必备技能,几乎人人都要写,人人都要会写一些,哪有几个每年不加几个班、推敲几篇材料的,只是程度不一罢了。

所以,笔头君对网上一些关于公文无用的争论和谩骂,始终是嗤之以鼻。对公文必死的推测更是不屑一顾。说句难听的话,他死了,公文也死不了。这是公文所承载的作用所决定的,党内外,军内外,体制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皆如此,概莫能外。

都说写材料不容易,笔头君觉得是写材料的人不易。因为他要能承受住各种压力,那种压力是来自领导虐你千百遍、我待领导如初恋的压力,是社会认为你就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的压力,是家庭看你钱不见多挣、还经常加班的压力,是你冥思苦想、忍受孤独的压力。

长期写材料,掉头发的有没有?(是地中海、还是头发帘),少年白了头的有没有?(孩子不满周岁,一定要防止会叫人的时候喊爷爷),对象还没找上,颈椎病、肩周炎、静脉曲张就找上来的有没有,有没有,到底有没有……

说到这里,尤其是要向奋斗在这个岗位的女笔友,说一句,你们辛苦了!说句实在话,这不是女人干的活,抛家舍子的,跟一帮臭男人天天熬夜加班写材料,向你们致敬!男人再苦再累也要干、满腹牢骚也要干,因为写材料这东西就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路,你一个女孩子家家地在这个行当里逞什么能,再次向你们致敬!

因此,经常写材料的人要对待自己好一些,因为别人不知你写材料过程中撕心裂肺的痛。不经常写材料的要对身边写材料的人好一些,不要见别人提升了就嫉妒,那是因为他有这个能力;不要见别人跟领导走的近一些就嘀咕,那是因为他们在沟通思想、探讨工作;不要见别人躲躲闪闪、不言不语就感觉不合群,那是因为他心存压力、思考问题。

3.如果讲写材料,仅仅学会了写作技巧就学会了,那就不叫难了,还要有足够的热情、坚忍的劲头、抗压的能力,一个能经常写出好材料的人,是多少年写了多少失败的材料煨出来的。

好材料的评判标准有很多,情况不一、标准不同。文末,告诉大家一个判断不合格材料的标准,有其中之一你就可以给他下判决书,并且理由绝对站的住(透露一下,笔头君就靠这五条,装神弄鬼地评判过好多材料,别人还都说,嗯,是这个道理,一针见血,嘿嘿)

篇幅冗长

框架雷同

内容庞杂

叙述空泛

语言生硬

哼,给别人的材料挑刺谁不会呢……真爽!

材料达人四步法,屡试不爽!

 

估计很多笔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么是一个很急的文字任务落在头上,无限感慨平时积累不够,能够随手找得到的存货太少;要么是加班已到两三点,盯着空白的电脑屏幕,两眼发直,文思枯竭,无限懊恼关键时候用得上的干货不多……无论是哪种情况,归结起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获取材料、掌握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还不足。今天,咱们就谈谈如何成为材料达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怎样选择材料。越是各类材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越是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遴选材料。特别是现在很多搜索网站文库和微信XX推送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加以甄别,往往是花费了有限的时间,结果却收获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材料呢?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此专门开设了专栏,每周一会为大家汇编上周的风向标供大家参考,大家也可以在人民网或共产党员网及时进行学习。二是综合性文件。这里指的是关于深化改革、党的建设等综合性工作的意见或措施,而不是某项具体工作的通知。这些意见往往具有长期的指导性,平时在传阅时就要注意收集,必要时可以复印下来。三是社论评论类文章。对这种材料宜精不宜多,个人认为把《人民日报》、《求是》等主要媒体的重点文章收集好就够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四是经验做法类报道。笔杆子积累的深度很大程度体现在对这些材料的收集上。因此,对一些重大先进典型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也要重点关注、分类收集,很多时候能够收到奇效。

熟读深思子自知”——怎样阅读材料。怎么看材料是个大学问,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原创]两学一做的材料,为何你看10篇不如别人看1篇?讲的就是如何看材料的,今天不再赘述,核心的是要把握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求深。对公文材料来讲,泛读10篇不如精读1篇。拿到一篇好的材料,一定要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从谋篇布局、到行文走笔,从观点立意、到遣词造句,从写作手法、到文字风格,诸多要素都要进行对比分析、举一反三,真正从中汲取营养。二是求思。就是要联系当前形势、联系实际情况、联系矛盾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谋问题背后的问题。比如,材料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那就要分析本单位人才队伍有哪些问题、哪些优势,文中的做法能否因为借鉴、进行本土化。三是求真。就是要从中悟出规律和道理,尤其是对一些领导讲话和经验做法,更要以工作为主线,找出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和规律。四是求破。看材料到高级阶段就是跳出材料看材料,要想想作者是基于什么考虑这样写,如果交给自己会怎样动笔,这份材料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等等。能够坚持做到这些,一定能达到看1篇顶10篇的效果。

为有源头活水来”——怎样占有材料。在收集和阅读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材料归类保存的内容和方法。从内容上讲主要有:一是记经典提纲。就是按照各类文体的写法,分门别类遴选几套比较经典的标题,这个目的主要是锻炼大家的思路。比如,党内教育汇报的提纲主要有哪些,民主生活会发言的思路主要分几类,等等。二是记精彩观点。就是把好的论述和观点分门别类地记下来,一定要非常鲜明和醒目,不要记空泛的套话虚话大白话。三是记特色事例。对于本单位和个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要有意识地加以保留。从方法上讲主要有:一是电子文档,好处是建档、搜索,特别是复制、粘贴很好用。二是纸质笔记,优点是对相关内容容易留下烙印,印象比较深刻。三是剪报摘报,以前好多老笔杆都喜欢这样做,每次写材料都拿出厚厚一摞摘抄本,像是独家珍藏的武林秘籍。不过现在信息时代了,都有电子报刊,个人还是习惯用电子文档,以确保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研读材料上。

绝知此事要躬行”——怎样使用材料。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如何用材料,是练就材料达人的实践检验。具体讲,在用材料上应该把握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抄观点不抄原文。当然,习总书记等领导人的讲话除外。对于好材料中的语言,尽量不要照抄原文,尤其忌讳大段大段地摘抄,这样看似省劲,实际上对个人文字水平百害无利。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二是重综合不宜罗列。我们收集的材料,往往在某一类型有所侧重,要注重对同类型的材料进行系统综合,使之成为成体系、成套路的整体。比如,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体会,有的谈如何践行四讲四有标准,有的讲如何强化四个意识,我们在用材料的时候,就得把相关材料综合起来,甚至自己还要补上如何纠治问题、如何促进工作等内容。最后还是要常写常练。同样的材料,反复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不同文体中使用多遍,就能够游刃有余、运用自如,时间长了自然能够信手拈来了。

 

谁说成功没有捷径看我如何把捷径走得高端高效又高尚!

 

都说文字工作艰辛,确实艰辛;都说文字工作熬人,也确实熬人。但如果你说干文字工作就得像苦行僧一样苦累修行,那倒不必,通往文字高手的路也许陡峭而坎坷,但确有通达的捷径。正如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都是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的创造创新助推向前的那样,在文字之旅中只要你找到那些捷径,也会带你轻松启程、从容上路。

我们讲的捷径,是讲求效率、讲求规律、讲求方法的观念态度,而不是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思维惰性。的朋友圈里有一些视笔如命的骨灰级笔友,总结他们在文字领域摸爬滚打尤其是走过的那些弯路”“山路甚至错路,其实就是一条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和坦途。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这么五个方面:

文之意——“思想从哪来?我们以前讲过,思想性从高度中出、从深度中出、从辩证中出。今天的捷径肯定不说这些。其实,这里面有两层境界。第一个,只要把习总书记经典论述分门别类记下来用在文中,就立竿见影彰显思想性,百试不爽。当然,这不是贴标签,而是要建立在学懂弄通基础上,放在合适的地方。习总书记讲话是我们党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其思想深度不用多言。第二个,就是在吃透习总书记讲话前提下,对一些经典论述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习总书记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我们在领导讲话里就可以写各级干部要补足精神之、深扎信仰之’”,这样既贯彻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又避免了照抄照搬之嫌。

文之骨——“结构从哪来?学习和借鉴文章的结构,最应该看的不是本单位以往的各类材料,也不是网上充斥的各种所谓范文,而是上级下发的红头文件,而且越高层的越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结构的生命在于逻辑,而逻辑最强的莫过于文件。无论是综合性文件还是单项文件,都是对该领域工作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阐释。所以学习文件的时候,一方面要领会工作部署要求,一方面要学习谋篇布局结构。比如,看加强国企党的建设的意见,就要了解掌握党的建设分哪几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从哪几个方面去展开?等等。再如,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其实就是了解掌握所有同类党内教育是怎么搞的,一般分哪几部分?每部分怎么去分层、每层怎么去行文,等等。把这些规范的结构理解了、固化了,以后进行结构创新的时候才可能不脱纲离谱。

文之貌——“神句从哪来?一篇文章如果有那么几句经典语句,很容易就能提升整个文章的层次,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烙印深刻。那么这些金句良言从哪儿来?网上确实也有不少经典的文字,但要真正做到文海撷英,而且保证既有出处又很靠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党报标题。我们随手找一份昨天的《人民日报》以及人民网刊载的时评。除了正在备考公务员的笔友需要好好研读下党报评论的好文章外,其他朋友如果时间有限,只需看记标题。这些标题都是编辑们精雕细琢而成的,用在我们的文章里既可以作为小标题,也可以用作起始句,何乐而不为?

文之基——“实情从哪来?我们写工作汇报、经验总结、领导讲话等材料,都不可避免要引用实际情况,或者要对着实际情况来写。这些原材料从哪里来?我平时主要留存两种材料,一个是年度总结报告,党政机关是党委工作报告或政府工作报告,企业是年报,这里面的数据都是经审定比较靠谱的。第二个是专项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对原材料的再加工,手边留存几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非常重要。尤其是对调研报告中梳理提炼出的单位特点、规律、问题等内容,要重点关注、仔细体会,这样写出来的材料才会让人感到有虚有实、有血有肉。

文之味——“感觉从哪来?有的笔友在后台问,每次写散文或者随笔都是思如泉涌,但一写公文尤其是领导讲话就感觉全无。WHY?以前咱们也讲过,关键还是没有用领导的思维和视角去审视这个材料。那找感觉的捷径在哪?其实就是两个字,一是,这个咱们专门讲过,可以看四字道破核心竞争力,助你跻身强手之列。如果能跟领导接触最好,如果不常接触,那就用第二个字。对那些经典材料,还是要不厌其烦、持之以恒地去读,这方面不能偷懒,肯下功夫去读材料才是走捷径的正道,因为它省掉了你遇到同类材料时因为找不到思路、找不到感觉而到处抱佛脚的时间和精力。

在文字战线摸爬滚打的人,人人都有难忘的艰辛经历,包括我自己也是在弯路中才趟出了自己的路。我们希望用这些心得体会,给刚入行的新手们一点借鉴,给正在战斗的同仁们一丝欣慰,也给真正的老笔杆们一份敬意。

领导改过的文稿要留下来,反复琢磨

 

俗话说,怎么看决定怎么干。年轻干部只有充分认识公文起草在机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增强使命感和光荣感,尽心竭力地做好这项工作。能不能起草质量好的公文,直接关系机关形象和权威,关系机关决策部署和落实。有一年,我所在的单位拟请一位上级领导作报告,上级领导批示:拟同意,请代我起草讲稿,去不去,看讲稿起草得怎样再定。我单位连忙组织人员起草,最后上级领导审阅通过,来单位作了报告。试想,如果讲稿通不过,本单位在上级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将会受多大影响。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年轻干部要想尽快提高公文起草能力,首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这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培养兴趣,热爱公文起草工作。人常说: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公文起草工作,才能从内心产生做好这项工作的动力。起草公文是一项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发挥以文辅政作用的重要手段,要求自己必须时刻注意学习观察,善于思考研究。记得2000年初,我刚担任办公室负责起草文稿的副主任,单位主要领导问我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起草得怎么样了,我回答,有的处室还没报上来,等收全了就汇总出来。领导微笑着说,你这个办公室副主任不能这样当,要主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超前谋划,不能当事后诸葛亮。从此,我开始注意掌握和研究本单位的工作全局,各处室报来的材料只作参考。眼下各级机关都比较重视培养能写文稿的人,上级部门招调干部都非常注重文稿起草能力,年轻干部要练好这项基本功,这对以后成长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厚积薄发,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老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和能写有直接关系。非洲有一种长得很高的草叫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只有一寸高,之后每天长一尺多,几天就长到一两米,原来在最初的半年里它一直在长根,超过二三十米。巴西有一种火红花,一开始小得可怜,但八个月后迅速生长,枝叶能把一亩地盖上,原来它也是先长根系,后长枝叶。梁启超学问深厚,当年写《清代学术概论》,本是应朋友之邀为一本书写序,但动起笔来不能自已,字数超过了原书内容,只能单独成书。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夯实基础、勤奋积累的重要。现在网络十分便捷,有的年轻干部起草文稿直接从网上找来资料东拼西凑,这样起草公文的能力永远提高不了。积累材料,平时要做到案头不离三个本:剪报本、摘抄本、日记本,经常六个注意:一是实际,干什么、学什么、积累什么;二是新颖,老生常谈、人人皆知的不用;三是综合,正面的、反面的,历史的、现实的,完整的、零碎的,权威的、民间的,都留心积累;四是及时,看到了赶快记下来,以免过后找不到;五是持久,长期坚持,积少成多;六是使用,经常翻阅应用,使之成为素材。

在干中学,多实践、多练习、多写作。起草公文没有许多理论可讲,也没有什么窍门和捷径,指望读几本写作知识大全之类的书籍或参加几次培训,就能很快提高公文起草能力不太可能,关键是要多写作、常练笔,只有干得多,才会经验多。年轻干部要主动承担文稿起草任务,把这项工作当学问对待、当事业去做。除完成领导交办的文稿起草外,要特别注意业余写作,无论是理论研究、学习心得、工作体会,还是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是练笔。机关单位无论哪个处室、哪个岗位都有业务值得研究,要结合实际自己给自己出题目,篇幅不必贪大求长,关键是不偷懒。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了新感触,赶紧写下来,一时思考不成熟也没关系,先写出草稿,放一段时间,再慢慢思考成熟。

潜心钻研,多总结、多请教、多揣摩。毛泽东教育领导干部要学会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先进典型和落后典型,促进中间大多数。这个方法也适合学写公文,正如鲁迅讲,文章应该怎么写,要从已有定论的作品中去领悟;而不应该怎么写,则应从未定稿中去领悟。一要注意研究公文范例,从中发现规律。二要虚心向领导和高手请教,从中学人所长。领导改过的文稿,不要随意丢弃,要琢磨为什么那么改。这些年,领导改过的稿子我都留存着,时常翻阅,收益颇多。三要从自己过去写的稿子中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一日一点儿小进步,坚持下去必有较快提高。

 

信息报送门道多,千万别弄巧成拙

 

最近,有的笔友问起信息报送的事情。信息是反映一线情况的晴雨表预警器,很多领导都非常重视信息报送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哪些该报、如何去报、报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认真把握和揣摩的事情。报好了可能锦上添花,报不好则会弄巧成拙。从实践看,信息报送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做到三个注重

三个关系是:

一是报喜与报忧的关系。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什么时候报喜藏忧,什么时候报忧藏喜,绝对是一门艺术。应该说,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问题导向越来越鲜明,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暴露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有忧则报是好事。但这里面有个尺度,就是原则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速报,不要怕出丑,这类问题捂是捂不住的,但报要报得科学,要从反思教训、剖析根源的角度去讲,给同类单位以警示。其他一些具体问题,本级可以解决的,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可以根据领导意图视情不报,别给上面老添堵,还给人处理不了棘手问题的印象。

二是报点与报面的关系。报送信息一般篇幅不宜过长,所以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这就要根据单位情况点面结合、择点留面,让人觉得这个信息有层次、有侧重、有质量。一般来讲,对某项工作或活动的信息,面上要把活动参加人数、方式方法、取得成效等情况概述一下,点上要突出地讲领导怎么重视的,单位有什么自选动作,有哪些亮点特色做法,不能撒胡椒面似的全面铺开讲,到时给人留不下烙印。所以,切入点一定要小,有的信息甚至可以从某个群众语言或者某处地方景观开始,只要能展现鲜亮的特点就行。

三是报实与报虚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客观上讲,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一五一十地据实上报,有的数据是动态的、有的信息是概略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编造数据,宁可用概括的虚数来表述,也不能要确凿的假数据。主观上讲,对一些情况不能只从数据本身来看,要善于分析背后的规律,归纳出实情折射出的实理,这才是领导更愿意看到的东西。不然,报了一大堆数字和事例上去,上级没有时间给你总结和提炼。只有坚持虚实结合,有数据支撑观点,有观点解读事例,这样的信息才有血有肉、有含金量。

三个注重是:

一是对热点要注重冷思考。跟风报热点没有错,但一定要善于再往前走一步、往深挖一层,用理性的眼光、全局的视角看待热点问题,找出带有规律性、启示性的东西,这才是信息真正的价值所在。在这一点上,诀窍就是要对照当时领导人的讲话来构思信息,在涉及热点的信息里,要反映和回馈领导人的关注点,这样的信息会成为爆文的。

二是对焦点要注重细研判。信息焦点一般也是领导关注的重点,在风口浪尖一定要全面掌握情况,不能挂一漏万。所以,对焦点问题要把前因后果、上情下情、左右评价等各方面情况都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起草信息,力争做到精准得当、清楚明了,绝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更不能与事实有出入甚至与实情相左。

三是对盲点要注重明察看。信息报送不仅要关注亮点和焦点,更要看到盲点和缺点,而且后者往往是更能产生辐射效应的。这就需要信息员有千里眼”“顺风耳,目光如炬,明察秋毫,尤其是对当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要认真分析、心中有数。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审慎拿捏、充分考量,稳妥科学地反映问题。

 

还别不信,你的材料一句话就能戳穿好坏

 

从事公文写作的人,心中始终有盏纠结的红绿灯,绿灯即通过,红灯则被毙……这么多年,在这上面可谓一把辛酸泪啊,现结合惨痛教训把历史上的红绿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供笔友们交流,真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每次材料中都能一路绿灯。

(领导讲话还是要对领导的口味和脾性,最大目的还是被领导采用,最大成功更是被听众认可,还有锦上添花的能被流传些名言金句就更好了;反之,如果一开讲下面就呼呼睡,到头来只被记住开头的同志们三个字,那……

(同样的十件事,着眼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不同、特色不同,效果大不相同。汇报工作,汇报的是政治态度、是思路方法、是工作作风,千万不能记流水账、列记事表,到头来吃力不讨好、事倍而功半)

(经验材料贵在可信可学可用,难在特色特点特征。所以写经验材料一定要长思考短动笔,在充分调研、充分沉淀基础上,认真提炼和归纳个性鲜明的经验做法,切不可搞大而全)

(述职是自画像,表扬自己可是门艺术,要不动声色地把工作难度写出来需要认真推敲,关键还要把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感到岗位离不开他、领导缺不了他,他这一年确实是有功有为,这又怎会无位?)

(先进事迹的生命和价值在于宣扬典型的崇高思想和内在价值,但根本在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人为拔高,不能添油加醋。一出典型就是无所不能的全面典型,这怎会让人信服?怎能让人看齐?所以,还是要实事求是地来)

(上次我们培训讲过,呈批件嘛,关键还是要把理由说通说透,在规定允许范围内引导领导,让领导感到我们提的建议科学有据、切实可行,不能逻辑不通、四六不顺,领导看后一头雾水,本来一件小事给弄成棘手的麻烦事)

(电话通知最大的着眼是落实,就是所有表述都要具体可行,让人看了知道什么时候干、谁去干、怎么干、干到什么地步,切不可空对空,让人不知所以、不明觉厉)

(这个还用解释吗……你懂的)

(我们前段刚讲过报送信息的事,这是门苦差事,但也是个容易出彩的工作。如果舍得下实功夫、敢于出新思想,而不是东拼西凑、上摘下抄,真正把一线的新鲜情况挖出来、报上去,一定会有回报)

你有什么体会,也可以在评论里面说说,不过提醒一下,系统只允许公开50条评论吆。

为啥领导一看提纲就火了?

 

近期,我们在梳理大家的提问中发现,怎样提炼提纲是反映比较集中的一个难点,为此我们专门在这一期作出解答,希望为大家提供抵达成功彼岸的

@风炎蔷薇:提纲刚给书记,看一眼就火了,咋整?

@蓝朋友。构思立意和文框搭建最伤脑,标题对仗有时候也很困惑。

@王新龙。请问怎么列题纲谢谢。

万丈高楼平地起,筋骨架构最重要。要说写材料,难就难在谋篇布局上,通常码字员们所说的列提纲,实际上也就是谋篇布局的文字化。提纲究竟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每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曾经碰过一位老领导,行文之初需抽半包烟,待最后一丝烟灰落尽,自己口述,身边同志快速敲击键盘,话音落,提纲也列好了。这是胸中有丘壑的一类大拿的本事,当作故事听听就行了。对于更多的公文初学者而言,提纲到底该怎么列呢?认为,要把握好四句话:深层次掌握背景、全方位罗列内容、逻辑化编组分类、全局性精炼补缺

第一句话:深层次掌握主旨。古代文人弹琴之前,首先要沐浴更衣,焚香清心。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准备工作要做充分。写材料大抵也如此,受领一份材料,不要急着下笔,首先要搞明白这个材料所涉及的工作具体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如果不了解,那就要针对性地寻法规条文看个明白,找分管同志问个清楚,不求精通,但面上要有一个大致的掌握,便于自己能够较为清晰的勾勒出准备表达什么,确定什么样的中心思想。当然,还有一个投机的办法,比如写常规性的年度工作总结,可以将去年的总结拿出来研究一下大致内容;但若是临时性活动的总结,那就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进去将活动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了。

第二句话:全方位罗列内容。俗话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多将广,排兵布阵才不至于捉襟见肘。写材料也是如此,写之前要极大地占有内容。也曾听到身边一些初学者抱怨:我不是没有内容,脑子里有很多东西,杂七杂八的,就是不知道该选哪一部分。既如此,那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比较的办法,姑且叫作信笔涂鸦法。举个例子,现在要写一篇单位开展某项教育活动的总结,怎么办?很简单,在本子或电脑上,将脑海里所能想到的关于教育活动前后开展的工作,比如活动前领导怎么强调的、活动前准备工作有哪些、活动是怎么组织的、开展了哪些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流水账式地一一列出来,精不精练、通不通顺先别考虑,直至脑海里空空的,是在列不出内容了。如果有人问,我脑海里没有东西怎么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类初学者还是返回上一句话好好做功课吧。

第三句话:逻辑化编组分类。哲学上讲,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这种联系,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行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将脑海中的内容全部列出来了,可以说会很繁杂,但要把内容组织到一个统一体中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从属或并列关系之分。如果材料条理不清、主次不分,势必也是让人云里雾里,这就是逻辑关系紊乱,就像一个人说话语无伦次一般。因此,提纲讲究逻辑关系也显得至为重要。这个逻辑该怎么把握?认为可以将貌似高深的逻辑简单看作是生活中的秩序问题,也许会好理解一些。一篇材料好几段,每一段跟每一段之间到底是什么联系,在全文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这个要搞明白。打个比方,就像描述一个人的外貌形体特征,常规套路是从头到脚依次描述,或是从脚到头也未尝不可,但终究不可能刚说发型,接着就说鞋子,转而又说手上的戒指,跳跃式地描述。材料中的各大段落布局、每段中内容安排,大抵也是要讲究秩序,不能乱。至于有人要问那我该到底选择什么秩序呢?因为受体裁、内容、写作者的思路等诸多要素影响,选择什么样的秩序因人而异。还是举上面提到的某项教育活动,常规的秩序可以这么划分,第一部分讲领导重视,怎么组织谋划;第二部分讲准备充分,如何做好教育活动的准备工作;第三部分讲形式多样,开展了哪些活动,如何开展的;第四部分讲成效明显,单位人员思想上的收获,有没有给工作带来什么推动,教育活动有没有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等等。大块的中心确定了,我们再从罗列出的内容里挑素材,一类归一类,填充进去。非常规的秩序,那就天马行空了,有人会从活动的开展始末提炼几个关键词,或是用几个字概括其特点,分门别类展开总结论述,这个就需要对材料整体驾驭能力比较强了。

第四句话:全局性精炼补缺。有了前三步,基本上框架搭得也差不多了,这时候就需要整篇提纲看下来,看看哪些内容漏写了,哪些文字表述还需要提炼一下,有时单段落看可能没什么不妥,但放到全文里上下看,无论是文章结构上的把握,还是语言表述上的斟酌,可能就会有很多要修改的地方。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集中问一个问题,标题没法弄对仗,该怎么办?标题对仗,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字提炼的过程,一个是考量词汇量,还有一个是考量对文字的敏感度,动对动,名对名,定状补对定状补,上下对称即可。当然,从改文风的角度讲,很多人不主张刻意地搞对仗,凑八股,文字表达清楚到位不罗嗦就行。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从公文写作的角度来讲,更关键的还是要看上级领导的行文风格。如果仅仅是个人兴趣想玩玩文字游戏,认为不要心急配不出对仗精妙的提纲,首要的还是要多看书扩充词量,增强语感,外加多揣摩联系,方可水到渠成。

 

调研工作取得实效必先磨亮这四把利斧

 

记得,参加工作第二年,我便接到撰写政治调研文的任务,那个时候年纪尚轻,想法单一,视野狭隘,对于调研撰写更是没有概念和思路,熬上几个通宵自认为不错的初稿,则被领导重重的甩到桌子上,!压低声音回复了只两个字:重写!

我灰溜溜的捡起论文,垂头丧气的低头离开,余光告诉我,领导此时大有恨铁不成钢,朽木难成材的无奈和失望。

回去以后,见距截稿日期仍有富余,便重新学习文体、文种规范,参考例文格式,从课题实际问题入手,从具体实例纵向分析。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此篇论文最后获得2015年省级调研比赛征文二等奖。恰巧,上周又传来消息,2016年度的调研论文又获得二等奖。

两次事实皆证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道理,在攀登写作之峰的途中,仍要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查找问题,百炼成钢。借此机会,理科生来简要谈谈自己这几年开展调研工作的几点体会和感触,欢迎大家进行批评、斧正。

调研课题基本是上级单位下发一个红头文件,表格中罗列出20-30个重点调研课题,涵盖人才引进、员工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发展、党员党性发挥、三严三实好方法、两学一做好经验,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领域。其实无论何种题材,波及哪块领域,其固定格式和用途,基本大相径庭,相差微小。文章致胜的关键则在于:内容是否接地气,问题归纳是否犀利,意见建议是否可行

今年,有幸担任了调研文评审组组员,认真学习了近220篇文章,有的文章确实让人拍案叫绝,自叹不如。但也有的同志,审题不明,逻辑不清,错误很明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可能大家认为调研文的课题是话题而非命题,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调研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耗时长,挖掘慢,撰写难的苦差事,如果把握不好课题导向的脉搏,很容易跑偏、跑远、跑错,出现词不达意,重难点混淆等低级错误。所以,对于自己的选题,务必要吃透、悟透、钻透。

我在2015年、2016年撰写的都是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课题,一个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一个是《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这两个课题涉及面较广,内容涵盖多,调研量大,我则采取较为简单的框架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企业问题提出后又应当怎样做?这种框架虽然老套,但是基础刚劲、扎实,也能顺畅的阐述课题定义、必要性,从而理性透晰问题,反映自我观点,提出应对之策。

当然,这样可能导致篇幅过长,但只要做到框架清晰,标题简洁,提炼精准,成文也将是一个不太差的文章。

调研,调研,的前提,的目的,至于怎么,还真是大有学问。我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见到文中有问卷的、有走访的、有抽检的等等,而我则一直采取问卷+走访+座谈的研究方式,这样会更接地气、传实情、表民意,也能把主要成果和具体问题,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问卷——主要采用纸质问卷和网页问卷的形式,显然后者的成果较为显著。通过对问卷的归纳、统计,能够准确的进行数据分析,这也是比较常用的论证方式,也能为下文的问题提出观点阐述意见表达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和保证。

走访——在撰写《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中,我从企业价值观对员工成长、发展提供哪些帮助?取得哪些成果?又有怎样的双边依附关系?开始切题,通过走访相应的业务精英和青年骨干,并穿插了他们的先进事迹报道和各自成长经历感悟。这样一来符合了调研文文种要求,二来也反映了客观实际,三来通过这个窗口和平台,也向外展示了,企业通过核心价值观培养出优秀员工的可喜成果。

座谈——在《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中,我则调研了企业通过哪些案例?怎样进行责任意识建设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其实,找到这些答案,最直白的方法就是走访相关部门,因为任何成果都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长期努力、合作的结果。

此种调研方式,也是提升部门之间协作力,促进部门良好沟通,拓展部门资源整合的良好契机,在经过连续两年的问卷+走访+座谈的形式,我也发现了诸多以前看不到的问题,摸不透的规律,解不开的疑惑。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好的调研文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调研,才能有依据、有实例、有底气的开展撰写工作。否则一切则是空谈和扯淡。

记得《企业核心价值观与员工成长的关系研究》,自己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修改了39遍,定稿后又听取了导师的诸多批评和意见,最后在领导那才一次性顺利过关

其实,不仅仅是写文章,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一颗匠心精神,攻坚毅力,都要有一颗要求到极致,行文到顶峰的决心和狠劲。对于标题的囊括,要讲究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部分到整体

在参与评审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全文只有定义没有意义,只有意见没有建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困难没有方法

调研工作最忌讳的就是讳疾忌医,满篇空话、套话、官话、大话。因为你能看到的问题,别人一样也可以看到;你能指出的缺点,他人也定能发现;如果全篇都是在查不足、找缺点、提意见,没有相应可行的建议、对策和方法,我认为这是极其不可取的。调研的目的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是如何科学的、理性的、辩证的解决问题,规避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刮骨疗毒,追本溯源,斩草除根,从而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如果说指出问题需要勇气,那么解决问题则需要智慧。一篇文章想要惊人、出彩,就必须提出适合的、可行的、缜密的规划和具体步骤,这样才能有说服力、感染力、号召力。例如,我在撰写《企业的责任意识调查研究》中,提出了第二标题的某一个对策树立责任意识管理目标、加大组织宣传教育力度、发挥责任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责任意识建设中,确实存在了目标管理的缺失,榜样宣传的不足等问题,所以综合权衡,酌情考虑从这几个方面来提出个人观点。

调研工作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火花激荡的工作,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最后开展研讨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自己身份和位置,言辞和表达方式,如果某项工作、事宜确实做的不足、不够,可以私下讲,中肯提、详细说,因为这样便与他人接受和接纳,让人心生感激和敬佩。反之,如果在研讨会中一盆冷水泼出去,直接否定了他人或他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成绩,难免会造成彼此心中的膈应和不满,小则翻脸,大则树敌,得不偿失。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当他人在研讨交流会中提出中肯、坦率的批评意见和建议时,一定要虚心接受,深刻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下一步工作中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新手最易犯的八大错误,看完一身汗

 

刚接触公文写作,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六神无主,有狗咬刺猬无从下嘴的感觉。一些在老手和师傅们看来是低级错误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踏着一个错误一个错误的尸体走过来的。况且每个英明的领导对新手的错误大都持宽容态度。

但这并不能成为同一错误一犯再犯或者连续出现低级错误的理由。

不管您是经常写材料的,还是偶尔写一下材料,下面八种错误要尽量避免和克服:

其一,定位不准。这是事先对材料的背景、需求、重点,以及场合、对象、身份没有搞清楚的缘故。凡有此毛病的,下的功夫越大,离主题就会越远,最后的结果无疑是推到重来。

其二,框架失调。主要是总体布局不合理,文章几大部分高低不同、显然不在同一层次上。有的虽然几大部分可以,但在每一部分里面存在同样的毛病。这种文章成稿后,必然会导致内容上大调整,其难度不小于推到重来。

其三,内容繁琐。能用一句话说清的用一段来阐述,能多用几个定语搞定的,偏要搞个排比。同一个内容、同一个道理,翻来覆去地讲,缺少新意,含金量少。这就需要多做俢繁就简的工作,同时要清楚材料并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说准说透最重要。

其四,文题不符。有的内容很好,但标题不能盖住内容;有的标题很明确,但是内容不能佐证和支撑标题。写作前,对事先确定的标题一定要默念三遍,写作中,要始终绷紧标题这个弦,始终围绕标题来写,即使标题要修改也要始终忠实于修改后的标题来阐述,否则就会两张皮。

其五,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综合性的材料上,一个内容佐证几个观点,放在这儿也行,放在哪儿也行,最后为了说清楚两边都放,就造成了这个问题,这在新手中十分普遍。这就需要写材料不能讲究面面俱到,要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往深里挖。

其六,平铺直叙。整篇文章就像是白开水,文章没有起伏,既没包袱,也没扣儿。一听开头就知道结尾,听的大家昏昏欲睡,了无兴趣。尤其是领导讲话一定要多用短句子,多几层转折。当然也不能为转而转,核心还要为主题和中心内容服务。

其七,比例失衡。一篇文章比如要写四部分,长的特别长,短的特别短,有的甚至相差数页,明显失衡。更有甚者,一部分五六页,一部分三两行,美其名曰详略得当,这实在是不为所取。如果实在是无话可说,但又必须说,就不要把这一部分单独成标题了,加个同时、此外、还有一点等等,带上几句话就可以了。

其八,照抄照搬。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抄我抄他也抄。合理有益的借鉴是必要的,但是一味的抄和搬,于提高无益,有时还会发生很多奇葩的笑话。这种事搞多了,离你不被信任也就越来越近了。

上面的几个错误是不是在你的成长过程中,都出现过呢?有效克服和避免了这些,你也就成为老手了。

 

当好笔杆子,先要躲开这些雷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我们起草文字材料也是一样,哪些问题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哪些雷区是需要高度警惕的,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列出负面清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样才能靶向提高文字能力。为此,专门整理出我们在行文走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出问题,既是给大家提个醒,也是希望大家进一步定好目标、明确方向,走好每一步。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定位不准,主题不清,是当前文件起草中最要害的问题。凡有此弊病,不管下了多大功夫,耗费多少时间,必定要返工、重来。以准备领导讲话为例,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对客观背景没搞清楚,就是领导讲话处在怎样的大环境和条件下;二是对需求没搞清楚,就是按照讲话的场合、人员等,到底需要领导重点讲什么;三是对领导讲话所处的地位没搞清楚,比如届时讲话的还有哪些领导同志,都要统筹考虑。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要把领导讲话的主题定好,一定要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准确领会意图,尽可能弄清领导想讲什么;第二要根据整体安排,慎重思考领导应该讲什么;第三要从工作出发,业务部门从工作角度想领导讲什么。只有统筹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少走弯路,避免失误。一定要注意,不能想当然,如果盲目确定主题,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

如果说主题不准必定导致材料返工,而结构失调必定导致内容大调。综合分析结构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总体布局不合理,材料究竟分几大部分,每一部分的重点不突出、不鲜明;二是几大部分虽然是清晰的,但几部分不在同一层次,高低不同、轻重各异;三是几大部分的确定是合理的,但部分内部,也就是分系统、子系统之间不衔接、不协调。由于结构失调,必然造成修改工作量大,而且难度不少,因为一处动可能引发其他部分也需要调整,甚至牵一发动全身。在一般情况下,凡结构大体可行的,就不要动大手术,尽可能在原框架内进行改良。具体采取何种修改方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有些单位起草的材料和领导讲话,篇幅过长,内容繁琐,其主要毛病:一是老话多、新意少,尤其是有的把过去讲的成段成段地移植过来;二是废话多、实话少,写的都对,语言也顺,就是没有实质性作用;三是重复多、含金,同一道理、同一内容翻来覆去地讲,未能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思路。修改的材料中,有的初始长度达二三十页万字,经过反复精简和领导亲自审改,定稿时不到十页,但是有份量、有价值的。因此,决不能以长短论英雄,但也不是说文章越短越好,而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真正要防止的是能短的却拉得很长。

这是修改文稿时经常遇到的一个毛病。有的文稿标题、观点比较明确,但里面的内容和文字不符合,文字说明不了观点,内容支撑不起标题。同时,也存在题不对文的现象,就是文字、内容比较好,在整个材料中也很需要,但标题、观点统领不起来,起不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这两种情况,毛病皆出在文题脱节。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确定标题、观点后,未能以此为中心进行文字阐述,或未能以此为中心充实具体内容,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加什么,缺乏准确选择和精细加工。另一方面,如果确认写的文字、内容很扎实、很管用,只是标题、观点不对口,也可采取改变标题、观点的方法。但是,这种改变要注意与整个材料的主题、结构以及其他小标题相一致,不能因此而冲击全局,或与其他部分发生冲突和碰撞。

目前常见的是两种情况:一是标题、观点交叉重复,二是内容、文字交叉重复。组织起草材料特别是综合性的报告、讲话,此类现象比较普遍,也难以处理好。比如,以前起草年度工作总结,对上一年度工作,会涉及几方面的内容,在总结工作经验和部署工作任务时也必然会联系上这些方面。由于重大任务不是一年能完成的,有连续性、继承性,所以在不少方面同上一年的任务紧密相连。这样,即使在具体内容上能区分开来,但在标题、文字表述上很难避免重复。从实际经验上看,要想有效防止交叉重复,最好一次讲话、一篇报告,只突出一个主题,不搞全面铺开,齐头并进。再一点,一定要精选角度,切入点不同,文字、内容就不容易重复

这个毛病主要表现在,起草的材料几部分内容相差悬殊,畸轻畸重。曾修改过下级单位的一些文章,三个问题十几页,第一个五页多,第二个四页多,结果一看第三个不到半页,差点闪到的腰。我们问起草的同志为什么这么处理,他说三个问题都很重要,但最后想不出词了。还有一次报送的材料,第一部分五页,第二部分才两行半,真的是莫名其妙。其实,既然这样,不如不分。轻重失衡最明显的是两种现象:一是各部门不属于同等层次,好比一座大楼有的高二十层,有的只有一层;二是各部分的内容贫富悬殊,好比有的房间几十平米,有的只有几平米。这决不是说材料各部门的内容和文字都要一样,也是不说要杀富济贫。而是在对材料进行总体设计时,要注重统筹谋划,合理分配资源。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内容是可调整的,关键在于学会科学合理的使用材料资源。

无论上报下发的文件,还是领导的讲话,不管由那个单位负责准备,都需要借鉴和吸纳过去的或其他方面的有益成果,这是毫无疑义的。现在,要着力防止和克服的是借鉴不当,尤为不妥的是照搬照抄。在修改文章中,经常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字句,尤其是有的内容是原封不动搬过来,这样既存在很大风险,对自己提升写作能力也是有害无益。由此,我们想到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可以肯定,凡是抄来抄去的都不会成功,更不会成为精品力作。但是,善于借鉴,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大有学问的。XX的笔友们经常会发一些自己写的材料上来,虽然有的是某一段落,有的只是几个标题,但认为,这都是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借鉴别人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学习观点、思路和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具体文字,一定要在吃透精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对自己也是很大的提高


透过35篇精选投稿,悟出工作会议材料的门道

 

这一周,在群开展了年度工作会议材料投稿活动新年度开局起步,这15篇年度工作会议材料值得一看,以及再奉上20篇工作会议精选材料,这下全覆盖了,并先后两次在XX进行了投票评比,对排名靠前的给予红包奖励,引起很大反响。感叹朋友圈群藏龙卧虎的同时,更多的是从大家普遍推崇、广泛赞誉的好文章中梳理规律、总结真经

应该说,文字能力的历练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长期过程。文字之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反而经常要面对的是推倒重来的压力和苦闷。如何尽快度过波谷、实现突破?关键在总结,而总结的重点在经典范文。特别是面对良莠不齐的文章,很容易被一些穿着范文隐身衣的烂文章蛊惑视听,影响我们思维和文笔的提升

正是基于此,探索形成了投稿+评比+解析的闭环式推文模式。我们希望给大家呈现的都是经过普遍认可和主创人员推荐的好文精文,这样才有利于笔友们交流借鉴、共同提高。啰嗦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拿起笔多参与,你多付出的每一次努力,都将是事业竞争中多出的一份胜算、人生征途上多出一个优势

那么什么样的年度工作会议材料才是好材料?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对工作的回顾重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从实践中提炼经验、总结规律,进而在举一反三中提高新年度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另一个是从成绩中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凝聚勠力同心的精神力量。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有的单位是在总结成绩中夹带经验梳理,大多还是单独成文来讲经验,下面我们还要单独来说。从群笔友的投稿中选出了几个相对好一些的总结部分,大家一同鉴赏。

 @老泉(一群,经济工作会讲话提纲)

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倍加珍惜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在保持战略定力中稳中向好。

结构调整在增强转型动力中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在激发创新活力中全面深化。

发展动能在优化发展环境中持续集聚。

民生福祉在释放发展潜力中不断改善。

社会文明在推进共建共享中有效提升。

@乐(二群,经济工作会议提纲)

一、实干凝结硕果,拼搏赢得尊严,过去一年的成绩值得肯定

——过去的一年,我们最突出的进步,就是位次持续前移,质态加快提升。

——过去的一年,我们最显著的成绩,就是突破重大项目,提升开放水平。

——过去的一年,我们最执着的追求,就是加强社会治理,保障改善民生。

——过去的一年,我们最积极的变化,就是主动自我加压,大胆改革创新。

——过去的一年,我们最扎实的举措,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作风。

@小洛(二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讲话提纲)

2016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要特色亮点

一是强基固本,画出共同理想同心圆

二是崇德向善,筑牢社会文明压舱石

三是引领舆论,找准改革发展公约数

四是文化自信,彰显市北新城精气神

五是勤政廉洁,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

@杜杜(二群,抓党建述职报告提高)

主要工作

(一)主责主抓,在履行第一责任中强化抓党建的担当意识。

(二)真学真用,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中打牢抓党建的理论根基。

(三)强基强本,在夯实基础工作中提升抓党建的能力素质。

(四)配齐配强,在加大保障投入中完善抓党建的有形载体。

我们分别列了两个经济方面和党建方面的总结。无论是从行文逻辑还是表现形式来看,都还是不错的。@老泉的提纲个人最喜欢,采取的方式是比较精炼的一种表述,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了三个要素,以经济运行在保持战略定力中稳中向好为例,经济运行是工作内容,保持战略定力是工作思路,稳中向好是工作成效。@乐的提纲适合在大会讲,铿锵有力,鼓舞士气,而且有侧重、有指向。@小洛的提纲是非常典型的党建工作会议提纲,非常形象生动,党味浓烙印深。@杜杜的提纲也用了……的方式,主责主抓、真学真用等表述精炼清亮,一眼看上去就很舒服很清晰。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工作会议材料是具有指导性的重要材料,必须把问题导向突出出来。写问题关键在”“”“,平淡泛泛地谈不行,避重就轻地谈也不行。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几篇比较好的投稿。

@浮云(二群,扶贫工作会议讲话提纲)

慢出工不出力,慵懒散拖妨碍脱贫奔康进程

(一)群众不给力现象有之。

(二)内业不精准现象有之。

(三)统筹不得力现象有之。

(四)帮扶不过硬情况有之。

(五)督查不到位情况有之。

@海天(一群,述职评议会讲话提纲)

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细致

(二)履行主体责任还不够积极主动

(三)执行组织生活还不够严格实在

(四)落实从严治党还不够坚决彻底

@杜杜(二群,抓党建述职报告提高)

存在问题

一是各级党委抓党建有的表现。

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有的地方。

三是组织生活制度执行有的现象。

四是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有的环节。

总的看,大部分笔友投稿写问题部分比总结和部署部分要差一些,也反映出现在不少单位在问题导向上还有待加强,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写问题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上述是三个比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浮云是具体表现,@海天是问题概述,@杜杜是直说问题。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关键还是要拿着手电筒照自己,真正对着本单位讲,对着实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讲,不能让大家听了不知道在讲谁、不知道讲的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改

每年工作会议经验总结部分都是比较难的,曾多次试图劝领导取消经验总结部分,均被无情拒绝,最后换来的都是经验要好好总结啊,不能跟去年一样。年度工作会议的经验有两个关键点要把握:一是认识要有规律性。就是要有认识层面的内容,不能全是工作。二是提炼要有指向性。就是要从年度工作实践中去提炼,因为每年的工作范围大致不变,只有从每年不同的做法中提炼相关经验,才能避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情况。群投稿中有两个材料有印象比较深:

@寒江(二群,经济工作会议发言提纲)

 回顾这砥砺奋进的一年,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切体会,值得记取和发扬:

一是科学谋划才能开辟发展新局。

二是精诚团结才能形成发展共识。

三是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发展实绩。

四是亲民利民才能汇聚发展能量。

@乐(二群,经济工作会议提纲)

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形势变化,明确当前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要求

第一,认识新常态,就要奋发有为,把坚定信心作为前进基石。

第二,适应新常态,就要科学破题,把二次开发作为突破路径。

第三,引领新常态,就要瞄准靶心,把提质增效作为根本追求。

上述两个提纲,@寒江是专门写经验的材料,比较精炼,但在指向性上可能还欠些火候,但总体上是很不错的。@乐起草的虽然不是经验,但如果文章主线是今年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一年,那经验完全可以这样来阐述。

部署工作任务是上情与下情、务实与务虚、抓点与带面的有机统一。说上情与下情相统一,就是既要贯彻党和国家战略,对接上级单位部署,有关领导要求,也要本着可执行、可操作、可细化的原则订实举措,不能一味拔高导致任务无法落实,只能挂空挡、走过场。说务实与务虚相统一,就是既要讲立场、讲原则,也要讲思路、讲对策,不能陷入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困局。说抓点与带面的统一,就是要善于统筹、找准重点,每项工作都要有重点抓手、每个任务都要有重点方面,这样才能抓点带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老亣(一群,经济工作会提纲)

2017年,我们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努力开创进位赶超新局面

(一)聚精会神谋转调,培育县域经济新动能。

(二)高点定位统城乡,构建两区一带新格局。

(三)坚定不移促改革,激发进位赶超新活力。

(四)全力以赴抓项目,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五)持之以恒优生态,打造宜居宜养新家园。

(六)不遗余力惠民生,开创和谐稳定新局面。

@寒江(二群,经济工作会议发言提纲)

明确目标要求,始终突出发展重点

(一)主攻园镇融合,激活园区开发主战场

(二)坚持建管并重,塑造宜居城市新形象

(三)加快提质提标,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四)致力民生改善,共推社会事业大发展

(五)深化作风建设,汇聚跨越发展正能量

 

@世界末日(二群,工业经济大会讲话提纲)

齐心协力,实干担当,营造工业经济发展好环境

(一)各级各部门要做好领、帮、干三篇文章。

(二)企业要做好稳、转、进三篇文章。

(三)各级干部要做好勇、快、准三篇文章。

@乐(二群,经济工作会议提纲)

聚焦目标任务,聚力攻克重点,在转型提质中奋战新一年

(一)致力经济提质,增强综合实力。

(二)致力改革提效,激发发展动力。

(三)致力平台提优,彰显园区魅力。

(四)致力民生提档,增强保障能力。

(五)致力文明提升,凝聚向心合力。

@欣宇儿(一群,党建和思想工作安排提纲)

一、以战略思维谋全局,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扛起来

二、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性熔炉热起来

三、以底线思维定边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制度执行严起来

四、以辩证思维解矛盾,狠抓基层组织建设,战斗堡垒强起来

五、以创新思维增活力,深化企业文化生根,精神文明兴起来

六、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加强党建带群建,同心同向统起来

部署任务方面好的提纲比较多,一压再压挑出五篇。@老亣的好在思路清晰、逻辑清楚,部署的目标和任务一目了然。@寒江的好在既有原则又有思路还有措施,就是我们说的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世界末日写责任落实上比较有特点,大家也可以借鉴。@乐五力很形象,确实有号召力。@欣宇儿用六个思维来带任务,也是很好的一种思路。这五个提纲,个别的在措辞上可能还可以推敲,但思路都是非常好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纲的二三级标题已经删掉了,大家可以看历史文件,也可以在群众找他们交流或请教原文起草的经验。总之还是那句话,群鼓励思想碰撞、经验交流,希望大家携笔同行、互鉴共进

 

隐藏在全国典型事迹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七一将至,有的单位在搞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这让我想起前年跟一个全国典型相处的难忘经历。

那是一场苦战,让人心身俱疲;更是一场蜕变,悟出一些门道。下面的文字没过多去修饰,权当自己经历的一份真实备案。

某日,我和一同事光荣接到上级部门任务,帮助起草兄弟单位先进典型事迹报告。这次报告会要在地区公司层面讲,如果效果好,可能还在北京总部讲,最终目标是争取成为全国典型(注:现在已经实现了)。起草典型事迹报告的过程非常曲折,但也收获颇多。

 

别人嚼过的馍没营养

 

接到任务的同时,我们也接到了一大摞素材。有通讯报道、有评先进的事迹材料、有以前大大小小的各种报告,甚至还有个人信息表。

客观地讲,拿到的素材,一些事迹很完整,提炼的也不错。在素材限定的情况下,材料好不好,关键看技巧。

只要具备一定的素材运用能力,文字基本功不差,再有点小悟性、小灵光,安排好逻辑,基本上会写个差不多,不会太好,至少也不会太差。

按照这个路子,很快拿出一稿。能用的素材基本都用了,该展示的亮点也都展示了,文字也算工整,事迹刻画细致。初稿就这样交出去了。

说实话,以前也这么干过,对于层面不太高的报告会,也就蒙混过关了,自己还有点飘飘然。

但这次不幸的是,遇上的领导是我们单位材料界的带头大哥,有文采、有感觉、有激情,还讲政治,功力深厚。结果这稿毫无悬念地被枪毙了,说是味道不对、感觉不对,不像那个人。

能告诉我们那个人是哪个人吗?他的信息很准确,事迹也很清楚,那咋能不像那个人呢?现在知道了,当时刻画的那个人,是素材里的人。

再改改吧!我们开出租车的还怕等客吗?都说写材料是个良心活,我们可以拍着良心说,我们绝对没偷懒,绝对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工资、对得起良心。但是,尴尬的是,连改几稿,最后一稿稿交上去后,领导没说行,也没说不行,没动静了。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一尝

 

本以为这事就此打住了。结束的条件无非两个:报告取消,或者换人重写。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突然通知,到总部集中封闭改稿。

其他几个报告操刀者和典型是一个单位的,对典型非常熟,就我们两个外援。总部机关领导还是很用心良苦地把我们的主人公召集过来,一起封闭。

整整十五天,我们和主人公吃住在一起。大活人就在你眼前,再写不好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守着这个素材,心里有底多了。我们多希望他能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他的事,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那个主人公有点腼腆。

我们只能根据掌握的线索去他那挖。问他什么事,他给你讲什么事,不太会展开。但是,这也有非常大的收获——至少知道的更细致、更全面,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他的情绪、他的认识、他的想法,让我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感觉。

后来实践证明,具体事迹是,心理活动、思想认识是,加在一起才有血有肉,让典型有生气、有灵魂、有神采。

后来一来二去混熟了,说话也随便多了,不用每次都以采访的名义正襟危坐,我问你答,弄得跟面试似得。我们一起吃饭、一起遛弯、一起喝酒侃大山、吹牛皮,有时还会自揭一下家丑,博对方欢心,讨对方一笑

当然,我们会牢记使命,有时冷不丁地向他提出已经蓄谋已久的问题,捕捉他最真实的反应;有时写到他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他总是不好意思表达自己高尚的境界,我们就用恶毒的问题刺激他。

他是一名技能专家,在单位是技术大拿、技术教练、获奖无数。比如,我们想知道他对练技术、当教练、做培训、获奖的看法,这个很重要,因为同样一件事件,出发点不同,意义不一样,但是他会说人都有上进心,干啥都要好好干,这样才对得起组织培养、领导关心和同事帮助,云云。

多么似曾相识的答案!就是这些高大上又毫无个性的东西,造就了典型的千人一面。我们刺激他,说你没说实话,当教练多好,单位的活儿干得少,整天去培训,还有培训费,可谓名利双收......他一下就急眼了,跟我们辩白(此处省去5000字)。

他辩白是说出的想法,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东西、可贵的东西,也是作为我们想要、听众想听的东西。

看我们打的火热,他们单位负责稿子的人、带队的领导也来了热情,一有机会也绘声绘色、饶有兴趣地讲他们的所见所闻,他们对这个典型的看法,等等。

当时,有两个感受:一是他们采访得比我们彻底,知道的比我们多很多。二是这个典型身上确实有太多闪光点、有意思的东西。

也有两个疑问:为什么我们认为有意思、他们也认为有意思的东西,原来的稿子里没写出来?为什么他们讲起来自己都刹不住车,但是原来的稿子却那么干涩?

当时我们也没想明白。

现在感觉可能是这样:一是受到了模式限制。一提事迹报告,脑子里立即先有一个模式,先有框框后装画,先拉框架,然后根据框架填内容,结果导致一边素材不够东拼西凑,一边素材过剩白白浪费,这是典型的削足适履二是受到了体裁限制。事迹报告和事迹材料,虽然两字之差,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要求也有很大差别。事迹报告是用嘴讲、用耳朵听的;事迹材料是用手写、用眼睛看的。好看的材料不一定好听,不好看的材料不一定不好听。这是两个路子、两套逻辑,关注点、兴奋点、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是用写给眼睛看的标准,去写给耳朵听的东西。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情有可原。因为领导审稿审的是文字稿,好看的材料可能过得去,不好看的材料肯定过不去。以前写电视片脚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领导多加一些像“”这样的XX,提高业务素质;也可以给领导汇报时,稿子不给他看、给他念。据本人经验,后者更可行。三是受到了命题限制。写典型,很多时候都是命题作文,大都是组织上或领导先把典型的特点总结概括个差不多,然后按照这个规定题目去写。这样在挖掘素材中难免按图索骥,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顺藤摸瓜,不设限地去发现预设范围之外更好的素材。但是,我们要受到主题限制,所以只能忍痛割爱。曾经写这个典型的团队,估计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由此想到,组织和领导的任务应该是发现典型、选定典型,而写作团队则是丰富典型、发展典型。在典型定位上,不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而是占有素材去提炼。在素材挖掘上,要做到用什么有什么;在最后成稿过程中,则不应再为素材所累,要有什么用什么

 

不怕提意见,就怕没主见

 

形成初稿后集体讨论,是集思广益、打磨完善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非常必要,是通过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个材料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有不妥的地方,但有时也是写材料过程中最虐心的一段。

集体讨论修改,初衷是集中大家智慧打歼灭战,参与讨论的和作者是同向而行,但实际上往往无形中走向了对立面。

审视的是材料,但写材料的人感觉是自己站上了审判台。材料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自己犯了一次错。原本操刀者付出最多、最了解,但此时此刻却最没有发言权。很多时候不能解释,一解释就有不服气、听不进意见、伤了高贵自尊心的嫌疑。这会直接影响你在这个行当和单位的名声。

所以,材料界的老油条们,基本都是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他都貌似认真听、好好记,纵然心中无限澎湃,表面也是面带微笑从容应对。

这是测试的过程、发现问题的过程。这个时候,其实不怕别人提意见,是需要人提意见。有个观点很好:就是不要看自己怎么做的,要看别人怎么想的。生活中有很多初衷和结果错位现象。人家能够提出意见,肯定是从他的角度立场来说,确实感到了问题。真有异议,即使嘴上不提,心里也会嘀咕;即使这个人不提,不等于其他人不提。把问题消灭在工作层面,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愿意当墙头草,谁说啥意见,特别是身份高的无论说了啥,都随声附和。这类人最可气。本人就遭遇到了这种人。过程不忍细说,略过。

 

吃进去再吐出来

 

经过几次集体讨论后,依然不过关。最后到了大家都感觉不妥,但都不知道怎么改,又不甘心放弃的地步。请了外援,希望打破这个怪圈,未果。材料,好像进入一次死循环。

还是领导英明。带头大哥及时赶到,摆顿大酒,全部推翻,头脑风暴。酒壮怂人胆,酒后吐真言。胆子也大了,舌头也灵巧了,思维也放开了,激情也上来了,感觉也找到了......

最后,重新确立了主题,而且一听到这个主题,大家都激动了,都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事可以写,有很多感慨要抒发,一切都对了!

这也正是那句话:不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而是占有素材去提炼。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本想大睡一场,次日再战。但是当时却感到文到指尖、不写不行。

好吧,挑灯夜战。没看任何素材,没看以前文稿,建了一个空白文档,洋洋洒洒写了4000多字。代价是通宵。

后面就简单了。把我的主人公请过来,问他这些东西对不对、接不接受,念着舒不舒服,还有没有要加的,粗改一遍。口头向领导汇报,因为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所以给领导汇报的时候很流畅、很自然,顺利通过。

然后,大到情感逻辑、思维逻辑,小到语句字词等方面细细扣。大量工作都是为了符合他的口气和语调,在感觉生硬的地方,就问主人公,生活中你会怎么说,然后用他说的话把文中的内容替换掉。我们开玩笑说,就是像裁缝在给典型做衣服,绝对量身定做,做完一点,就让他穿上试试,看合不合身。

这个过程其实很累,我们两个执笔的撑不住了,我们可爱的主人公坐到电脑前,自己开始上手改。

他说这些是他真的想讲的,以前这些东西很散,一些思想认识有意识,但是很模糊,这次都给总结出来了,清晰起来了。即使这个稿子再被枪毙,在这个报告会上不让讲,以后自己有机会出去讲的时候,也用这个稿。

最后,又在热烈友好的氛围中,大家共同在政治性、全面性等方面进行了把关微调,完活!

最终的稿子就不在这里露怯了,仅有几点收获分享:

写典型,其实就是给典型画像。靠二手素材,是靠别人的描述画。靠采访,是靠自己的眼睛画。靠交往,是靠自己的感觉画。

传说中的龙,神话中的仙,怎么画都行,因为别人根本没有验证的机会。但是典型不同。画的像不像,很多人都知道。

喝酒,吃进去的是精华,吐出来的是糟粕,你是在清理肠胃。写作,吃进去不一定是糟粕,但吐出来的一定是精华,你是在口吐莲花。对于素材,第一要抓第一手素材,第二要把素材要掰开揉碎,吃进去再吐出来。

典型事迹报告,是写作者用嘴讲出来的。手的作用,只是把讲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交给报告人去讲而已。

典型的神采靠什么体现?其实最能击中人心的,不是煞有介事的一招一式,而是不经意间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可以启发典型思考,但是不能代替思考。无论是事迹还是情感,一定要真实、真实、真实!真实最有力量。

不要忽视素材中的边角料,用好了说不定是最好的饰品。

典型事迹报告中最动人的话,是典型自己按照自己习惯说出来的话。稿子总体成型后,把材料语言、我们写的语言转化为典型自己的语言很重要。让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事。

 

托马斯有十诫,写材料有八戒

 

这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托马斯杰费逊写给孙子的十诫。托马斯杰费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受儿子的委托,在给其孙子的一封信中,提出了日常生活的十诫。读完之后,颇有感慨,也受益良多。

咱们先看看托马斯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

一、今日能做的事决不推至明天;

二、自己能做的事决不麻烦别人;

三、决不要贪图便宜而购买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这对你反而昂贵;

四、决不花费还不曾到手的钱;

五、决不要骄傲,骄傲比饥饿、干渴和寒冷更有害;

六、不要贪食,吃得过少是不会使人懊悔的;

七、不要做勉强的事情,只有甘心情愿,才能精益求精,不厌其烦;

八、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决不要庸人自扰;

九、凡事要讲究方式方法;

十、当你气愤时,先数至10然后再说话,假如怒火中烧,那就数到100。

有的笔友可能认为有些偏鸡汤。不过从为人、处事,以及生活的角度来看,如果坚持做到,也是满满的干货。

看到这十诫后,反反复复看了不下十遍,总感觉跟我们在写材料上这些年一直坚持的某些东西有些相似,这里也就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做个小结:

戒拖,今日事今日毕,这也是写材料要经常熬夜的原因之一,否则第二天又有新的任务,拖来拖去最后将失去主动性,更不能保证材料的水平和质量。

戒推,在机关工作,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工,能自己干的不要推给别人去弄。这里面还有个责任心的问题,求了人最后还要收拾烂摊子的事,也屡见不鲜了。

戒抄,写材料是个艰苦的思考的过程,如果为了省事而简单地搞拿来主义,把原来写的比较成熟的东西用过来,或者直接百度搜索粘贴复制,可能到最后被推翻的就是这一部分,你将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重搞,得不偿失。

戒忧,材料写完后有的人是信心满满、觉得肯定能过,有的人是战战兢兢、几次都不敢呈报。其实大不必纠结,对还不知是福是祸的事庸人自扰、浪费精力。交材料之前想想怎么汇报倒是真的,只要领导认可了你的思路,对你的行文也就容易接受了。

戒滞,千万不要觉得以前写类似的文章很容易,就对你目前手里还没写的文章就麻痹大意。一篇讲话有的时候隔几天讲,写法都不同,要学会相时而动,千万不能躺在原来的功劳簿上自以为是、停滞不前。

戒骄,一篇文章尤其是领导讲话有时写得不错,周围会一片赞美之声,说得到领导赏识了,是御用笔杆子,等等。这时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你只不过是提供个素材而已,有时对上路子了,也只能说是你把领导的思想梳理了一下,其实跟你没有太大关系。换个人多跟踪一段时间,弄得不比你差。

戒散,写材料是苦差事,但苦中有乐、苦中有趣,要想干得好,欣赏山顶上的风景,必须要脑袋比身子先进来。也就是你自己要做好甘愿吃苦的思想准备,精力要集中,不要勉勉强强、犹犹豫豫,最后这边的事没干好,其他事也耽误了。

戒横,写材料的推材料是经常的事,推材料难免会有争辩,不说话会认为你没有思考,光挑刺又不给解决办法会让别人不舒服。在你说话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把各方面的利弊因素都要想清楚,出口就按照你说的改才能会更有权威,千万不要蛮横,否则只会让人看扁你。

啰哩啰嗦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完全与十诫对照来的。但确是这些年写材料的一些点滴心得,希望对大家有用。

XX的朋友,他们有的经验老道、出口成章,有的刚入此门、积极求索,他们的很多感受和思路对我们很有帮助,一并致谢。


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

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文字高手

 

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王石的文章,文中引用了他的一句话弱者为了舒适找借口,强者为了明天养习惯。先不管对王石这个人作何评价,但他每天坚持的健身、阅读、写作等5个习惯,确实让人感到凡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我还记得之前有报道说其人登珠峰时,过了大本营别人想玩玩想晚睡晚睡,可王从来是严格按计划作息,结果上了7000米后很多人体力不支,而王顺利登顶,可见好习惯的重要性。

养习惯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样一起入职的同事,刚开始在一个起跑线上,为什么几年后有人已经崭露头角甚至成为骨干,有人还在原地踏步?关键就在那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足以积硅步而至千里的小习惯上。看看身边那些文字高手,习惯虽各有不同,但仍进行了梳理,期望得到一些规律,以期参考。综合起来,可以称之为十个一

每天背记一句习总书记经典讲话。不用多,一天一句足够。但要记得非常精准,不能有丝毫出入。平时,我们在学习领导人讲话的时候,看到经典语句就标出来,以便订下背记计划。日后起草文章的时候,既可以原文引用,又可加以拓展,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文章的层次自然上去了。

每周梳理一次高层的声音主张。主要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关讲话。已经承诺大家,每周一会把领导人上周的重要讲话梳理发布在公号上,大家可以结合着自己收集的资料一起看。不一定要背诵下来,核心是把握方向、掌握遵循,做到时刻跟上看齐。

每两周研读一篇社论评论。主要是跟踪人民日报或人民网。人民日报有微信号,人民网有个重要言论库,大家都可以搜索到。每周选一篇自己岗位相关或者是感兴趣的,认认真真研读几遍,从谋篇布局到行文走笔,从文章破题到论点论据,从标题提纲到精美语句,都要悉心品味,真正学深学透。

每月精读一篇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有时讲话比较密集的时候就要随到随学,但还是要订好计划,即使学过了也要专门安排时间进行精读。参考上述研读评论的方法,真正学深悟透。尤其要做到的是,把精辟的语句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或者是标记好,确保写作时随时能找到。

每月研读一份综合性文件。主要是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的决定、意见包括比较重要的通知、通报等等。为什么专门学这个?因为文件本身就是很好的材料。尤其是一些活动的意见、方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语言也很精练、很精道,非常值得学习。而且学文件对于把握当前形势任务、着力重点都很有裨益。

每月研读一篇本单位主要领导讲话。无论是哪个部门,无论是否专门从事文字工作,都要重视这一条。主要领导讲话通常蕴含本单位发展的大局、大势、大事,把这些研究透了、把握准了,起草材料就会方向不偏、焦点不散,业务工作也会容易出彩出效。特别是对秘书等领导身边人来讲,这是提出符合领导意图建议的前提和基础。

每月研读一篇友邻单位经验材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友邻单位或者本单位别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注意留心、随时收集,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学习研究,把别人的好成果学到手、转化好,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当然,把好材料收集好,遇到紧急任务还可以救火哦。

每月研读一篇古文或古诗词。这是个偏方,但大有裨益。学古文有两个好处,一是给文章增色,习总书记很多讲话都引用古文,使得整个文章很厚重。另一个是锻炼我们用笔的精炼程度,公文很多时候需要用很精练的语言进行表述,经常学古文的人能够养成精准用词的好习惯。

每季度读一本哲学书。这个时间拉的比较长,大家可以视实际情况定。因为哲学书籍一般比较难懂,我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看了半年才看完,当然主要是太懒。但不管时间长短,这个习惯要养成,哲学书是我们写材料之人区别于业务人员的重要法宝,也是让我们能够用全局的、前瞻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的有力武器,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每半年写一篇调研报告。其他练笔的文章因人而异,有的本身就在文字岗位,单独再要求多久写一篇文章没有必要,有的非文字岗位人员更无需专门要求写作。但调研报告建议大家写一写,如果半年太短可延长至一年。写调研报告绝对是一举数得,既能逼自己了解一线情况,也能锻炼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炼经验、研拟措施等各方面能力,如果弄好了呈给领导更会有意外收获,会让领导觉得这个同志想干事、实干事,这才是真正的践行三严三实

以上这十个一,可能不全、不准,但却是在观察老笔杆们的共同特点基础上,认真思考而成的,时间周期因人而异,希望能对笔友们有所帮助!


材料高手必是资讯达人

 

一直想说说收集和运用资讯的事,正好前一段笔友们提到这方面问题,这里就跟大家交流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周易里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古代指知识和能力,对当今而言,我认为核心的是获取和运用资讯的能力。特别在各种资讯信息量越来越大、保鲜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职场竞争中这方面能力更显重要,甚至可以是屌丝逆袭、咸鱼翻身的逆天神器。

那么如何提升获取和运用资讯的能力呢?记得前一段,曾向大家介绍了公文写作的几层境界。对掌握运用资讯而言,我们认为也有三层境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此为第一境界。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一点。现在,各类资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怎样把有用的东西遴选出来、为我所用?核心就一条,甄别先立标。就是说,要首先把最根本、最权威、最源头的东西把握好,面对众多延伸拓展的资讯时才能分清是非良莠。以公文为例,尽管各类文章浩如烟海,但其实都是对中央决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解读细化。因此我们一直主张,积累材料重点是习总书记讲话。这方面抓住了,再看本省本市领导的讲话,就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时间长了甚至可以看出哪里体现得比较充分、哪里还没有贯彻到位。这时候再去看度娘上搜索到的各类文章,其实能借鉴的就是一些精彩语句而已,文章主旨和框架早已了然于胸。笔友们在收集材料的时候,可以重点从人民日报评论了解中央的决策、主张、声音,从上级文件或者单位领导的讲话了解当前的形势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心中自然有标准和参照,不会费事耗力做无用功了。

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此为第二境界。听着挺玄乎,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善于借势借力,这是我们获取资讯的捷径。怎么借?一方面是借于。这个,既包括有真知灼见、信息灵通的个人朋友,从中可以拓宽眼界视野、提升思维层次,或者是把别人已经理解成熟的资讯迅速为我所用,或者是把各领域一些前沿的、高层的为我所有,总之都是极好的;也包括有实践经验的友邻单位,从中可以借鉴到好的做法、好的思路,有助于我们对原始资料和信息有更深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是借于。这个,既包括常用的搜索引擎,以及一些资讯平台,也包括我们订阅的微信XX等等,这方面一定要贵精不在多,不然就过犹不及了。谦虚点讲,人民日报和这两家就差不多了。

执简驭繁、执史通今,此为第三境界。我们常说毛主席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其实就是老人家在全面深入把握某一领域资讯后,已经有了规律性认识和前瞻性判断,以至于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帆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量地收集相关资料,在前两层境界基础上,对占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中领悟规律和联系。就像研究股市的同志们,如果对某一类股票形态研究透了,就能一定程度预见涨跌情况一样(创业板除外,你懂的)。这里,我建议大家在起草文字过程中,尤其是在遇到大项材料的时候,要有意地积累相关资料,做到起草一次材料、积累一个专题、分析一类文体,悉心研究和把握各类文章的内在规律和套路,这样今后无论是在哪个领域、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成竹在胸、信手拈来了。


新手迅速成为老手,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词

 

从新手到老手的历程,永远是一个凤凰涅槃、曾经沧海的过程。未登山时,总觉得其坡太陡、其路太远,待等到山顶甚至到半山腰的时候,都会感到只要保持了好的习惯不断向前,总有新手成老手的那一天。文字领域一向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我们不敢妄称老手,只能凭着跟老手学习探讨过程中的一点心得,跟大家交流新手上路的几个关键词,也算是对咱XX朋友的一个交待。

一是常类比。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相对来讲,公文写作是规律性最强的一个领域。我们常说戴着镣铐跳舞,就可以形容公文写作的状态。很多时候,文种和文体甚至题目和提纲都已经给限定好了,大部分的时候是命题作文。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经常把相似文体、相同场景、相应观点的文章放在一起,仔仔细细地进行类比和揣摩。通过类比,找出同类文章的行文思路,比如说党内教育的动员讲话应该怎么写,一般有哪几种谋篇布局的方式等等。通过类比,找出同类文章的行文观点,好多例证性的东西大家要把握好,在同类文章中都可以用。通过类比,找出同类文章的行文风格,比如说领导讲话,讲经济工作怎么讲,讲党的建设特别是讲正风反腐怎么讲,讲民生建设怎么讲,都要有比较清晰明确的风格,不能相互混淆,让人听着味儿不对。

二是常积累。从事公文写作,积累非常重要。以前领导带着写材料的时候,常常是拿着几个摘抄本,遇到哪类题目,需要哪些素材,甚至要用到哪些事例,都能一下找到在哪。当然,也有的高手到后来什么都不带,就是一包香烟一杯茶,深思少顷后直接吐字成文,但那也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基础上。我们曾经专门提过积累的事情,比如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文字高手,再如[原创]两学一做的材料,为何你看10篇不如别人看1篇?,还如材料高手必是资讯达人,等等。这些都是交流如何积累材料、阅读材料、利用材料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核心就是要做个有心人,特别是要在工作中以干促学,写一个类型的文章就要积累一个专题的材料。比如这次我们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那就要通过起草材料积累大量体会性文章;我们写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汇报,就要积累大量党内教育汇报类的经典范文,等等。这样,我们的资料库就会越来越丰富。

三是常总结。毛主席说过,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个对我们尤为重要。我们常说打一仗进一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起草一次大型材料,成功在哪?教训在哪?启示在哪?改进在哪?延伸在哪?都要在心里打个问号。上面我们说过起草一次材料就要积累一个专题,这是基础工作。总结还要更进一步思考下一次写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还能有什么创新点,自己写的材料与一些精品文章之间有哪些差距,为什么会有这些差距,等等。一般来讲,总结的体会最好记下来,特别是好多时候是在连续加班加点、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度过的,更要随时把一些启示记下来。过段时间沉淀下来,再回头品味那些感受,会有很多新的灵感和进步。

四是常练笔。前三项都是为这一项服务的。公文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说一千道一万,落到最后还是要常写常练,不能眼高手低。以前单位一个领导练笔练到见了报纸上的新闻或杂志上的标题,都想要改一改、写一写。这种习惯大家还是要锻炼一下,可能不一定是这种模式,但实际工作中,如果长期一段时间搞业务工作,疏忽了文字写作,很容易导致手生,再捡起来就很难了。常练笔有很多诀窍,比如,看到一个好文章的标题,先别着急看内容,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写,要从哪几方面破题、从哪个观点切入等等;看到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先想一想如果让自己去阐述,会怎么去写才能把问题讲清楚、把意思表达到,等等。写完以后,再跟实际文章去对比,从找找自己不足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略有新意的地方,好好揣摩总结,这样才会有大的提高。


行文境界你到了那一级,你造吗

 

同志们,现在开会,咳、咳、咳……(这是领导胸中已经有了竹子的表现,尽管形式有时不同罢了,咳、咳)

首先恭喜参与起草这篇讲话的笔头们,你的辛勤劳动已经得到领导的认可,也许反复改了若干遍,已经几易其稿。

其实,无论是治学还是办文,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初到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治学而言,习总书记曾专门引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讲的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说的是要志存高远、耐住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说的是要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甚至为了求学劳体削瘦(想哪去了兄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说的是在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中,终于学有所悟、求得真谛。

对办文而言,我们虽然没有高大上的诗句来形容,但也可以用土得掉渣的词句来划分为四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埋头编。就是受领材料任务后,什么上情下情、形势任务、领导风格、行文规矩都不考虑,直接按照自己的理解、思维、逻辑、语言去写,这样的稿子往往自己累的够呛,到最后能用上的没几句。我就有深刻教训。当初意气风发进入政研室,领导让写一个讲话材料。我拿出写高考作文和研究生论文的劲儿,奋笔疾书两天两夜交差了。结果到了领导那,改得就剩下同志们三个字……大家看过此文后,就要把以前类似的习惯改掉,应该很快能进入第二境界。

第二个境界:照着抄。就是找度娘大量搜索相关材料,然后就开始ctrl+c和ctrl+v的重复作业,对别人的观点和文字进行堆砌,有时甚至连数据和引文都照搬过来。这样的稿子看上去很美,但往往是不敢用、不能用。可以想想,如果在一个座谈会上,两个领导的发言撞稿了,那起草材料的还有好果子吃吗?所以这个境界的同志们,可以有个过渡,但不要太长。在粘贴复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分门别类地汇总搜集那些好的资料和素材,做到写一次材料、收集一个专题。这样,你的积累就会越来越多,出彩出头的日子就不远了。

第三个境界:善借鉴。就是自己编和抄别人相结合,或者用自己的思想套别人的语言,或者用别人的思想套自己的语言,这样的稿子可改可用,但往往比较突兀,不连贯、不流畅。应该说,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一境界,而且这个阶段可能会经历很长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尽快到下一阶段,就要尽量用自己的思想套别人的语言。就是说也许你的文字功底没有达到,但你行文用笔的思路和招法应该是成熟的,这样只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实践和提高了。

第四个境界:自己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观点和语言,注意把握场合、对象、风格等因素,这样的稿子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出来的,既有高度和深度,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质量最高。这个境界的人,都是在艰苦细致、废寝忘食的实践磨练中达到的。有个老领导曾经跟我讲,每次看到别人推荐的好文章,都要先遮住内容、只看标题,想想如果自己写,要怎么谋篇布局,然后对照人家的材料学习思考;每次承担大的材料,无论什么时候、身处何地,脑子里都在冥思苦想如何进题、怎样破题。就是在这种近乎痴迷的状态中,才写就了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精品力作。

看完这些,你对自己处在哪个境界心中有数了吗?那就抓紧晋级吧!


材料要写好,前戏需做足、后戏不能少

写一篇材料的任务拿到手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个动作是什么?

是排斥、拒绝,还是欣然接受?

是马上动笔就写、迅速列提纲,还是先泡杯茶、点支烟思考思考?

是写完之后如释重负、扔到一边,还是沉淀沉淀,再温存温存?

回答这些问题,是不是感觉跟那啥似的,仿佛写材料也充满了期待和激情。

赶紧回到正题上,多年来写材料,有一个心得,就是前戏要做足,后戏不能少。

前戏指的是动笔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思考层面的事,非常关键,决定了成文之后需要不需要推倒重来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四个搞清楚

一是要搞清写的是什么。主要是要区分文体,是讲话、研讨、调研,还是指示、通知、报告,一定要搞清楚,否则就对不上路。

有朋友会讲,这些文体肯定能分清楚。其实这里面大的区别大家肯定都能清楚,但是一些共性的东西就不是那么好区分,界限也不是很清楚。

比如,讲话中论述性的内容与理论研讨中论述性的内容就不一样,计划方案中的要求性内容和部署动员中的要求性内容也不一样,事迹报告中的经验性内容和决定中的经验性内容也不一样,等等。写前要细加区分。

二是要搞清给谁起草的。也就是你起草的稿子谁来用的问题,你单位的大boss,你部门的boss,还是你自己用。是代表单位整体的,还是仅仅是个人的稿子,都要搞清楚。

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思维层次、考虑问题的角度、内容侧重、详略取舍,甚至是口气语气,都是不一样的。

大boss不能讲得太琐碎,小boss也不能说的太高大上,要各说各的话。

三是要搞清受众是哪些。也就是材料对象的问题,是对上级领导汇报,还是对员工讲话;是给中层干部讲课辅导,还是对一般群众统一思想,等等,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对上级汇报要简洁干练,对群众讲话要亲切通俗,等等,针对性越强,大家听了才会感觉越贴切。

四是要搞清为什么去写。这是写材料的关键环节,就是你写的这个东西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

是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还是解释说明、授课辅导,还是欢迎希望、迎来送往……

这些问题都是要在动笔之前要搞清楚的,否则就会不伦不类、驴唇不对马嘴。

有的朋友写完后,关了电脑就走人,加了几个班总算写完了,一块石头落地了,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你不想班白加、夜白熬,劝你再沉淀沉淀,不要忽视后戏

一要看到位不到位,思想、语言是否符合要求,是否符合上级精神,尤其是领导特别关注的思想点有没有、充分不充分……

二要看得体不得体,看符合不符合用稿人的身份,有没有小官说大话,大官说碎话的情况,有没有超出工作分工说过头话的问题……

三要看严谨不严谨,数据、事例等是否真实准确,尤其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点到具体人和事,与事实符不符合,这都很敏感。一着不慎,前面讲完,后面就会有人告状了……

四要看细致不细致,文字有无错漏,语句是否通顺,格式、排版、页码是否恰当,等等。辛苦了几天,不能在这些小事上吃苍蝇。

ps:XX里没有过多花的虚的招式,大多都是多年实践积累下的具有很强实操性和针对性的文章,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XX没有乌烟瘴气、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方法和技巧,有的是大家之间的坦诚交流和无私帮助,我们欢迎哪些真正想提高自己、真心与人交流的朋友加入。

psps:朋友圈里没有几个闲人懒人,大多都是奋斗在一线的实践者和笔耕者,在XX,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深夜一两点仍有人在为了一个措词在反复斟酌、讨论修改;有很多人在为了未曾谋面的同道人在出谋划策,讨论起来也会是面红耳赤……

pspsps:之所以没有设立微信群,而是采用群,就是因为XX面有群文件,大家可以共享一些心得体会、心仪之作,更方便大家参考交流。凡是打着旗号的微信群都不是微信XX的官方交流群,切记……


加加减减就能提高材料档次

看我怎么让你告别推材料(简单实用)

 

首先要说一个公理,任何通往精品材料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不是靠天上掉馅饼等来的,但也不等于没有捷径。最近,笔友们都在问关于提高文章质量层次的事,自己虽不敢说掌握了这把金钥匙,但在无数次被推倒重来中也悟到了一些小门道。说到底,重要的是做好这几个加减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特别是对公文来讲更加突出。很多文章,初稿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好好雕琢修改进行微整容后,效果大有不同。

首先是加法。怎么加?应该有这么四度:

一是加高度。比如写领导讲话,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地添加一些习总书记的精辟论述,立马就感觉层次上来了。再如写工作汇报,着眼部分如果换个角度,县里汇报从市里的角度,局部工作从全局的角度,这样也有上高度上层次的感觉。

二是加深度。主要指的是思想深度。就是要在吃透文意的基础上,加一些哲理性规律性的话。比如大家常讲的,政治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这个放在学理论的重要性里就很贴切。再如,大学之大在于大师,这个放在讲教师队伍的内容里就可以。还如,领导干部的形象就是最好的政治工作,这个用来讲领导模范践行三严三实的相关部分就可以,等等。还有很多,大家在党报党刊上都能看到,经常积累下来,关键时候会有妙用。

三是加亮度。亮度从根子上讲靠提炼。一样的工作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区别就在于提炼的功底。习总书记在浙江推行的八八战略,除了把握大局和规律深刻到位以外,很重要的一点也在于提炼得好,让人印象深刻,便于指引各项建设。亮度从表面上讲靠特色。就是要抓住本单位最鲜明最个性的特点,最好用热词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留下烙印。

四是加实度。数据体现实度。这个很容易理解,尤其在报告上更有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引用数据就撒胡椒面似的全面铺开写,而是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引用。事例体现实度。尤其是很鲜活很感人的事例,加到文章里会增色很多。群众语言也体现实度。有选择地加上一些接地气的群众反映,也会让人感到清风拂面。

关于减法,也有这么几点。

一是方向跑偏的要减。不少笔友写作过程中,兴致所至,笔触所及,也不再理睬主题是啥,主线在哪,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很容易离原义越来越远。这就需要及时把跑偏的删减掉,及时矫正过来。

二是无关紧要的要减。有些内容虽然没有跑偏,但却是背景的、补充的、辅助的内容,尤其是在项目报告里,可以作为单独的说明材料附在正文后,不然满篇的内容容易冲淡主题和重点。

三是语义重复的要减。初稿完成后,首先就是要看看哪些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可以择一删余。这样删减后,至少在逻辑上避免了交叉重复,同时也压缩了篇幅。

四是不宜表述的要减。尤其是一些敏感的、涉密程度深的内容,如果不适合在文中体现,说了可能会泄密或带来不良影响,要谨慎删除,确保万无一失。


让人醍醐灌顶的两种写作技法

 

当一篇材料摆在你面前时,该如何动笔,是一个实践中的大问题。

有的人满腹经纶却落不得纸面,有的人口才极佳、写出的文章却缺乏逻辑,这是因为从做出来到说出来再到写出来,要求能力的层次是不同的。

用感性和理性作为分界线,做出来偏感性,说出来是对感性事务的粗加工,而写出来则需要非常理性的思考。

怎么把一篇文章写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习惯。下面,就把实践中得出的常用的两种技法分享给大家。

如果一篇材料的任务交给你,时限三天(当然,这只是举个例子,实际上可能比这个时间更短),你会怎么做呢?

1.

对于有感觉有想法的材料,主题突出,想说的话比较多。我会把时间分成2+1,2天用来思考,系统和完善我的思路,并搜罗一下相关素材已备使用。

两天时间你可以一个字也不用写,甚至可以做一些与这个无关的事,可以去跑步、睡觉、打游戏,但大脑一刻也不能停。要想着这事。

如果是新手,这种方式你可能会有压力,因为领导交待给你任务后,却发现你无所事事、磨磨唧唧,难免会担心完不成任务。但这事搞上几次,到点给他交上高质量的稿子,就对你信任了,之后便好了。

等到你对这篇材料的结构和角度都想明白了,那写起来就不会再觉得材料是个苦差事了。尤其是不看什么东西,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真是酣畅淋漓、一种享受。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思路连贯,逻辑合理,符合文体、背景、对象等各种要求,能够达到换个场合、换个领导、换个背景都不能复制使用的最高境界。

2、

如果碰到你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是一个问题反复讲了好多次了,用上种方法就不行了。

时间分配上要采取1+2,拿到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相关的内容,包括背景资料、以前讲话等有关段落,甚至是类似题目的写作思路等等,都拷贝到一个文档里面。

先不要管什么思路、结构之类的,1天时间弄齐了再说。而剩下来的两天,根据已有的素材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如果有更新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提出新的观点。

这样做,即使题目不熟悉也能很快做出一桌子像模像样的菜来。

人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能过目不忘,第二种方法会经常用到,也是新手马上能上手的最佳途径。

3.

第一种方法适合于了然在胸、一气呵成的情况,平时菜谱掌握得多,可以直接做饭了;第二种方法则需要多下点苦功夫,先把米搞到手才能做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一般情况下,第二种方法是必经阶段,第一种方法是更高境界。

ps:XX的朋友常常领受到一篇文章的时候,往往是把标题往XX一放,跟其他群友要相关范文,其实这对提高无益。群设置的初衷,一是为了让大家讨论文章的思路和破解问题的思维,二是如果有了初稿哪怕是一个段落发到XX让大家帮助修改,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博众家之长,实现更快的提高。

psps:同时,积极献言建策的朋友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你在现实工作讨论材料的时候,也会以理服人,很快地提升到审稿的层次,到时候会有很多人来找你把关奥……


如果说写材料是一场旅行,你知道旅行的目的地吗?

 

最近,在旅行,到很远的地方去放风。

我发现,脑子里虽然不想具体材料了,但却一刻也不能停止思考。说实话,我感觉我再也回不到,吃饱了就想睡,睡起了就想玩,玩累了就想吃的周而复始爽歪歪的年代了。

写上材料十几年,不知当时如何上的车?也不知会在何处下车?其实不知道也好,因为车一直在往前开,让你看到很多以前没看到的风景。

我听很多人讲过,之前是跟着师傅学写材料,后来是自己独立完成材料,再之后是带着徒弟写材料……

哈哈,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你的这场旅行到了哪一站了?

当然,因为每人的情况不同,这三站之间的距离和用的时间可能不同,有的坐的是快车,有的坐的是慢车,也可能有的中途就已经下了车。

我和朋友圈的一位朋友,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他说,如果旅行只有这三站的话,那这个旅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是的,写材料不像旅行是线性发展的,一站接着一站的,尤其现在的旅行,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没有太多探险的东西,而写材料是立体螺旋式的,你也不知道你会转到哪儿,写上材料后你的发展就会多了很多可能性,如果写了十年,回过头来看,估计你已经都不再认识从前的你了。

以平均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来看,写材料像一场旅行,但更像是一种修行,而且是艰苦的修行,是非经过不知难,不经历你也很难看到美丽的风景。之所以说是修行,因为有几个过程很苦:

一是站在领导角度思考问题。这是第一道修行。记得刚开始写的时候,听领导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写材料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作领导,写出来的东西才好用能用。特么,一个刚从大学走到社会没几年的人,要想像理论、实践都超强的领导那样去思考,简直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写材料的人经常加班,其实看似你是在攒一篇材料,实际上你是在加班加点弥补你和领导的天然差距

并且这种追赶,效率极高,因为首先你学的是领导长期以来总结出来的精华的东西,另外还有领导在给你把关,及时指出你的不足。

只要肯钻研,基本上两三年的功夫在你单位就没有几个能像你这样跟领导的思想和风格如此接近和有共同语言的人了。但这种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很苦,实质性跃升可能出现在你不经意之间。

二是坚守有所作为的价值观。这是第二道修行。不管你一开始愿不愿意干这项工作,但是既然做了这项工作,就都想干好他,这也是写材料的朋友们的一个共性特点。

谁都不愿意天天被批评,谁都想证明自己不是孬种。一稿两稿三四稿,五稿六稿七八稿,稿稿搞完都白搞,推到重新从头搞。虽然是说明每个稿子出来的时候都很难产,但是也说明了写作人坚持不懈的劲头和精神。

现在有不少XX在摸黑和编排写材料的人,天天拿写材料的人开涮,这显然是在吸引眼球,他估计是写过一两天材料、自身属于那种只是把写材料当做应付差事的人。而我们自己却不要被骗了,因为现实中你该写还得写,你该加班还得加班,他丝毫帮不了你。搞材料这么多年。我想告诉你的是,很多风景你还没有看到过,就不要轻言放弃。

三是长期与孤独和求败为伍。这是第三道修行。写到半夜,懒腰一伸,感到自己满意了。虽然赶紧睡下,但心里想的却是明天稿子能不能过的重大问题。

写材料一入行就能不受批评、写的贼好的基本上没有,即使是老司机也经常会遇到被点眼药的时候。

即使有的时候有佳句了有思想了有心得了,有得意之作了,也只能自己在心中暗地里叫两个好而已,否则真会被别人认为成神经病或翘尾巴。

四是行走在前途未知的边缘。这是第四道修行。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个流传在网上的故事。

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

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驴问:那么,你是不是知道回来之后,能袈裟披身啊。

马说:唐僧自己都不知道,我又怎么能知道?

所以,前途的事不是你能考虑和左右的,只要用心去做就是了。

写材料是场艰苦的修行,幸运的是我们朋友圈的朋友们愿意与你携手做伴、一道前行。


公文写作那点事,八大问题必有你感兴趣的

 

最近我们在群开展的交作业活动大家反响热烈,确实出乎我们意料。本来打算这周把所有问题都回答一遍,结果确实工作量比较大,只是把单独提问的作了解答,对大家发上来需要修改的文章,我们将在这周集中研读后统一答复。

(一)

@水晶心:领导交代一项材料任务,比如说写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稿(我们是市社科联),怎么破题?还有一次,作为党建智库成员,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座谈会上发言,我们只是一个市直单位,党委工作那种把握全局的没什么接触,没概念所以不知道怎么破题,在网上找了好多材料,拼拼凑凑写了一篇……所以,请问拿到一个材料任务,怎么破题立意,请帮助举几个例子,这东西说实话我知道是经验积累,但请介绍你的经验,供刚刚入手材料的小兵学习!

@:这个问题问得好。破题立意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刚入门的时候,们总是跟我讲,好的文章关键是要把切入点选准选好,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能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切入点选好了,文章自然会行云流水、妙手天成,否则只会越写越憋屈。怎么去选点呢?从实践看,可以从这么几个上去破。一是从视点上去破,这里说的视点其实是上级的关注点,尤其是对中央的重大部署要求要充分考虑,把选题往这方面靠,这样才不会跑偏。比如写社科座谈会上的发言,破题点就可以从习总书记强调的三个体现上去破。二是从热点上去破,就是在落实中央精神前提下,当前社会上有哪些热点焦点,或者是矛盾点冲突点,抓住了这些才会有问题导向,才会有时代特征,才会引发大家的共鸣。比如,我们讲贯彻落实党委工作条例,就可以选几个当前的共性问题,像落实两个责任的问题、一把手监督管理的问题等等,热点牵引行文。三是从特点上去破,这个是研讨发言比较常见的模式,就是要分析本单位在社会科学领域或者是落实党委工作条例上有哪些个性特点,然后对着特点来阐述。比如,在行文体例上就可以采取针对……的特点,坚持……”的句式,这样的文章特色鲜明、言之有物,也容易出彩。

(二)

@胖刀:领导是一个思维活跃,非常有想法的人。要跟上他的思路,基本没怎么做到过。除非传统文稿,如大的总结类,很少能参与帮助到其他文稿的起草。目前能做的,能想到的,就是积极参与他的每一个会议,记录他的发言,多进行总结。但感觉离做好文字秘书还有很长的路。

@:关于如何跟上领导思路的问题,我们以前讲过,大家可以看看四字道破核心竞争力,助你跻身强手之列里关于如何的内容。我们想说的是,你目前做的参加会议、记录发言、经常总结的工作,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跟领导交流,深入地掌握领导的意图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关键还是要悟,要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真正与领导处在同一个层次了,才能很自如地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想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以前胡乔木给毛主席写的文章,虽然有的是出自胡之手,但读来确实就是毛主席的思想和风格。

(三)

@高山:领导讲话稿起草肯定有其最科学最高效最核心最本质的行文思路和行文方法论,非常想知道大笔杆子起草领导讲话稿尤其是起草重要讲话稿的心路历程,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交叉干什么……等等,平时怎么积累的!同时,想知道领导讲话稿有没有象公文常用词语那样的规律性套话集成书籍或电子书。总之,就是想知道领导讲话稿起草的最本质的规律,最根本的大法则,就象矛盾规律、矛盾法则于世界一样!!!

@:回答你这个问题,压力比较大。因为你想知道的是大笔杆子的心里路程。这就比较难了,我们只能在这儿妄自揣测一下。每一级领导要讲每一级领导的话,大官可以讲小话,但小官不能讲大话。对于给领导起草讲话稿的朋友,不管你是给省长写,还是给镇长写,只有你服务的这个领导通过了才算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其实都是平等的。给省长写的可能给镇长写不了,给镇长写的可能给省长写不了。因此,这两个内在关系理解了,你就不会过多地去追求什么普遍规律和电子书之类的了。如果说真有什么实在管用的方法,就是要系统学习这个领导过去的一整套讲话,掌握思想、把握个性,领受任务后结合形势、丰富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的实践和眼界来看,除此笨方法别无他法。

(四)

@Arense:职场基层,虽然知道讲话稿类材料应该站在讲话领导的层次和角度写,但是感觉总是达不到那种理解的层次,无法模拟出领导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时候材料需要添加一些漂亮的文字,有时候材料又需要直抒胸臆,尽管心里知道应当适度地根据每个材料区分和改变,但是实际上自己的思维可能有种惯性,加上书写一定时间后容易形成一定的风格习惯,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真正的根据材料需要变幻风格,总是有一种书写习惯的影子。都说材料是改出来的,但是目前自己仅处于材料回头看以后,修改病句标点等常识性错误的层次,没有摸到如何在修改中提升精炼文章的层次,也不知道这种层次应该是什么感觉。

@:第一个问题上面已经讲过了。我们聊聊第二个问题。应该说,有了书写习惯有利也有弊,利在于你已经过了缺思路缺语言的阶段,弊在于惯性思维的束缚和影响。其实在适应风格上,变与不变本身就是辩证的。哪些要变呢?一是因文而变,就是要根据文体变化风格,比如总结或者意见就要很严谨很正规,领导讲话就要口语化但又不口水化,事迹报告就要很鲜活很抓人,研讨材料就要有个性有特色,等等。二是因势而变,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期、背景和形势由来确定文章的风格。比如前些年中央强力正风反腐的大背景下,我们写作风建设的文章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贯彻整风精神,不能有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风格和语言。三是因人而变,这主要是针对领导讲话讲的,这个讲过很多,就不再赘述了。哪些风格不能变呢?一是针对实际的风格不能变,就是无论什么稿子都要言之有物,对着实情实际实践写。二是聚焦问题的风格不能变,就是要有问题导向,有了问题文章才有冲突有波澜,领导才愿意看,大家才愿意听。三是个人的特色也要保持相对不变,这个度要把握好,就是文字工作者要有文骨、有文风,比如有的比较精炼,有的比较激昂,有的比较鲜活,这些都要在照顾文体基础上适度保留,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总而言之,自己有风格不要全盘否定,只要能在把握大前提下用好自己的风格,会有更好的效果。第三个问题,可以看看加加减减就能提高材料档次,看我怎么让你告别推材料(简单实用)

(五)

@组工:怎样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度,引起深思,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问题字数不多,但讲清楚很难我们可以回想下,能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有哪几类,我想无外乎这么四有:一是有思想,有思想的文章才有深度。思想从哪里来?从规律中来。规律从哪来?从现象的本质中来。本质从哪来?从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中来。这里为什么说这么长的顺口溜,是想告诉大家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了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从普通的文字材料中提炼出有思想有深度的语言,让人受到震撼和启迪。二是有问题。我反反复复提问题导向,是因为他确实重要。不直面问题、不分析问题、不解决问题的材料,是味如嚼蜡的材料,不会给任何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一定要善于发掘问题、敢于剖析问题,这样的材料才有滋有味。三是有血肉。就是要有鲜活的实例,有一线的实情,有群众的语言。我们党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做文字工作搞闭门造句是出不了精品的,必须把触角伸到基层、伸到一线,掌握生动具体的实情实例,这样的文章才有的力量。四是有温度。就是写材料要投入感情。我们写散文、写诗歌要投入感情,写公文一样也要有情感的共鸣。什么时候写事迹材料把自己感动了,写领导讲话把自己说服了,写汇报发言把自己吸引了,那材料就成功大半。

 

(六)

@黑穑月:老师您好,我是每次无论写什么材料都是列提纲没有问题,填充内容却特别困难,觉得自己写出来的语言干巴巴的,缺少紧凑感和美感。于是,经常从网上搜,然后再结合自己实际修改,越是如此,越觉得语言枯竭,请老师帮助如何改进和提高。

@:作为骨灰级标题党,看到你说列提纲没问题,确实由衷感到亲切。题好文一半,标题列好了说明文章的思路是明确的、脉络是清晰的。为什么语言干巴巴没有美感呢,可能是缺乏上面写的四有,也可能是自己在这方面练得还少。以前我们写过几篇文章,一个是[原创]两学一做的材料,为何你看10篇不如别人看1篇?,一个是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文字高手,还有一个是学习材料四字诀,循环往复必有所得。讲的都是如何提高语言能力的,希望读了对你有所启发。

(七)

@新手小马:我是央企的一名小兵,最近在起草两学一做党课讲稿,我们领导是党委书记兼总经理,但是对党建工作不是很感冒,党的理论不想多讲,总希望借讲党课之机多讲讲工作。我想请教老师一下,在起草党课材料时,怎样写才能更好地把党课特点和领导要求结合起来,希望得到指教,谢谢!

@:这两年中央对央企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视,还专门出台了意见,中纪委针对央企党建工作薄弱的问题也进行了巡视整改。对党建工作不重视不感冒的问题,以后会逐步改进的。你的领导如果不重视党建工作,不愿讲党建理论,再怎么结合都是层面的问题,说实话没什么用,因为落脚点都会落到业务工作上,只讲业务工作的授课不能称之为党课。党课就是要讲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理论、党的作风、党的制度,否则穿靴戴帽毫无意义。这只能是你在起草材料中,逐步灌输国有企业姓党名国的观念,党建工作围绕中心去做就会出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观念,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组织书记必须落实抓党建主体责任的观念。具体操作上,其实就是要多用党言党语、突出党性党味,比如在讲某项业务工作上,可以点一点党员先进典型,说一说单位先进企业文化,聊一聊创业史奋斗史等等,或者是把两学一做里关于四讲四有等具体内容穿插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实际要求中适当体现。

 

(八)

@天涯。希望老鼻头能指点一下讲话稿标题怎么拟,一二级标题又怎么拟,拟标题是一大硬伤,谢谢!

@。对于标题,可以先看看[原创]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看看标题党是怎样炼成的。其实,起草标题的能力跟标题本身无关。因为拟标题锻炼的核心能力不是文字能力,而是逻辑能力,或者是把握工作线的思维能力。我们之前讲过,所有的公文都有一条或明或暗的工作线。比如党的建设,那就是通过某种形式把五位一体建设阐释出来。所以想起草好标题,先要把有关领域的工作摸透,不能搞天马行空、立空中楼阁。这又是个积累的过程,但应该不难。胸中有丘壑,脑中就知道标题怎么去展开、怎么去分层。具体操作上,最常见的是纵向和横向两种,复杂的我们以后会专题讲。纵向就是按工作的发展顺序或者进程来讲,横向就是按工作的各领域或各方面来讲。各有各的优长,只要工作线形成了,标题自然就出来了。


一个材料新手的公文感悟,真是不可思议

 

公文写作方面有老手和新手之分,成为一个老手很难,做一个新手更难。

想要由一个新手顺利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老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勇气、执着的理念、正确的方向与不断的实践,缺了任何一个,都将无限延长成长为老手的时间。

作为一个新手,我的体会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坚持不懈、奋斗不息,或将久久为功:

抓住一个根本:实际

公文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实际,也就抓住了每一篇公文的核心。

我们必须学会对实际进行深刻认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实际存在的真实状态,科学研判实际的环境形势,剖析实际存在的问题,努力分析问题本质,查找矛盾根源,合理制定措施,有效解决实际存在问题。

抓住两个结合:历史沿革与发展规划

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没有规划就没有将来。

公文解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历史没能解决的遗留到现在的问题,公文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和方向则是按照本单位发展规划来进行。因此,必须懂历史,知历史,客观分析发展历史,认真总结发展经验,直面遗留矛盾问题,结合发展规划,有效制定解决方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开展。

抓住三个方向:人、对象、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公文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紧紧抓住实际问题这个对象与实际操作者这个主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有效阐述和说明。

客观对象就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人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力量。必须学会紧紧抓住客观对象这个实际,明确对象的实际意义,确定工作开展的有效依据,分析实际情况的矛盾根源。

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力量,学会深入剖析实际当中人的思想、作风、能力等各个方面,充分有效结合实际,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抓住三个基础:文体、受众、时效

行事有章程、公文有套路。

公文的特殊性就在其有一定的时效和受众,因此必须有固定的文体与其内容搭配。

固定的文体是为了规范写作、简练实用、务求实效;固定的受众,有效限定了内容的方向和语气;固定的时效,则是对一篇公文思想是否深刻、方向是否正确、举措是否合理进行的最好检验。

只有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实际这一根本线路,有机统一结合三者进行考虑布局,文章才能有用、实用、好用。

抓住四个要求:全面、准确、简练、生动

文章不厌千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公文尤其如此。

必须学会字斟句酌、大声朗读、反复印证、不断修改,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

要重点抓住四个方面的要求来修改,一是全面,看实际问题是否全面在文章中有所体现;二是准确,看文章内容的表述是否精准、确凿;三是简练,看文章内容是否简洁高效、直扑主题、一针见血;四是生动,看听众是否能够听得懂、记得住。

一篇公文,要是能够紧紧抓住以上这五个方面来布局、行文,就算不是一篇非常出彩的好文,也绝对不算是一篇烂文。所以,新手们,我们要自信,只要我们够努力、够认真、够深刻,还愁写不出好公文吗?


公文砖家边儿去,想要干货还得看一线笔友怎么说

 

今天的两篇文章出自朋友圈。大家以文会友,工作中积淀的经验和体会,平时在XX交流的认识和感受,都会时不时发给我们。最近看大家对公文写作的具体过程聊得比较多,就遴选两篇文章,以飨笔友。

这两篇文章,我们基本没有作修改。并不是已经精益求精改无可改了,而是我们看后觉得确确实实用心了,是实实在在实践得出的真知,是打仗中学会的打仗,所以我们没有在表述上作更多的提炼升华,而是原汁原味地给大家展现出来,希望大家从两位笔友的原创文字中能够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同时,如有更好的体会和想法,可以在留言中发表,让大家在交流碰撞中共同进步。

@右手 分享我的写作过程

加入目的是提升写作水平,能为工作提升效率,能为自己节约时间,能为事业开拓道路。这段时间来,我深知XX高手如云,可也看到一些新手跟我最初的苦恼一样一样的,看到了一群文字码农,深刻体会到大家的热情,有时大家为群友出点子”“改稿子,有时寻找加班狗,有时述说工作不易,有时相互调侃生活,为工作之余增添了不少乐趣。为了减少大家走弯路,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下我写材料的过程。

一、搞好承文办电。开始,相信大家在单位干的比较多的是端茶倒水、打印校正的活。诚然,这些都是惯例,也是规矩,因为开始我们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大材料自然也不会落到自己肩上,但能进写的行伍,说明我们都是被领导挑选过来的,是有这个能力的,是可以塑造培养的。既然机会来了就不要让她离你远去。杂活忙完还会涉及承文办电的业务,这就是新手的机会,这里面就有理解上级精神,上级要我们单位做什么,要怎么落实的问题,这个时候给领导提建议,这个思考的过程你已经在写材料了,只不过是一些豆腐块,而一篇材料恰恰是由一块块豆腐块组成,那问题就来了,大家会问,我都没办过,什么都不懂,哪怎么办?这个时候不要害怕,第一就是找政策,单位里都有很多的相关政策书籍;第二就是找以前的,看以前有没有类似的通知,看别人是怎么办的,拿过来学习模仿;第三可以问友邻单位或者前辈,他们可能都办过,老同志都喜欢勤快好学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通过这三步形成的建议、下发的《通知》就是你写成的小材料

二、看单位领导怎么推稿子。在承文办电过程中总会遇到老同志或者领导集体推材料的过程,忙完自己的临时工要主动参与进去,在旁边聆听,一般情况下领导会在屏幕上列出主题,我们最初要学的是一篇文章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提纲的形成,材料都是有套路的(可以从书本学、前人的材料里学),针对主题要想从哪几方面写,把要学的东西用平时讲话的语言罗列出来,然后从上级发的材料、报纸、领导最近的讲话、平时积累的提纲里进行归纳总结,写出领导想要的提纲。其次是标题下的内容形成,跟上面一样,用自己平时的语言罗列出想表达的意思,想到相关的、文件里头的、单位做法的都写到相应的标题下面,这个过程需要平时多留意上级的发文、单位都干了那些事,不知道的情况就去各部门收集相关的《通知》《文件》,还可以到网上看别人有那些好的做法都收集过来,这叫准备制胜。第三是组织语言,这个需要多看多学多记,这是基本功,这里就不多讲。

三、自己要多练笔。这个可能大家都没太多闲功夫,但我感觉群就是好平台。比如,有群友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就可以积极去改,不怕自己水平低,就怕你认为你水平低,你可以试着改几句,然后会有很多群友也出来改,看别人怎么改,好的我们就可以学习,还可以问群友的思路是什么,慢慢的就提升了。但大家说我不想慢提升,那你就可以自己写写,然后向各大网站投稿,或者各类杂志投,不要怕不上稿,有时好的编辑还会给你建议,实在不行就拿别人的文章来,他一句你一句,模式照搬过来,写过几回就会明显感到自己提升了。有时还可以找老同志给你一小块,你就当是写通知,写完了跟老同志对比,然后让他给你指点,这样提升也很快,总的一条就是要主动去写,变成爱好。

最后我总结写材料就是写生活、写现实、写经历、写思考。我其实也是个新手,在群有一段时间了,就是想给大家分享点东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勉。

@高山 写公文就是写要素

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是由要素构成的。人由头、四肢和躯干等要素构成;环境由水、大气、生物、阳光、土壤等要素构成;生产由劳动者、劳动资料等要素构成。记叙文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构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

当然,公文也必然有其构成要素。经过公文大家们多年探索,尤其是全国著名公文专家吴新元教授的多年总结,公文应由主旨(干什么)、依据(为什么干)、分旨(怎么干)三个要素构成。这样一来,写公文,就变成了写主旨(干什么)、写依据(为什么干)、写分旨(怎么干)这三个要素了。三个要素全了,公文也就写完了。

我的体会的是,拿到交办的公文,不管是什么文种,首先脑子里立刻想到主旨(干什么)、依据(为什么干)、分旨(怎么干)。这样大的框架大的逻辑就有了,心里也就有了点底,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写好主旨、依据和分旨了。

——首先写主旨,解决干什么问题。主旨是公文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主要包括两个二级要素。一是目的主旨,想要得到的结果;二是意图主旨,实现结果的打算。常用句式是为了……,现决定(拟,开展)……”。写这段时,可以先写上为了现决定(拟,开展),再填空。

——接着写依据,解决为什么干问题。依据是主旨成立的事实和道理,主要包括两个二级要素。一是道理依据,建议用马克思说,列宁说,毛泽东说,邓小平说,江泽民说,胡锦涛说,习近平说;如果是科学方面公文,也可以用钱学森说,牛顿说;如果是省一级公文,省委书记、省长说的也好使;当然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说的也必须听!还有小范围的,领导批示、指示,单位的主观议论等也可以作为道理依据的;至于农民兄弟,工人兄弟说的,建议转到下面,作为事实依据(不是歧视,我也是标本式的农民子弟)。二是事实依据,主要有现实状况,过去情况等等,当然也有调研时农民兄弟、工人兄弟说的大实话。事实依据常用句式是当前……,但是……”“随着……”“业已”“收悉等等。记住,要主动运用这些常用的标志性语句噢。

——最后写分旨,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分旨是实现主旨的具体办法或事项,主要包括两个二级要素。一是办法,包括工作方案,实施意见,行动计划,专项行动,专项工程,发展纲要,发展规划,等等,只要带有方案和计划性质的都属于办法类。由于办法用得最多也最重要,应当掌握到三级要素,三级要素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二是事项,主要表现为对下的通知、对同级的函和对上级的报告。通知、函主要是告知活动或会议的有关事项,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或会议内容、具体说明等;对上级的报告主要是告诉上级,你干了啥,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样,还有啥问题,下步打算怎么干,怎么保证干好。

写完上面三部分,你所承办的公文也就写差不多了,如果你说怎么没有提到领导讲话稿怎么写呢?其实,我理解,机关公文就相当于是机关在讲话的!把机关的口气变成领导人的口气,就是领导讲话了。比如,部署类领导讲话,主要是把方案、计划等拆开柔一柔,加点过渡语就变为领导讲话了!汇报性讲话简直和向上级的报告一样,基本不用动,把主送机关改成领导的称呼就行了。

你也可能问,主旨,依据,分旨先后顺序是什么样的?基本的顺序是主旨——依据——分旨。如果标题中主旨概括好了,可以用依据直接开头,比如当前……但是……”“随着……”

上面的这些,如果说有点用处,也只是公文的基本方,还需要根据病情适量加减!!至于疑难杂症,还望请“”的专家们去会诊;贻误病情概不负责!


笔友说:请你站在的肩膀上

 

这周末,终于翻着白眼把笔友们提的关于写作中的问题一一看完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当初不该手欠打下那几个字,让同志们提问题,来回答。

事实上,写作这件事从来就没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标准答案。就是最基本的公文呈批件,同一件事情也有不同的写法。更不用说领导讲话,更是随着领导风格、语境、场合、对象甚至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不是读写作宝典就可窥探玄机,而是靠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回答大家问题的时候,只是尽力把思路介绍给大家,希望用我们的经验启发万一。如果回答的不够到位或者不够具体,那就请大家参加XX组织的攒人气、抢会员活动(群号103591652),争取一对一交流啦(这广告,绝对得奇葩说马东的真传了)。

@老九:在起草工作总结和领导讲话中,怎么做才能让文稿有高度和深度?

@一泓秋水:没有思路,高度不够。

@年轻人:刚开始没思路。

@海纳百川:思路打不开,文题对不上。

@王虹:不知从哪儿想起,没思路,想知道一般公文的写作思路。

笔头客:先说思路,再说高度。思路思路,其实路并不是从思中来。公文写作的思路,最开始是从老老实实、反复不断的写作模仿中来(写作时间三年以上的可以直接无视前半部分)。如果没有刚开始的照葫芦画瓢,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一向认为,公文写作的思路有一个守、破、离的过程。说,就是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要规规矩矩地按照公文的行文思路去对照和学习,写年终总结,那就是要按照今年怎么看、明年怎么干去写,该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该部署工作部署工作;写民主生活会发言,那就是要讲认识、找差距、谈措施,等等。在对照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固化自己的思路。说,就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基本可以掌握怎么写不会跑偏、不会走样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创新思考,但原则上还是要遵从正统,不然就NOZUONODIE了。说,就是已经熟练地把握了各种文体写作的技巧,这个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新和创造,因为符合规矩的思路已经烂熟于胸了。

再说说高度。说高度不是让小官说大话。那么高度从哪里来?()认为,一是从站位上来。就是无论你身处哪一级,至少要站在高出你一级的立场去思考和把握问题。比方说,县一级的工作报告,在写的时候,就要把县里的工作置于市整体工作中去布局。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你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二是从辩证中来,如果大局体现的是站位的高度,那么辩证体现的就是思想的高度。就是讲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发展地看、矛盾地看,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战略思维很强,看得清楚、看得长远,也是一种有高度。三是从本质里来,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表面的工作,给大家阐述普适的道理和规律,这会让人感觉到你的文章,是跳出本单位来思考和认识的,这也谓之高。核心来讲,还是要把上级的各类讲话和精神学好,从中把思路打开、把境界提高、把眼光放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真正体现高起点高站位,否则一位地引用大领导的讲话,那只是虚高而已。

@老九:好几个社区日常工作基本一样,如何在汇报中体现特色亮点?

@孤月行者:汇报材料中的特色、亮点工作难以精确提炼和叙述。

笔头客:估计大多数公文写作人员一半的时间在写汇报稿。汇报稿写得好,相当于有一项看家技能了。那怎么让汇报稿有特色亮瞎领导双眼呢?认为,核心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个是要搞清楚上级或者领导想听什么。这个也许表面上看跟汇报稿本身没关系,但却胜于汇报稿本身。就是说要对着上级通知或者领导以往来本单位作的指示,来梳理本单位的做法和成绩,特别是对他们反复强调或者重点关注的,要浓墨重彩地讲,千万不能顾左右而言他,领导本来想听怎么抓作风建设的,结果你反复说经济搞得好,那就事倍功半了。

第二个要把自身的特点展示好。这个应该是大家遇到最多的问题。老话说的好,亮点越比越亮。没有比较,就没有亮点。@老九说几个社区日常工作基本一样,不好比较。其实不然。工作一样,但出发点落脚点可以不一样;内容一样,但形式和名头可以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服务困难户。在目的上可以是着眼深化三严三实教育、打通最后一公里,方法上可以是建立困难家庭数据库、拓展志愿者网络,渠道上可以是用好网络微信平台实现零距离服务,等等。即使横向比不出来,也可以纵向比本社区的变化和发展,从中也能看出你们的思路和成效。总的讲,除少数独一无二的特色工作外,大多数工作本身并无特色。这就要求汇报稿中,要赋予工作外在的含义,或者把几类工作用一个系统的思路穿起来,像五美工程、六个一建设等等,这样既能让人印象深刻,也会上上级或领导赶到你们领导抓工作有思路有招法。

@风子段:难以全面反映领导意图,出新出彩的地方不够。

@陈明:写来写去,感觉很多东西往哪个筐装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突出领导的意愿,御用文人。。。。

笔头客:领导的讲话不仅仅体现你的材料水平,更重要是平时的积累。这个字非常重要。得好才能写的好。怎么去?一个是深入地,就是对领导直接交代的话要反复咀嚼、深入把握。特别是领导有时候布置任务的时候就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反复琢磨,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要切实把领导意思把握准、领悟透。另一个是联系地,就是对领导关于别的工作的要求也要充分了解把握。一般上,领导抓工作的思路是一贯的、系统的,如果对你负责方面的工作讲的不多,可以多看看领导对友邻部门是怎么讲的,这样联系着、对照着来理解领导对本部门的要求,更容易把握领导意图。再一个是创造地,这一点要求比较高。有的领导可能提的只是初步想法、原始考虑,这就需要对领导的意图进行补充和完善,在结合实际的同时进行创新思考,这样往往能让领导眼前一亮,得出孺子可教的判断。总之,只有平时多了解领导的工作思路、着力重点、成果成效,以及与上级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你说的全面,才能为出彩奠定基础,才能知道素材往哪个筐里放更合适。出彩不要刻意地去搞,现在务实朴实的文风本身就是出彩。@陈明同学,我感觉你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介绍经验,哈哈。

提问题没有被回答的伙伴们别着急,待续!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看看标题党是怎样炼成的

 

标题党其实很早就有了。民国时期曾有个老报人叫张友鸢,可以说是标题党的祖师爷。一次《新民报》刊发了一则国民党官员生活腐化的新闻,张友鸢亲拟标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奇巧的构思和生动的语意让人叹为观止、记忆犹新。

 

在公文写作中,标题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特别是现在很多领导都对标题非常重视,写材料之前先要把提纲列出来,尤其是把各层标题拟好了先呈报,审示通过后才能正式起草。所以,要想成为材料高手,得到领导认可,先要从标题党练起。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

 

想跟大家说的这个标题党,不是说非要搞成形式主义的对仗标题,或者搞得特别古怪离奇大家都看不懂,而是要在遵循原义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增色,从而达到神来之笔、画龙点睛之效。

 

对标题来讲,逻辑性是本。无论是哪一级标题,都要首先符合逻辑,用老笔杆的话来讲就是要在一个辈分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写述职报告,如果从学习、履职、自律这三方面写,第一个标题是围绕胜任本职抓学习,第二个标题是聚焦岗位要求尽好责,第三个标题就得是遵守纪律规矩严自律,而不能是遵守纪律规矩管好。因为管三圈是自律里面下一层次的内容。所以列标题的时候,在逻辑上一定不能出问题,不然到时一旦发现就是硬伤,就得伤筋动骨地进行调整。

 

逻辑搞好了,思想性是魂。就是标题里要有大势、有规律、有思路。有大势,就是可以涉及当前的时代背景或者形势任务。比如写汇报材料,就可以用几个着眼、几个围绕等来串标题,后面跟着工作的着眼点。有规律,就是要内含一定的方法论,比如在经验材料中,经常用到注重思想引领、注重创新突破、注重人才为本等等,或者坚持集中抓与常态建相统一、坚持领导带与群众评相结合等等。有思路,就是几个标题连起来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线,大家看完后就看到这项工作的路线图展开图。

 

除了逻辑性、思想性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特色性,这个夺眼球的工作,需要绞尽脑汁、打开脑洞。有个例子,1948年美国驻中国特使马歇尔奉命回国,接替马歇尔的是一个叫华莱士的人。当时南京某大报纸以《马歇尔歇马华莱士来华》作标题报道了这条新闻,标题用回文手法,正反一样,巧妙至极。我们在公文起草上,要更加注重挖掘和提炼单位或个人的特征。尤其是对经验或者事迹材料,更要把个性的词句直接用在标题上,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不同来。

 

上面这些只是很简单的一个三步法。笔友们在研拟公文的时候,要边揣摩边推敲边起草,靠着题不惊人改不休的韧劲千锤百炼、精耕细作,这样就离入党不远啦。


公文写不好到底为哪般?

 

行文十六载,跌宕起伏,苦辣酸甜。从一个打小语文就没及过格、玩C++的理工男,一个呈批件都让领导改八遍、一篇小讲话最后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同志们三个字的纯菜鸟,到专门的文字工作者,笔头客感受最深的其实就一条,公文能否写得好,原因不在于什么专业、天赋和所谓基础,根本还在于态度。正所谓,兴所致则文必成,好的公文源于快乐的心态。

1.

刚开始从事文字工作的时候,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只是参与了选择的过程,而结果往往与选择无关。所以当自己以一个毫无文字功底的状态进入文字领域的时候,个中酸苦和无奈可想而知。但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好强与不甘,我用一个个不眠之夜弥补了自己先天的不足。

记得第一次材料被领导完全拍死后,我连续加了两天两夜的班,捧着战战兢兢的两页纸给了领导,结果却换来一句根本不上道,不适合干文字工作的评价。自那以后,我咬着牙卸载掉了魔兽世界,每天晚上不再对着电脑屏幕厮杀,而是捧着人民日报诵读。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当所写材料退回来的越来越少、用得上的越来越多,当领导开始把自己写的报告当成范文,当起草的讲话或发言被逐渐认可,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已是无法言喻。我不知道有多少笔友的经历跟自己一样。但我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心态是最强大的力量,唯有坚持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才能最终把苦嚼出甜。

2.

也许有人说,坚持并不等于快乐。但我想,没有不快乐的坚持。如果你对事情本身就很厌倦,而且一直持这种态度,那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那么对公文来讲,快乐从何而来?

 

快乐源于对思想的品味和参悟。笔头君曾说过,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血有肉的生命。特别是公文里常有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和发言,这些文章通常是一个智囊班子的智慧结晶,是一个省市多年实践的提炼总结,其思想性是其他文章无法比拟的。当你在认真品读公文中蕴含的思想点,并在合适的时候用在自己起草的公文里时,那酸爽也是不言而喻的。

 

快乐也源于对美的鉴赏。任何精品公文,无一不是在精耕细作、精雕细刻中打磨出来的。当你费心费力起草出这样的一篇公文后,先不提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推崇,单是那种提纲的精密严谨、行文的流畅美观、论据的充分丰满,就让自己有满满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美的感觉,本身就是对自己辛苦的一种打赏,也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行的一种动力。

 

快乐还源于有益有用有果。公文说到底是应用文。我们写的每一篇公文,贯穿其中的并不是感情线,而是工作线。无论是部署具体工作的通知和报告,还是贯穿哲理和思想的领导讲话,其实内含的都是工作指导、工作方法、工作套路、工作内容。当我们起草的公文,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被基层和群众认可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满足会让加班的劳累一扫而空的。

3.

文盛在于心胜,更在于风气的海晏河清。快乐公文,不是迫于无奈的被动选择,而是顺势而为的人生态度。前些年,也许有些单位流行无病呻吟的应景通知、推崇无脑表态的跟风讲话、擅长无据可查的泡沫报告,不知笔友们能否察觉到,现在自上而下的文风已在发生明显改变?

是不是形式的东西少了、实质的东西多了,八股的东西少了、实用的东西多了,作呕的东西少了、清新的东西多了?很多中央的文电,全篇都是实话白话甚至土话,看着错落有致、长短不一的标题,让人总想着措个辞搞个对仗……

我们这些文字工作者,能够遇上这样的好环境,应该庆幸。如果把心思和精力从措辞对仗中解脱出来,把功夫真正下在提高文章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上,那公文写作岂不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一大快事?公文岂有写不好、写不成之理?


告诉你个修改大法保你过

 

曾几何时,笔头君的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所剩无几。一面恨自己火候未到,一面欣赏领导错落有致的修改大法。满篇文章被改的密密麻麻,但誊抄时总能理得很顺,不得不说领导闪转腾挪的修改功夫了得。

有人说,文章的修改如同揉面,揉的次数越多,才越有筋力;又如同拌泥,只有反复揉捏,烧出的瓷器才能均匀光洁。公文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写又能勤改,才能悟出写作之道,水平才能得以尽快地提高。

修改上讲究方法,一般情况有这么几步:

调整。顺序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思路后布局、先内容后形式进行,不要刚一下笔就措辞改句。比如汇报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可以按照主次先后,可以按照形势、问题、措施的顺序等等,主要是通过调整使材料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变得连贯。

补充。这个容易理解,重点是检查大政方针、指导思想上有没有遗漏,重点工作、主要观点、突出成绩有没有遗漏,如果是调研文章或汇报材料,上级要求的几个方面有没有缺项等等,最后才是看看有没有字词上的粗疏错漏。

增色。白开水似的文章是没人愿意看的,讲的人讲起来不带劲,听的人听起来味同嚼蜡。要避免流水账,就需要提炼,用一些排比、形象的语言增加文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里面,标题非常重要。俗话讲,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要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替换。写材料的人都知道,一文当前先找来类似的或者前几年的材料看看。参考参考无妨大碍,但修改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换上最新的思想、最新的提法、最新的做法。涉及人名、数字的要核准清楚。

删除。就是把离中心思想太远的、可有可无的、细枝末叶的东西坚决删除,要舍得。文章基本成稿后,要再细细顺一遍,把无关紧要的的地得了也是干掉。古人也说过:善改者不如善删,善取者不如善舍。

通过这五步,就可以避免一篇材料修改一、二十遍都通不过的尴尬局面,如果领导还有其他的意见,按照领导的要求和风格再完善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要是改别人的文章,还要注意美观,能让人看懂。笔头君梳理了经常用的修改方式,见下图,供参考。

 

 

 

 

 

 

 


日常工作汇报是家常便饭,准备不充分,后果很严重

 

职场当中,向领导汇报工作是常有的事。不管你跟领导有多熟,领导对你有多信任和认可,汇报工作都不能马虎。这不仅涉及领导对一个人思想素质、办事能力、说话水平等全方位的评价,也是工作的需要。尤其是领导级别越高越要重视。

这里先举三个小例子:

一个是古代的,史书上记载,有一次早朝,朱元璋在听刑部主事茹太素的上书时,耐着性子听了10000多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笔头君算了一下,一万字至少是现在20页纸,将近汇报45分钟左右)一怒之下令人把茹太素痛打一顿,气呼呼地退了朝。第二天上朝后接着听,一直到16000字才说到正题(这哥们还真执着),整个奏章大概讲了五件事,朱元璋认为都有一定道理,至少有四件是可以采纳的。朱元璋痛斥茹太素说:虚词失实,浮文失真,要求今后若官民有言者,许陈事实,不许繁文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钱老,钱学森的。有一次他的秘书涂元季给钱老汇报工作,因为精神过于紧张,有点前言不搭后语。钱老手头上还正有工作要做,就打断了秘书的话,说你回去准备准备,准备好了再来向我报告。涂元季只好怏怏退出,认真准备了一个提纲后,再来向他报告,他才点点头。钱老作为大科学家,本身思维清晰、条理分明、逻辑性很强,怎么能够容忍别人汇报工作支支吾吾,半天说不清楚呢。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主席去上海代表团共商国是,有一个代表叫李斌,是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因为在那样的场合,习主席又参加,难免紧张,准备好的发言一开始也说的不够利索。多亏韩正书记在旁边解围,习主席也说不要紧张,李斌才逐步进入了角色。

汇报工作是机关干部和企业各级负责人的家常便饭,一定要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做到三忌

一忌冗长。能一分钟说完的不要两分钟,能一句话汇报清楚的不要两句话,一事一报,不能左右言他、脱离主题。有人研究过一般的事情汇报要控制在10分钟之内,效果最好。讲究开门见山,不要一上来正事没说,先给领导讲一通道理,要不就把自己做的工作事无巨细的说一番。

二忌无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前要做足功课,突出主线和重点梳理几条干货,必要的数据和事例要准确。对领导关注的重点和可能要问到的问题做到心里有数。即使是被领导临时叫过去汇报工作,也要迅速地打好腹稿,提出观点,组织好语言。越是这种时候的汇报机会越要珍惜,领导在听工作汇报的同时也是对汇报人能力的考察。

三忌紧张。心底无私天地宽。都是为了工作没有什么好紧张的。真正的好领导是喜欢那些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下属,如果汇报全程你都紧张兮兮的,他会认为你上不了台面,控制不好情绪,把控不了局面。即使想给你压担子他也不放心。


起草的材料不受人待见,问题可能出现在三个方面

 

自己写材料也好,给领导起草材料也罢,都是一个辛苦活儿。当前,有很多材料讲之前领导不满意,反复几遍通不过;讲之后听众反映不好,有的甚至还被贴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标签。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且听()给你分析分析。

1.面面俱到,大而全。

这是材料普遍存在的通病,起草人生怕问题讲不透,大五点中套小四点,小四点中再讲三点,一写就是上万字,不讲得大家昏昏欲睡不罢休。

有的人认为,不长篇讲显得对这项工作不重视,不长篇讲担心讲的不全面,其实效果正好相反。讲话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能为讲而讲,否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一篇好的讲话材料,讲起来会让大家感觉娓娓道来,详略得当,需要重点讲的地方重点讲,离主题较远的地方一笔带过,不拘一格。这样的讲话大家爱听,也能记住,听完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就成功了。

受思维层次、知识储备、经历阅历的影响,马上达到这样的水平很难,但也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要突出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主要对象,能一句搞定的,决不讲两句话;讲管用的话,决不讲完全正确的废话。

话题不要扯得太远、太多,毕竟一个会议也好、一个活动也好,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现在改进文风会风的大形势下,决不能出现我下面简单讲几句、最后一讲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的情况。

2.外强中干,没思想。

就是文章的架构看起来大气磅礴、显得气势很大,但脱离实际、没有思想。大话、套话一大堆,生搬硬套,简单罗列。这样的材料听起来,让人感到不知所云。

讲话之所以有指导意义,要跟实际挂钩,要有内在逻辑,这是一篇好材料的‘’‘’。因此从设计文章架构一开始,就要想清楚,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材料的受众是哪些人。

搞清楚这些,再拟订标题时要尽量做到开口小一些,贴近实际紧一些,这样容易写出深度,更有指导意义,切忌小官说大话、说太原则的话。有些人认为,作为领导,讲话不能太具体、太实际,否则就会因失去普遍指导意义而显得看问题没有高度和深度。

其实高度和深度是相对的,现在,都要求要解决实际问题,讲话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一篇看似什么都讲了,又看似什么也没说的文章,叙述空泛,内容乏力,又谈得上什么高度和深度呢。

3.套路陈旧,语气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果固定科目的材料,年年老一套,换汤不换药,比如,每年的总结讲话把上一年的换个时间继续讲;动员讲话一个行业的把另外一个行业的拿过来改个词重复讲;汇报材料一个县的把另一个县的改个地名照搬讲。你把这样的材料给领导,领导不仅会看扁你,严重的会不信任你,觉得你在敷衍他。你敷衍领导,领导就会敷衍你。

其实公文写作上也是需要创新的。说实话,公文上的创新并不难,因为每年的事情不尽相同,重点也不同,特色亮点也不同。同时,每个领导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起草材料的人的思考习惯也不一样。一个问题从哪个角度讲,讲到什么程度都是不一样。同一篇材料你让两个人同时背靠背写,是无论如何也写不重的。为什么还要总是拘泥于老套路呢?!

最后,要注意语气问题,向上汇报必要的谦逊是可以的,切忌畏手畏脚、低声下气;向下讲话切忌张牙舞爪、语气生硬。

我们感到一篇有思想、有创新、有方法,文字精简、语气适宜的材料,才是真正有高度又能接地气的好材料,才会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一篇好材料写出来很难,别折在校对上

 

记得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纪晓岚当年作为总纂官修订四库全书,故意在前两页留几处破绽,让乾隆御改。为的是让皇帝高兴,有一种亲自参加修史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这种谄媚叫做文谄,连自视清高的大学士纪晓岚也概莫能外。

但这是封建社会里畸形的校对工作,作为现在写材料的你,你敢故意留几处错误让你的领导修改吗?显然不敢也不能。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个是领导看到你前两页就错误百出,还都是低级错误,可能后面的内容就不看了,觉得你的材料整体不行、质量很差。因为一两处错误而否定了你加班加点付出的心血,你觉得值吗?

另一个是更为严重的是领导对你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产生了怀疑,出现几次这样的事或者在重要场合出现一次这样的事,估计就会被领导弃之不用。因为一两处错误而对你这个人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感,你觉得值吗?

再一个是一般写材料的人都相对是比较严谨的,不仅不会故意犯错,而且都想尽量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力求高质量好标准。因为一两处错误而让你的秉性发生扭转,你觉得值吗?

所以说,校对工作非常重要。在报刊出版行业里面,校对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种,不可或缺。一般都有一校、二校、三校、点校、校对签名、印前阅读等程序,现在还有专门的校对软件。可见校对工作的不可或缺。

在公文材料中校对又有着其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公文的特殊属性,公文中一旦出错,影响面大,有的甚至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局面。在领导讲话中如果出现低级错误,有的还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话,直到另一个更可笑的错误出现。

实践中,笔头君()总结出三校工作法,比较实用,也比较高效,可以极大的降低出错的概率:

一是贯校。就是一以贯之的意思,一篇材料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到底,一般这个人就是第一起草人。如果公文甲一开始负责,中间又由公文乙负责,最后又由公文甲负责,那么公文甲在接手后,一定要从头到尾仔细看一遍。这样做就是从过程上控制因为断续负责、不知前因后果,甚至被别人乱改错改造成的错误。因此,最好是一个人负责到底,这样做更省时间,更不易出错。

二是互校。也就是在印刷前,至少2到3人参加校对,这样做是因为公文甲从头盯到尾,材料看了若干遍,他已经与材料产生了感情,已经看不出其中的错误了,这时候需要公文乙帮助甲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三是点校。这个容易理解,就是材料每改一次,都要进行点校,保证每次都清清爽爽的,防止错误在过程中被留下来。


这篇传疯了的领导讲话到底火在哪?

 

前两天,山西介休新任市委书记丁雪钦的牛气讲话在网络疯传。当时我看了一眼标题,是什么解决不了群众撒尿问题然后就如何如何,心想这又是什么噱头博人眼球的,就没有再看下去。

今天在朋友圈又看到这篇文章,这次没有别的渲染,就是一篇原文。出于对领导讲话材料的感情,就带着将信将疑的批判态度原原本本看了一遍。整篇看后,荡气回肠,意犹未尽。

一直以为,领导讲话才是最难写的文字材料。就好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总是让人琢磨不定一样,领导的意图、领导的身份、领导的风格等因素交叉在一起,更是变幻莫测、难以把握,一言不合就要推倒重来,一字之别就会谬以千里。但这篇领导讲话不一样,机关楼里的文字匠推敲不出这样的材料。那为什么还要专门放出来?其实原因恰恰在于领导讲话的不确定性。我们一直主张要掌握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竞争力,领导讲话不变的金钥匙到底是什么?我们先品味下丁雪钦书记的这篇讲话,也许你能从中得出答案(为了避免剧透,文末我们再集中谈的学习体会)。

 

 

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主要目的就是统一思想,正视困难,将我们过去落下的步子赶上来,将问题解决好。

 

一说问题,可能有些同志就不高兴、不愿听。我们一些同志还总是在介休过去的光环和荣耀中活着,总认为介休的什么都比别人好,甚至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焦炉煤气的味道都比灵石、孝义的好闻。

 

儿不嫌母丑是人之常情,但问题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一些问题不管你讲与不讲,说与不说,他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这如同阿Q头上的癞疮疤一样,不让动、不让碰,用几撮长头发盖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你们说介休没问题,我也说介休没问题,你们说好,我也说好,总有一天介休这栋大厦会在一片叫好声中倒塌。

     

当前介休需要一批有本事会做事的实干家。不怕没本事,就怕不做事。我们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就干小事,哪怕修一个厕所,能让老百姓进去痛痛快快地撒一泡尿,也算是我们替群众办了一件实事。

 

但事实上,我们就是连这件小事都办不好。市政府东面投资几个亿建设的后土庙广场连个公厕都没有,群众憋着一泡尿打太极,你怎么能让他气沉丹田。与后土庙广场相比,市政府西面的广场有所进步,公厕倒是有一个,但据群众反映厕所自从建好后就没开过门。同志们,你连老百姓撒尿的问题都解决不好,老百姓还能尿你吗?

 

讲话的开头就透出强烈的问题导向。如果说思想方法是领导讲话的灵魂,那么问题导向则是领导讲话的生命。试想,一篇空对空的讲话,没有与形势的对接,没有对问题的直视,台上纵使口若悬河,台下也会鼾声一片。但如果领导讲话抓住了视点、聚焦了热点、点到了痛点,那自然会入脑入心。文中一开始就用正视困难”“叫好声中倒塌甚至老百姓还能鸟你吗这样刺激性的言语开题,一下就立起了整篇讲话的风骨,让干事者振奋,令失职者汗颜。

 

 

一、今天介休怎么了

     

九十年代初期的介休在外人眼里很有钱,有人甚至传说当年介休的焦炭大王用火车往回运钱,一次就是几车皮。当年的介休的确有过令人向往的辉煌。我们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不仅是山西的样板和标杆,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杀出了一条血路。

 

九十年代初,全市每年生产、出口焦炭占全国三分之一,介休掌握着全国焦炭的话语权,介休的焦炭打喷嚏,全国的钢厂就感冒。

 

然而经过近二十年发展,介休不仅没有扩大成果,反而落后了,GDP和财政收入由多年的晋中老大到了第三。

 

还是讲问题,只是换了手法。用前后悬殊的对比和确凿的数据,道出现在矛盾问题的现状和形势的严峻。

 

 

二、当前介休怎么办

 

我们喝介休的水,吃介休的饭,就要考虑介休的问题,考虑介休的未来怎么办。说的不好听点,现在的介休是大厦将倾,已经步入了一个危难时刻,也可以说是一个危险时刻。

     

1、冷静思考,全面退烧。介休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热土,干部头脑发热,做事追求高大上,不搞个全国一流好像就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企业家头脑发热,盲目扩张,随意投资,大家认为房地产能赚钱就一拥而上搞房地产,一时间杀猪的卖肉的都成了地产大亨,几年赚来的一点血汗钱,全部建成了水泥桩。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们全市投入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多达100个亿,新建住房约3万套,如果这些住房全部出售的话,我们市城区可以新增人口十万人。头脑发热的投资必然会带来痛苦不堪的后果。一些开发商房屋积压,资金链断裂,拖欠大量的工程款和民工工资。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潭,给政府带来了无穷的麻烦。现在我们该是泼凉水,打退烧针的时候了,打针虽然有皮肉之苦,但如果高烧不退,大脑就会短路,思维就会错乱,行为就会荒唐。

 

这一段核心是讲政绩观问题。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实践中的问题肯定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找病根。讲政绩观并没有讲大话套话,而是直接点到头脑发热上,提出要全面退烧,确实是形象又深刻。打针虽然有皮肉之苦,但如果高烧不退,大脑就会短路,思维就会错乱,行为就会荒唐这句话,很生动地刻画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乱作为的问题,一阵见血,烙印深刻。

 

 

2、躬身实践,诚信为天。介休是晋商故里,当年介休的范家为清政府铸币往返日本贩铜,后来因台风海盗干扰无法出海贩铜,为了不失诚信,高价赔钱从国内收铜,直到后来赔光数亿家产也没有丢掉诚信二字。

 

今天的介休干部不讲诚信,商人不讲诚信。我们多年占用群众的土地没有补偿。拖了一年算一年,骗了一年算一年。我说,做介休的干部是多么的不容易呀,除了能干得了活外,还必须能骗得了人,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商人更是信誉扫地。我来介休后,市委大院就没有断过讨薪的民工,一个星期不到就有三拨民工跑到太原把省政府的大门堵了。

 

当务之急就是要扭转诚信缺失的被动局面,要重塑公众形象,重建诚信体系,否则,介休恐怕介羞了。从今天起,只要市委政府承诺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一经我们口中说出,我们就是砸锅卖铁、拆房卖地也要兑现诺言。要想群众不出尔反尔,政府就要做到说一不二。

 

从介休诚信起家的历史说起,引出当前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现在,公信力下降的塔西佗陷阱是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介休介羞,很巧妙地用到了同音不同义的两个词。我们在推敲文字的时候,如果文中有类似的几处很鲜亮的语言,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当然,这要在把握内容实质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创新。民国时期的老报人张友鸢曾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形容国民党官员的生活腐化新闻,确实是精妙至极。

 

 

3、互利互惠,政商定位。一些干部和企业老板的交往是暗中喜之爱之,明中躲之避之,老怕人们说长道短,我在昔阳工作时,大小企业家和我都是好朋友,有时间坐到一起聊聊天,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好多东西,也听到了好多消息,为我的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直到我离开昔阳也没有听到任何说道,因为我和企业老板之间仅仅是交友,而不存在交易。

 

今天来到介休,我还是这种理念,我们不仅要和企业家做朋友,而且更要和他们做战友,和他们一起去战斗,一起去拼搏,现在我们是绑在一辆战车上的战士,一荣俱荣,一辱俱辱,没有退路,只能胜利。

 

金句一句接着一句,暗中喜之爱之,明中躲之避之”“仅仅是交友,不存在交易这样的文字,包括我们是绑在一辆战车上的战士,都是非常形象,力透纸背。

 

 

4、夯实基础,用好干部。多数人认为当前介休最大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我认为,在介休比经济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干部问题。如果说经济问题,孝义、灵石也存在经济问题,为什么人家比我们稳当的多,我们却困难重重,问题频发。原因是人家遇到的是单一的经济问题,而我们面临的是干部和经济双重问题,两个问题同时爆发,叠加在一起就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的干部萎靡不振,干劲不足。如果对一些干部进行一个评价的话,可以用三个不字来概括,那就是不学业务,不守规矩,不想干活。这几天和一些干部接触,发现一些干部连单位基本的情况都说不清楚,一问不是三不知就是答非所问。

 

比不学业务更加可怕的是不守规矩。这几天我一直在清点全市公职人员的数量,直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这里面乱的让你不可想象,局长可以擅自招人,部门可以超编制进人,有的单位的员工谁也说不清是什么身份,说是工人没有招过工,说是干部没有聘过干。我们的前任人事局长不仅在介休不守规矩,而且把成果扩大到了整个晋中,违规办了一批干部调动手续,直到前几天,晋中市有关部门还派人来核查情况。

 

一些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干部让当官是毫无怨言,让干活却牢骚满腹。更可怕的是,有些干部工作不怎么样,自我感觉却非常良好,认为自己就是介休最能干的干部,介休这片天就是自己在支撑着。

 

前几天,我拜访了晋中市几位局长,有些局长对我们的局长意见很大,有的甚至建议赶快换人。今天给大家打个招呼,以前你干得怎么样我不愿去过问和追究,以后如果还是吊儿郎当不好好干,那你今天会议之后回去就把办公室的东西收拾收拾准备走人,因为现在的介休没有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懈怠的机会,更没有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洒脱的资本。

 

介休人是最讲奉献的,当年介子推割股奉君名扬天下,今天不要求你割股,只要求你把位子让出来,让想干活的人上来,也算是对全市人民的一个奉献。干部问题解决不好,介休就没有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这里想劝大家一句,能提拔固然高兴,不能提拔也不必过多的纠结,我们已经是既得利益者了。如果实在想不开,就想想在村里种地的同学,在煤矿下井挖煤的发小,想想那些下场悲惨的老虎苍蝇们,想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所求。我们不论职位大小旱涝保收,吃穿不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组织讨价还价呢?

 

读这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干部和经济双重问题那一块,因为他看到的是问题背后的问题,是表象内含的实质。领导讲话的思想性体现在哪?就在于对规律的把握、对实质的揭示。我们能做到把存在问题梳理罗列出来,但用哲学思维、辩证方法揭示和剖析问题,就需要一定的思维层次了。

 

 

5、优化发展,抓好调产。化工产业是介休的希望,现有20万吨甲醇,10万吨粗苯,6万吨有机硅。痛心的是这三家企业全部停产,前两家停产原因很简单,村民堵门不让生产。这就奇怪了,我们一边喊创优环境招商引资,一边却企业停产两年没人管。这如同一家人家,连儿子都养不活,老想忙着招女婿,这不是明摆着瞎扯淡吗?近日,我们就要成立以市长牵头的化工厂复产工作组,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让两家企业在9月份恢复生产。

 

形象,还是形象,啧啧。

 

 

6、戮力同心,力保稳定。当前的介休不稳定,不太平。全市到底有多少问题,潜伏着多少矛盾,恐怕谁也说不清。干群矛盾,村矿矛盾,村企矛盾,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上演了一台你哭我笑,你吵我闹的大戏。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按下葫芦起了瓢。

 

自从来到介休第一天起,市委大院就没有断过上访的,更有甚者三次堵了省政府大门。从现在起,干部要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该解决的解决,该打击的打击,否则,整个社会就会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事实上有些上访也怪不得群众,怪只能怪我们的干部办事不力,管理无能。比如绵山墅小区拖欠民工工资的问题。这一问题拖了好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后来民工把省政府大门堵了,你能怨民工闹事吗?你说人家干了一年,到头来一分钱拿不到,孩子等钱交学费,老婆等钱看病,谁不着急,将心比心,如果明天放到我们身上恐怕闹得比他们还凶。

 

一个地方上访严重,表面上看是民风问题,实则是官风出了问题。在一个地方要想稳定民心,首先要断了干部的私心。介休当前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和上访问题,80%出在了干部身上。我们的干部一个个都是踢球高手,遇到问题踢来踢去,骗来骗去,谁都不想沾边,嫌麻烦,怕惹事,这样躲躲闪闪不负责任,不仅社会不稳定,而且政府和干部的形象也受到极大的损害。

 

这块其实很大部分反映出讲话人的原则立场和责任担当。把民风的问题归结到官风上,对信访问题从自身找原因,这些都体现出领导干部的作风和胸怀。我们常讲上行下效、上率下随,就是主要领导在重要场合、关键时刻要体现出鲜明立场和态度,这样的领导讲话才不仅仅是篇文字材料,更是一个宣言书、一纸动员令。还有,戮力同心这样的词要记下来,各种会要用到的高频词。

 

 

7、大力创新,改善环境。人们都知道介休的空气质量不高。当年曾有人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介休人到了南方,南方人问,我们的空气好还是介休的空气好,咱介休人回答说你们的空气不好,呼吸起来不如介休的空气有劲。

 

看看我们的乡村环境,到处是垃圾,我不知我们每年800万的乡村环卫费花哪了?一个地方如果我们连环境卫生都搞不好,还整天喊着带领人民发家致富谁信?这如同一个家庭主妇,整天不梳头,不洗脸,满脸鼻涕,自我宣扬我是最能干的女人,人们肯定会吐她一脸口水。

 

其次,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让投资者放心,让干活者安心。现在一些干部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事都想抓想管,我说我们的干部种地不如农民,经商不如老板,有什么资格资本指手划脚。

 

我们应该做的是为群众营造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对来我市投资创业的企业,我们全程服务,积极提供便利,让他们进的了厂、开的了工、投的了产,不要让群众三天两头堵大门,断马路。我们投资几十个亿建成的两个化工企业,就是因老百姓堵大门已经停产将近二年。

 

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现在不仅没有栽下梧桐树,而且到处是网鸟的箩筐,一不小心自投罗网。一家公司来我们介休投资办企业,预付了一笔数额不小的征地款,结果地没有征到,钱也不知了去向。这样的环境,谁还敢来投资。

 

硬环境与软环境,又是辩证思维。

 

    

8、干群抱团,苦干实干。以后少搞花拳绣腿的东西,少搞虚而不实的东西,从今天起我们要少开会,多干活,我不主张开会,你们也少开会,真正把时间用在解决问题上,用在苦干实干上。当然,苦干实干不是单干,是团结起来一起干。不能主要领导前面跑,其他干部后面笑。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夫妻不和第三者就会插足,干部不和坏人就会钻空,最后是坏人受益、干部受损、人民受害。在工作中,我们难免有分歧,没有分歧就没有民主,但我们遇到挑战时必须求大同存小异,团结一致战胜各种困难。真正做到领导干部抱成团,人民群众抱金砖。

 

领导干部抱成团,人民群众抱金砖,这些金句让汗颜。

    

 

9、溯源追根,传承精神。一个地方具有一个地方的灵魂和精神,我们介休的灵魂和精神就是忠孝和奉献。与古人相比,一些干部进取意识不强,能力不大总嫌官小,总想得到实惠,利益得不到满足和稍受损失,跳得比皮球还高。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这里戾气很重。我刚来介休不到二十天,有人就告我的状,我说你居心何在,用意何在,良心何在?告状是你的权利,但你诬告是要付出代价的,介休这股歪风打不掉,介休就没有希望,介休就没有晴天。你以为你写上几封告状信我就怕你了,你就可以和我讨价还价了,可以达到你不可告人的目的了,我说你想错了,我来介休是有心里准备的。在介休做领导有个谁适应谁的问题,有些干部老想让领导来适应他们,他们喜欢躺着领导也得躺着,他们喜欢站着领导也得站着,否则就是流言蜚语,就会上窜下跳制造事端,我倒要看看你能跳多高,你跳起时你屁股后头那条尾巴还能藏多久?

 

这块最让人印象深刻。记得看过一本书叫《曲终人散》,描写的就是一个清正勤勉的省级领导干部欧阳万彤,在官场面对的形形色色的压力和阻力。我们不评价介休的现状,但从文字角度讲,讲话人没有打铁自身硬的底气,这种话是说不出来的。做文字工作,挺直了腰杆子,才能当好笔杆子,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蜻蜓点水、没有风骨。     

 

 

10、守住底线,抓好廉洁。在介休这样一个企业众多,规矩缺少的区域,抓不好廉政建设,发展要出问题,干部要出问题。有的同志讲,这几年我们介休没出问题,我说没出问题,不代表你没有问题。谁也不要抱侥幸心理,谁有侥幸心理,谁就要吃亏。

 

当前,随着全省抓经济工作的步伐加快,一些干部认为山西的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该告一段落了,我说没那么回事,只要你落下了这一课,欠下了这笔账,没人替你买单,也没人为你免单,自己的帐自己还,至于什么时间还,那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我们还想不清楚,不妨找本《红楼梦》每天将书中的《好了歌》念三遍: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引用经典也是很好的表达方式,今天第二篇就是经典成语,还是要多积累啊同志们。

 

 

三、未来的介休怎么样

   

未来的介休要实现工业脱困、农业上档、旅游升级、民生加力。民生就是民心,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其目的就是让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所以抓好民生工程今后将是我们介休工作的一个主题。    

 

社会和谐。一个地方群众的幸福指数高不高,不在于经济的发达,而在社会的和谐。这几年在介休,群众不相信干部,干部不信任干部,群众妄议干部,干部抵毁干部,群众骂干部,干部告干部,谁都心中窝着一肚子火,谁都觉得很委屈,心气不通,万事不顺,这就是不和谐的具体表现。要打拼几年,改变这种现状。干部要苦干实干,少拿架子,少耍性子,群众看你不顺眼就是不和谐。

    

当前,省委提出了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总体要求,介休怎么办?我们就是要苦干实干,勇争第一,勇于奉献,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还要为全晋中做贡献,为全晋中树样板做榜样。当年我们有过晋中第一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要争这口气,让全晋中的人看看我们介休是好样的,介休人是好样的。

 

我今天的讲话没有过去其他领导讲得那样含蓄,我个人认为难听总比难受、难过好,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清醒起来,振作起来,做到努力改变现状,介休是要出大问题的。介休出了问题,吃苦受罪的首先是在座的各位。如果大家热爱家乡,爱惜生我育我的这片厚土,我们就要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弘扬正气,清除浊气,正本清源,拼搏奉献,苦干三年,闯出一片艳阳天。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介休一定会顺风顺水,一定会大有作为!

 

"少拿架子,少耍性子",难听总比难受、难过好,充满着辩证思维啊。

至此,这篇讲话就读完了,不知大家什么感受。其实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业单位领导,讲话材料有很多共性特点,我平时在XX潜水,听到好多笔友的金句良言,说的都很深刻,也给自己很多启发。归纳大家的发言情况,结合对这篇讲话的思考,我感到写好领导讲话应该注意把握这么几个方面:领导讲话讲的是立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这是写好领导讲话的前提。当然,不同领导有不同的风格,有的是疾风骤雨,有的是和风细雨,但不管怎样,领导讲话代表的是组织的态度,都应有明确的立场和原则。领导讲话讲的是思想。就是要揭示规律、透视本质、道出趋势。领导领导,就是要领之导之,没有战略性、思想性、规律性的讲话,又怎能让大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领导讲话讲的是导向。这个导向,有问题导向、公平导向、亲民导向等等,总而言之,要在讲话中宣扬一种新风正气,宣扬一种务实作风,要对着问题讲,对着不良风气讲,对着大家关心关注的难事讲,这样的领导讲话才是大家最爱听的、记得住的。领导讲话讲的是真经。就是要通过讲话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让大家学习掌握干好工作的思路和招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领导讲话讲的是感情。正如习总书记讲的要用真情感染人,领导讲话如果没有倾注真心、浸润真情,那只会是味如嚼蜡的一纸文件。只有把对党员群众、对全体员工的感情贯穿在讲话中,才真正让文字材料有情感的温度,这样的讲话才能直达人心。最后,希望大家踊跃在XX发言,真正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互促共鉴、共同提高!


即席讲话类型学会一种就够用一辈子

 

写材料的大多逻辑性强,目前大多也是在幕后,很少有即席讲话的机会,不过领导让你临时汇报个情况,开会让你临时做个发言,还有临时代替领导去接人待物,这种情况可能每天都要遇到。

即席讲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验的是你临场反映能力、知识储备情况,以及气场把握水平,体现了你的工作水平和精神状态。

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其实不难,就是平时多注意观察你身边领导的即席发言风格和特点,觉得哪个更好,哪个更适合你,多学习模仿即可。

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你会发现他总是处变不惊,能够应对不同场合的不同情况,气场很足,几句话甚至是几段话就能把事情处理好,把氛围搞得很热烈。

在看来,有这样几种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大家也可以予以模仿:

一种是文采奕奕型。体现在长期搞宣传工作的领导身上尤为突出。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一般以贴合语境的诗开头,以饱含热情的诗结尾。

真怀疑他们的大脑是怎么长的,脱口成章,吐字成诗。中间穿插历史典故和骄人成绩,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听的那个人儿啊,那叫一个舒服,而不感枯燥和做作。

一种是幽默豁达型。还有什么力量能让你会心一笑,而立马就跟他拉近了距离、增添了亲切感的,唯有幽默的力量。

记得之前参加过一次企业酒会,老总的三杯美酒敬亲人的即席讲话,让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他是这样讲的,我要把用铜杯填满冰镇的啤酒喝下去,那种清爽的感觉会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满理性,不骄不躁,把准方向;我要把用银杯盛满醇厚的白酒喝下去,那种浓烈的感觉会更强烈地激起我们的工作热情,永葆创业的激情;我要把用金杯斟满红色的葡萄酒喝下去,期待公司的发展在大家的支持下更加红火。

作为应急之作,现场听还是很能调动氛围的。

一种是逻辑严密型。这样的领导多半之前写过不少材料,基本已经形成套路,张嘴就来。虽然新意不够,但不会出错。

一般是三段或者四段,有因有果,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把他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像样的书面材料。说实话,虽然听下来没什么意思,不过能达到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没有个十几年的功夫是很难达到的。

一种是激情澎湃型。天生的小宇宙,走到哪儿最不缺的就是听众,你给他写的东西,估计还看不上呢。工作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领导,讲的时候把材料往桌上一扣,说‘’材料写得很好,会后就按照这个发,我讲点体会……‘’然后,就充满激情、热情洋溢的讲开了。听者,由不得不为之动容和鼓舞。

大家喜欢哪种讲话风格,可以多模仿之,平时多储备之,这样一旦临时要你讲,你才不会怯场。


领导讲话是座富矿,就看你怎么为我所用一通百通

 

一直以为,领导讲话是代表公文写作最高水平的材料。上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下到所在处室领导的大会发言,都是领导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都是掌握公文写作要义的集大成者。因为,领导讲话里既有思想理论的高度,也有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有多种多样的鲜活情况,可以说包罗万象,是一座富矿。那么,我们怎么去看领导材料,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座富矿呢?我们感到,由浅入深应该有这么三阶、九看

第一阶段

  

看事例。我记得自己刚开始看领导讲话时,最喜欢看的就是领导讲话中列举的各种例子。好多领导经历非常丰富,常常能举一些很鲜活、很生动、很深刻的例子,让人烙印很深。但这不是领导讲话材料的主角,甚至连配角都不算,它们只是一些配料和佐料。我们顶多把大意记下来,以后作为论据使用,或者从中能悟出些哲理,受到启迪或警醒,仅此而已。因此,现在方方面面的领导讲话很多,考虑学习效率,遇到事例一般略读,在旁边做一个标注,分门列到自己的资料库里即可。

看语言。金句名言有时比现实事例更让人眼前一亮,也更为实用。因为我们写文章一定会用到一些好的语言,这就靠平时的积累。当然,某一篇文章的语言往往是零散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资料库时搞好顶层规划。比如,党的建设类,可以按照五位一体的结构来划分,遇到相应领域的经典语句,就摘录在相应文档里,并提炼出关键词为序,这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自己在起草材料的时候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看结构。看领导讲话多起来以后,就开始慢慢关注它的结构。当然,有的处室领导也会传道授业,帮助讲解领导讲话材料怎么谋篇布局,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去悟。有的领导讲话的结构很清楚,因为从几级提纲就可以看出来;有的领导讲话是娓娓道来,甚至比较随意,几个提纲从名字上看像是多胞胎。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是积累若干个讲同样问题的领导讲话对照着研读,从中比较不同文章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去破题的,尤其是以哪些方式去拆分观点的。这样,也方便理解那些表面上看不出行文结构和主线的文章。

第二阶段

  

看思路。公文的主线是工作线,所以公文的思路也是工作的思路。到了这一阶段,很多笔友们开始慢慢揣摩领导讲话中透射的工作思路,这是掌握公文门道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讲话,其实都是讲工作,只是有的讲工作的具体内容,有的讲工作的原则方法,有的讲工作的辩证规律,有的讲工作的政治立场,这是层层递进、逐级拔高的过程。无论怎样,我们心里都应该很清楚,领导这次强调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面临哪些形势、涉及哪些领域、区分哪些内容等等,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下次再遇到相应的材料,即使是工作汇报、个人述职、经验事迹等其他类型的材料,也不会跑偏离题。

看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能够看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最体现一个人的水平。以前在科研单位工作,对这方面感触更深,因为开展重大科研的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公文领域也是这样,我们看习总书记讲话,从文章的立意、到行文结构和语言、再到列举的事例等等,都是对着问题来讲。因此,我们看领导讲话,很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对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问题的轻重程度、产生缘由、历史因素都要很清楚,这样写什么文章都会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看招法。领导讲话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讲话,里面既要有思想、有情况、有问题,更要有思路、有招法、有措施。思路举措往往是对着实际、对着问题来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梳理领导讲话中的招法时,要联系着问题去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的时候措施反映问题,比如我们要求某个单位要有创新的魄力,折射的问题就是这个单位存在守成求稳思想;要求某个一把手要注重发挥党委委员作用,折射的问题就是民主意识不强,等等。有的时候提出问题也是措施,比如省市领导到一线基层调研,对某项工作不可能细到操作层面,这个时候往往是提出某个问题,像要处理好某方面的矛盾,具体怎么处理区县自己去考虑,但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突破口

第三阶段

  

看用意。看领导讲话到这一阶段,就开始从转变了。领导讲每次话都是有意图、有想法的,这就需要我们透过文字需求去揣摩领导的本意。因为文字工作毕竟是停留在务虚层面,措施和招法再实,也得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起草材料的文字工作者,在研读领导讲话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琢磨领导为什么会讲这个主题?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这个时候讲?为什么对这些人讲?把这些问号拉直了,不仅仅是掌握了给领导讲话的思路和门道,同时也把握住了现实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这个时候再拿理论之矢去射实践之的,焉有不中之理?

看方法论。我们老说学习习总书记讲话,要掌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看似很高大上,其实很实际。就是我们看领导讲话,不仅是看他对某个问题、某项工作的看法和措施,更要看他对某类问题、某个领域的观点和方法。比如,问题导向的方法论,统筹兼顾的方法论,重点突破的方法论,标本兼治的方法论,预防在先的方法论,等等。这些都是普适性的东西,掌握好了、运用对了,就会一通百通、一灵百灵。

看风格。风格是个性的,或者说是感性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备受某位领导倚重的笔杆子,换个领导就怎么也对不上路子,问题就出在风格上。有的领导喜欢和风细雨、有的领导喜欢狂风骤雨,有的领导喜欢引经据典、有的领导喜欢时间”“地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领导讲话时非常注意,只有把领导的风格揣摩透了、把握准了,才能真正把材料写到领导心坎上,让领导真正离不开你,这才是看材料的高境界。


这样写半年总结材料,领导看得进、记得住

 

一眨眼的功夫,小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月一些单位和个人半年总结就提上了议程。

唉,二月份过完年到现在,才四个月时间就又到总结季。XX有些朋友担心没有什么可写的。

总结是一种经常性、应用型公文写作,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是书上的定义。

个人总结材料在当下各种类型材料比较多的情况下,不算是难写的材料,甚至有些朋友会简单地认为就是梳理梳理做过的有关工作,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就简单列列干条条了事,有的朋友还会认为领导对自己干过的工作都非常了解,没多少可写的。

其实不然,与写单位总结不同的是,个人总结应该是更有激情、更有动力写好的

因为从个人总结中领导能看到你工作的态度、思考的深度、谋划的高度,是以材料形式跟你领导交流非常好的手段,不可轻易放弃、敷衍了事。

因此,我们今天重点说说个人总结的事。

关注的朋友,估计都写过个人总结,比如预备党员思想总结、培训班学习心得总结、技术发展总结、招商工作总结、销售工作总结、环保工作总结……各个领域基本都要用到。

通常情况下,总结分为三部分,主要工作、问题及原因、下一步措施等,从结构上看并不复杂,基本上都能想到。如何让总结看起来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呢?让领导能看进去、记得住是一条基本标准……

我觉得,要把握好三略三详

1.

工作略、规律详,确保认识是到位的。

尤其是上半年总结,很多工作刚刚开局,况且个人在一项工作中的分量相对还是比较小的,谈做过的工作,多说无益。

常看有些人的总结材料,活没干多少,写总结的时候什么工作都往自己身上贴,令人反感。这样的总结材料交上去,无论是党政机关的领导,还是企事业单位领导,直接就撇一边去了。你写工作写的越多,领导越觉得不是你干的。

因此,写工作部分一定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多用参与”“协调”“×××领导下”“×××帮助下等字眼。

但要重点写你参加某项工作的体会,对某项工作的认识,结合平时工作的思考,用自己嚼过的语言夹叙夹议地说。如果能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是最好的。因为思想决定行动,认识到位才能工作到位。这样写的好处,是让别人通过看到你的认识,来评判你的工作成效,而不是自己在那里扯着嗓子喊。

2.

成绩略、差距详,确保头脑是清醒的。

成绩不说跑不了,功劳不谈没不了,更不能夸大其词、弄虚作假。平时干的怎么样,直接领导都清楚,高级领导只看结果。因此,成绩要尽量用数字、图表、事例等干货来说明。

重点讲问题、差距和不足,当然讲问题也不能什么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说实话真有什么大问题你也负不起那个责。这里面要注意措辞,谈你负责工作中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

之所以说注意措辞,这里有总结的一个技巧问题,就是要给差距找个标准,与高标准或者超高标准相比,你的差距不足是情有可原,反而说明你对待工作是尽善尽美、孜孜以求的。你如果不设置标准,说一堆问题,别人看后只会觉得你是为了讲问题而讲问题,效果不好。

也就是说,问题差距不足本身也是在你兢兢业业工作中才会出现的问题,不工作那里会有问题。

3.

口号略、思路详,确保措施是得当的。

总结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借鉴和警示,总结一次提高一次,打一仗进一步。

今后的措施要具体实在,不能只喊口号、难以操作衡量。工作中,有的领导衡量一个人的成绩和进步,往往是把你去年的总结拿出来对照一下,看你到底说到做到了没有。

千万不要自己挖坑自己跳,完事以后还去找领导振振有词地找安慰,最后碰一鼻子灰,灰溜溜地。

措施部分可以不仅仅只对你负责的工作写,可以对整个工作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针对性的思考。

总之,一篇好的总结一定是自己结合工作思考的结果,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体现特色。

个人总结工作一定要重视,尤其是结合述职评职的朋友,更要及早准备、认真分析。让熟悉你的人觉得你干得好,让不熟悉你的人也觉得你干得好,是评价你总结材料水平的最终标准。


剖析材料三大精髓,你其实一直都在坚持

 

党内教育常态化开展背景下,每年的民主生活会剖析发言,已经成为年终述职报告以外必写的一个材料。

笔头客作为一个有着十几年党龄的老党员,从三讲教育开始,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再到现在的两学一做,年年对照、次次剖析,特别是有时还要扮演多种角色进行剖析(你懂的)。这么多年,深感剖析材料虽然是个性非常强的一个文体,但个中规律和诀窍其实也是可循的,只要把握好了,就可以游刃有余、从容应变。

一般来讲,个人剖析主要是三部分,一个是认识思考,另一个是检查剖析,再一个就是整改措施。无论是谈认识、谈问题,还是谈措施,都要紧紧围绕会议的主题来讲,都要结合自身工作和思想实际,都要贯穿和体现的力量。

谈认识,重在对标看齐真思考。这方面,不同单位有不同要求。有的单位不太要求谈认识,甚至明确认识要少讲,直截了当讲问题。但有的对认识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这两年强力正风反腐的背景下,有很多值得警示的反面案例,需要对照反思、引为镜鉴,这就需要把个人的认识表达充分。谈认识不宜过多,但要非常体现政治态度、原则立场、思维层次和党性品格。短短几句话,可能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你脑子里有没有货。所以这方面一定要长思考、短动笔。

什么是看齐?核心的就是要学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尤其是对原文要精读深思,联系自己工作实际理解把握,内化转化为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这不是空话。比如,习总书记这次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专门就创新作了一个重要讲话,里面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唯创新者胜。这是一个很鲜明的思想,如果我们在科技领域,那就要联系当前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实际,谈对创新的认识和体会,这样既跟上了当前形势,又对接了工作实际,有高度又有深度,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谈问题,重在精准深入真剖析。以前我们老讲,剖析问题就是自画像,关键在于像准实。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一个辩证关系,就是如何处理深挖问题与拿捏尺度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讲?交心不是交底,剖析问题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刀口向内的鲜明态度,而不管不顾、从重从严地讲问题。

很多领导干部的剖析发言是很值得学习的,好就好在轻重尺度的拿捏上。比如,在学习、履职等方面可以适当地往深里挖一挖,本来学习充电就是永远在路上,履职尽责也不可能事事到位,这两个方面说重点体现的是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在政治、廉洁等方面就要很鲜明,特别是涉及到红线、底线的事,不能有半点含糊,要表达清楚自己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立场态度,绝不能本来没有的事,为了凑篇幅非要不痛不痒地说几句,结果适得其反。

谈措施,重在具体实在真管用。个人剖析的整改措施,不同于党组织还要讲一些建设层面的思路和务虚的内容。个人措施关键还是要以实为纲,要对着问题、盯着短板,实实在在地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如果不是领导同志,更要把措施订得很实在,做到有目标、有抓手、有时限、有承诺。比如针对学习不深的问题,可以设计几个一遍的措施,在一定时间内把哪些内容精读一遍、哪些专题研究一遍等等;针对作风不实的问题,可以要求自己多久一线调研一次、多久写一篇项目调研材料等等。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让大家看到真查真改、立言立行的决心和态度。


两学一做党课这样写,领导愿意讲,大家愿意听

 

七一将至,中央准备开展一系列庆祝建党95周年的活动,各单位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领导讲党课活动。从最近XX朋友提出的问题和写作实践看,这段时间主要是党课材料的准备和起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其实,党课材料是每个写过一段材料的朋友都能写得了的,它并不像领导其他讲话那样变幻莫测,不像理论文章需要长期积累,不像研讨交流材料需要广泛调研……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党课材料不在《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的14个种类之列,也能说明党课材料的特殊属性。

党课一般分三个部分,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层次和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要增强这方面必胜的信心,按下面的四有来写一定能写好:

首先,要有激情。党课的由来不知大家清楚多少,最初讲党课主要针对的是新入党的同志或预备党员或者入党积极分子,介绍党的基本历史、基本知识,以及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随着我们党的不断发展壮大,党课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发生了很多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同时,各种议论争论也越来越多,亟待需要党课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

但无论党课的形式怎么改,党课本身用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解决问题、团结鼓动的作用没有改变。

如果你所写的党课,与时代隔得远、与普通党员离得远、与事实现状离得远,估计没有几个愿意听,领导更不屑于讲,否则讲出去太丢人。

因此,写之前你要有一种豪情,要有拿破仑讲的一张报纸抵得上三千毛瑟枪的战斗激情,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个任务。

第二,要有主题。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选题很多,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在一次党课里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讲清楚基本没戏,最后可能什么都讲不好。

比如,围绕两学一做讲党课,并不是要讲两学一做的重大意义、安排部署、实践要求等等,这不叫两学一做的党课,这叫两学一做的动员部署。这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混淆。现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所谓的党课范文和通稿,基本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你要按照那些来写,领导要是不跟你急,要不说明领导脾气贼好,要不说明领导已经对你不抱什么希望了。

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合适,这是需要提前与领导研究沟通的,笔头君感到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应该是联系本单位实际和人员思想实际比较紧密的,或者是领导特别想讲的。比如,权力部门讲党风廉政建设,窗口部门讲服务基层,科研部门讲科技创新,综合部门讲机制建设,一线部门讲精准扶贫,等等。

大家可能觉得有些主题不贴近两学一做活动,其实不然,这些选题都是我们党当前正在做的大事急事难事,主题都来源于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写的东西多了去了。

选题开的口子越小,火力就会越集中,也就越容易讲透

第三,要有党味。党课制度是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之一,因此党性特别明显。不能把一般的思想教育、领导讲话与党课相混淆。

最近热播的《三八线》不知大家看了没,如果没看我建议各位看看。这部电视剧是近期以来战争题材难得的好作品,它没有上甘岭的宏大惨烈,但有龙缘峰的连级坚守;它没有抗美援朝全景描述,但有戳击人心的细节描写;它没有高大上的口号可喊,但有瞬间点燃热情的战前动员。一口气看完,给我留下最深的三个印象是老兵、军礼和党组织

这部电视剧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电视剧了,应该说它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党课,老兵比官职更神圣,军礼比语言更有力,党的组织是决胜的关键。

还记得汶川大地震那年,地震刚刚发生不久,单位领导要求讲党课,当时由于时间紧张也没有过多地考虑提纲什么的,就一开始确定了写哪几大块,将当时的视频音频进行了重新剪辑,像写剧本似的用文字把地震的惨烈景象、救人的奋不顾身,以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串起来,讲党课最后全场竟然跟着领导一起喊起了四川、雄起!汶川、雄起!的口号。事后,大家积极捐款捐物,还成立了民间救助党员敢死队奔赴地震灾区,不得不说这次党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效果。

党课的党味并不是你每句话都加上字就有了党味,而是要通过你这篇党课作品真正能让每名普通党员身在其中、身感其受、身受其舞,让每个人将原来看不清楚的看清楚了,想不明白的想明白,做不自觉的变成自觉行动了,才是真正的有党味

第四,要有素材。这个大家都有感受,没有大量素材做支撑的党课就变成了简单的说教。

主题确定后,要搜集大量国内外、历史现实、正面反面,以及身边的大量素材,以供取舍,这是基本功课,在此基础上才能围绕主线进行取舍。

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就不在赘述了。总体上是要广征博引。最后澄清一点,党课讲的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光讲课人一人的功劳,党课讲不好则全是领导一人的责任,因此领导对党课都会高度关注,不可麻痹大意。

以上,是这些年写党课稿的一些实践经验和体会,虽然倾囊而出了,但难免针对性不够。如有兴趣可加入群,那里有些党课素材,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上千名跟你一样仍然奋斗在一线的实践者,可以深入交流讨论。


还在为两学一做党课发愁吗?

掌握诀窍就会让你告别熬夜、轻松上路

 

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于鱼的问题一直很警觉。上一期,为了让笔友们能够比较便捷地起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关材料,我们专门梳理遴选了有关提纲、论点和经典语句。今后,可能还将适时挑选好的范文或者材料放在XX或者集中放在XX。但始终认为,授之于鱼永远只是辅助的、表层的,文字能力的提高还是要锻炼思路和思维,掌握行文的诀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历次的文章中,没有简单地放一些范文上来,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跟大家交流起草材料的经验体会上,期冀大家能够从中悟出行文之道,进而更加从容地掌握行文之术。

我们党历次组织的重大党内教育,包括现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离不开党课这个重要的载体和手段。各级党组织领导对党课材料也非常重视,很多都是亲自调研、亲自推敲、亲自研拟。因此,掌握党课材料起草的诀窍,是文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党课怎么才能写好,从思路上来讲,关键是要突出和贯穿一个字。具体来讲,可以借用合格党员标准,概括为四讲四有

讲党史有党风。每次党课教育其实都是一个回顾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过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过去,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讲党史有很多方法,有的是直接阐述历史,有的是把党史知识穿插在党课稿中,还有的是把党史蕴含的党的优良作风贯穿在讲稿中。无论用什么形式,讲党史要讲创业史,要讲我们立党兴党的纲领和宗旨,讲我们党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历程,讲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从中增进对党的感情。讲党史要讲发展史,就是要讲清各个阶段党内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让大家对党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比如讲学习党章,就要把历次党章修改的相关情况和脉络讲清楚。讲党史要讲传承史,就是要讲我们党长期积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薪火相传,从中感悟党的作风的精神力量。

讲党见有党性。这里说的党见,是指我们党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见解。现在,西方对我们党有不少杂音噪音,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有爱党、为党、护党之心,越要有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讲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作为文字工作者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党课稿才能上层次上质量,才能真正起到强化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作用。这方面,当前最核心的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宣贯好。这里要做到三点:立意从系列讲话中来,就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要始终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求的问题相契合,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部署的任务相一致,这样才不会跑偏。观点从系列讲话中出,要分门别类注意收集习总书记经典论述,有针对性地放在党课稿中,既是宣贯也是论证。对策从系列讲话中破,习总书记讲话本身就是我们党建党治党的规律总结,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金钥匙,因此党课稿中提出对策也要从中找思路找对策,这样的材料才能对路对头。

讲党章有党规。讲党课既是明确坚定信仰、锤炼党性的高线,也是划定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的底线。因此,一方面要讲党的历史和宗旨,另一方面也要讲党的纪律和规矩。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我们在起草党课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章作为主线。要注重把党的规矩立起来,就是党课材料中要有鲜明的党纪党规观念,无论是直接引用党的纪律规矩,还是通过正反例证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典型,都要做到非常清楚、非常鲜明。要注重把纪律底线划出来,这方面一般要选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据,尤其是这几年正风反腐的相关实例,让大家受警醒受教育。要注重把守纪导向树起来,党课材料一定要有鲜明的立场,尤其是一把手的材料,要释放扬清风、树正气的良好导向,这个要根据领导讲话风格予以相应的表述,该放狠话狠话,该敲打也要敲打,真正通过党课起到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震慑作用。

讲党言有党味。党课教育与政治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党课要用党言党语,要有浓厚的党味。现在,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在一些单位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企业里,讲商言商语多、讲党言党语少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起草党课稿的时候,注重从强化党味的角度去行文和用词。做到这一点,需要吃透党的理论,就是要学深悟透党的重大理论观点,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关论述有哪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词,不能说外行话。需要学透党的制度,比如民主集中制,党的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等等,都要非常清楚,这样才起草材料尤其是提出要求时才能有的放矢。需要研透党的工作,比如如何选准配强党组织书记、如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如何搞好权力监督、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都要有系统的对策,最好是建立起资料库,这样就会模块化、系统化,遇到比较急的材料也能从容应对。


两学一做民主生活会发言这样写才行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教育的关键步骤,剖析发言也几乎是每年必写的材料。目前,随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步步深入,很多笔友也开始准备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上的发言。从这些年实践看,我们感到要写好民主生活会发言,需要把握的关键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把握主题要对标对表。一般来讲,中央和上级党委对民主生活会都会有统一部署,明确会议的主题和需要分析的几个方面问题。对这些内容,一定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会议相关的材料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要深入领会,真正把握好剖析材料往哪个方向写、写哪些方面问题、突出哪些主线等基本问题。具体讲,比如这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核心是强化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那就要围绕这个主线去展开,然后按照方案明确的查摆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收集资料要精准全面。民主生活会的收集材料与其他文体略有不同,主要是专门明确要征求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以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原汁原味反馈给本级党组织委员,这一点很重要。个人剖析发言一定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素材,以此为镜撰写剖析材料,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其中需要把握的是,一般收集的意见都是比较具体琐碎的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提炼和归纳,分门别类放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作为备用。

总体布局要奇正结合。所谓奇正结合,就是要针对发言人风格,在文章提纲上灵活选用传统方式或创新方式。常用的两种行文布局,一个是按照认识、问题、措施的逻辑来写。这种写法的优势是逻辑比较清晰,谈认识讲问题都比较集中。另一个可以对照方案要求,横向选择几个方面来写。比如,方案明确了坚定理想信念、履行职责要求、落实党纪党规等方面,就以此为提纲,在各部分内把认识、问题、措施结合起来写,夹叙夹议、学用结合。这样的优势是,更能把问题说透说通说到位。具体采取什么方式,要根据方案部署和领导要求来定。

汇报认识要问题导向。这是民主生活会发言与党建研讨发言的区别,后者重于对现实课题进行分析研讨,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措施和建议;前者则要始终突出问题导向,贯彻整风精神。因此,不只是剖析问题的时候要讲问题,谈认识的时候也要对着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来讲,要对着党风廉政建设的反面典型和警示案例来讲,要对着本单位党组织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来讲,这样的认识才会言之有物,才能真正开出质量和实效。

分析问题要触及思想。如何处理好问题表现与问题根源,最能体现出文字材料起草者的功力和水平。只列举问题表现不剖析问题根源,会显得比较浅显,不够深刻;反之,则会感觉比较虚,不实在。这就要求在起草过程中,既要有代表性地列一些问题表现,又要挖掘思想根源,真正触及灵魂深处,从感性的、内在的原因去剖析。在具体把握上,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原则性问题,是来不得半点含糊的,不能有任何问题。在思维层次的高度、调查研究的深度、跟踪落实的力度上,可以适当地说重一些、说细一些,反映出自己刀口向内的认识和态度。

提出措施要务实精炼。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主体是问题剖析,因此在提出整改措施的时候要捞干货,不能洋洋洒洒、侃侃而谈。一般来讲,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实际抓手、有具体时限、有检验指标的整改措施。比如,在改造思想、锤炼党性上具体怎么做,怎么参加中心组学习,怎么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怎么过好经常性的组织生活,等等;再如,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上怎么改,如何补齐自己的能力短板,调查研究一年要搞几次,任内要解决哪些瓶颈问题,对群众的期盼诉求如何去解决;还如,在为官用权、廉洁自律上怎么带,敢不敢作出承诺让大家监督,有没有实实在在的硬措施,等等。这些内容,都要用简洁干练的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看出真查真改、立言立行的态度和决心。


两学一做汇报想出彩,关键就靠这七步

 

随着两学一做深入推进,面临的各种汇报材料也越来越多,如何在短时间内起草让领导眼前一亮、给上级留下烙印的汇报稿,我们感觉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招法可讲的。从这些年实践看,一篇好的汇报稿,通常有这么七个关键步骤。

”——对焦关注点

  

汇报稿与总结稿虽然都有对工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但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汇报稿是对着某一个工作组或某一级领导讲的,这一点是否把握得好,往往决定着汇报稿的成败。因此,汇报稿一定要对着听汇报人的关注点去讲,尤其要对照分管领域、调研主题等方面重点布局、分配笔墨。同样是两学一做的汇报,这次下来的是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结合工作调研检查学习教育工作。那就要把文化宣传、网络建设、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工作好好讲一讲。同样,如果听汇报的是分管纪检工作的领导,那就要多讲如何开展警示教育、如何抓好纪律规矩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当然,其他方面也不能偏废,但要根据汇报重点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使整个汇报稿的主题非常突出、主线非常鲜明、主体非常对路。

”——理清大思路

  

汇报稿的主题定好后,就要琢磨文章框架怎么搭的问题。就是要围绕从哪几个方面破题、用什么方式展开、采取什么风格等方面,理一理文章大体的思路。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要跟直接领导碰一碰。可能有的单位尤其是企业,一般没有这一步,都是主笔人直接定路子,但大多数都要有这一步。是按照传统的路数讲做法、讲问题、讲打算,还是按照学习教育几项主要内容横向划分,都要根据领导意图尤其是汇报人的风格来考虑和确定。条件允许情况下,可直接与汇报人沟通,这样在写作过程中能省很大事,不用再翻烧饼穷折腾。

”——搜集原材料

  

我特意把这一步放在定思路后面是有考虑的。如果材料刚入门,可以把这一步放在第二步,因为可能头脑中没有常见的思维和套路。但到了一定阶段后,我们建议还是先定大思路,再搜集各类材料,这样容易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要搜集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是本地素材。就是跟本单位本系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关做法、成效,包括相关的数据、事例和反映等等。本地素材要注重合并同类项,抓典型、抓亮点、抓数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友邻经验。有选择地找相关行业、相邻单位的新鲜经验和有益做法,很多思路甚至语言都可以借鉴。三是有关评论。主要是摘取带有思想性、针对性的金句,作为汇报稿认识、分析或者做法部分提质增色的神来之笔

”——列出细框架

  

在广泛吸收消化原材料基础上,对定下的大思路进行细化和拓展,逐级列出文章的提纲。这就是为什么把收集原材料放在细化提纲之前,因为很多好提纲的灵感都来自于素材,只有充分占有素材、研究素材、用好素材,我们起草出来的提纲才能够兼容并蓄、广纳优长,也才能更大程度避免出现跑偏缺项的问题。这里有个小诀窍跟大家分享,细化标题的时候,每一块大概需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甚至要用到哪些事例、哪些数据、哪些金句,都可以直接写在相应的小标题下。这样一是可以避免正式起草过程中出现前后交叉矛盾的问题,二是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效率。

”——起草第一稿

  

虽说各级提纲细化完善以后,正文的起草已经成为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的工作。但正式起草的过程,往往是对整个材料再思考、再研究的过程,期间可能会出现很多拦路虎。比如,之前列出的几个小标题出现畸轻畸重的问题,就是有的内容很多,有的无料可写;再如,深入思考过程中发现有更好的思路,需要更换之前的小标题;还如,某部分素材不够需要再挖掘,某部分必须要写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憋不出一个字,等等。遇到这些问题,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大思路不能变,因为领导已经定下来了;二是可换可不换的不要换,因为在初稿反复折腾没必要,下一步还不知改成啥样呢……三是非写不可却又写无可写的要坚持写下去,哪怕层次比较低、语言比较粗,那也是一种进步,因为当你感觉到吃力的时候,说明你在走上坡路。有了这几个原则,就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直到初稿完成。

”——查缺补遗漏

 

我们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加加减减就能提高材料档次,看我怎么让你告别推材料(简单实用),说的就是补漏增色的工作。因为有些内容我们在起草过程中可能没有注意到,或者是在整个起草阶段,中央有新的精神,领导有新的要求,单位有新的情况,这些都要及时收集、及时梳理、及时纳入,做到紧跟步伐、紧跟热点、紧跟形势。尤其是对一些硬性要求、固定说法、敏感数据,要反复核查,确保不留盲区、万无一失

”——精改细推敲

  

文章不厌千回改。初稿完成后,一般要交给直接领导过目,在有的单位这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但在很多单位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回首辛酸历程,我们的材料征程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材料的提高也是从这一步起飞的。大家一定不要有自己的文章改不得、动不了的思想,虽然确实是自己的心血结晶,可能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但往往是兼听则明、旁观者清。好多领导都是文字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笔杆,如果我们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比研究修改的理由,文字能力一定能在这一次次看似打击、实为充电的痛苦历程中,得到一次次精进、一次次蜕变。多年以后,当你回头看时,会感激那些修改你的材料甚至批评你的材料的人。


这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法中你能学到什么?

 

最近一半时间都在写两学一做的汇报或做法,搜集材料的时候找到几篇代表性比较强的文章,正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主要是通过研机析理式的交流,与笔友们探讨汇报稿如何谋篇布局、行文走笔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关的文字素材,大家可以从两学一做最全的都在这了,帮你从报林文海撷英拾贝两学一做精华荟萃再次来袭,分分钟让你成为笔杆子和金点子两学一做,每个省市党委书记的说法都不一样这3篇集锦里面找。

导语部分

近期,某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做的行动指南和改的前进方向,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某地高校党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同推进双一流建设、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力争让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一个坚强堡垒,使每一名党员师生都成为一面旗帜。

近期,某市通过培训万名骨干、万堂党课送基层、万名党员现身说法、帮办万件实事,使全市上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上述三段内容,是我们有意挑选了三个不同层级和类型党组织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法的导语内容。很多时候,导语是最难写的部分,没有之一。为什么?因为导语要用很短的篇幅,把文章的背景、形势、思路交代清楚,每一句话都不是白写的,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第一段导语提到,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学习教育学的重要内容、做的行动指南和改的前进方向,这就是对整个文章思路的梳理,这篇做法后面的内容也确实是从如何学、如何做、如何改去破题的。再如,第三段导语,开门见山提出四个一万的抓手,那么整篇文章就应该是以此为主线去展开,事实上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正文部分

 

汇报稿与经验做法材料很多时候是相通的,只是稍微换换口气的问题。这两种文体的共性很多。一般来讲,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逻辑性。因为无论是汇报还是做法,都要以工作为主线,都要充分体现谋划工作、推进工作、落实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不能想到哪是哪。第二是规律性。就是要有针对本单位实际、本领域工作提炼出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正如材料老手说的要有道道。比如,我们常在汇报稿中写,注重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注重“”并举抓制度建设,注重领导干部的有机统一,等等。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要适当体现在文中,不能让人感觉你的汇报都是细碎的工作,看不出认识高度和思想深度。第三是特色性。就是要有抓人的内容,让人看后留下烙印。我们可以先看看某市通过四个一万抓学习教育的做法。

一、培训万名骨干,靠高水平的操盘手提高学习教育质量。某市把培训一批学习教育的明白人操盘手,作为推动两学一做扎实开展的重要手段,先后举办市级示范培训班6期、县级培训班59期,分层分类集中培训了12000多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骨干。邀请了20多位省级以上专家授课,打造了36个现场观摩点,筛选了50多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开展观摩,交流经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王文忠说:通过这次培训,心里豁亮了,学到的东西都用得上。我们一定借这次学习教育的机会,把我们村班子、党员队伍抓得更好二、万堂党课送基层,靠高水平的专题党课提高学习教育质量。坚持把讲一堂高水平的党课,作为打牢学习基础的重要抓手。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特别是部分农村、社区、企业党组织书记会干不会说、论事在行论理不行的问题,全市组织动员科级以上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离退休干部、县级以上优秀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六支队伍,结合专题学习为基层支部讲党课。市委书记先后两次到两学一做联系点调研,并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农村党员》为题讲了专题党课。目前,全市六支队伍已深入农村、社区、企业一线,讲党课8900多场次。基层党员普遍反映,专题党课用老百姓的语言来讲大道理,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启发党员,政策理论讲的清楚,具体要求说的明白,课讲得生动,听得过瘾。三、万名党员现身说法,靠高水平的标杆提高学习教育质量。通过设立先锋旗模范星业务能手行业标兵,全市培树了11000多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党员典型。各党支部以我是怎样争做一名合格党员的为题,组织先进典型谈体会、作报告,让广大党员践行两学一做的标准更加清晰。通过召开座谈会、撰写心得体会、组织演讲、微信互动、业务技能练兵等形式,围绕学习先进典型、自己该怎么办的主题,组织党员对照检查,唤起广大党员学习先进的内在动力。坚持边学边改,结合开展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引导党员客观认定自身等次,制定整改措施,并作出公开承诺。基层党员普遍认为,自己和这些身边的先进典型,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从事同一类工作,接触同一类人群,可比,可学。四、帮办万件实事,靠高水平的服务提高学习教育质量。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做好学做结合文章,把学习教育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机关作风整顿、打好扶贫攻坚战、基层组织建设等结合起来。市县直单位重点围绕履行职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方面,作出公开承诺8100多项,推出了一大批民心工程,年内计划为群众办各类实事15000多件。一是注重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公开承诺2016年完成的安居工程、交通设施改造等11件民生实事,并确保13万贫困人口、322个贫困村脱贫。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制定了《某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推进环湖绿化和林业园区、绿美廊道等建设。三是突出经济建设。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提升年活动,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项。四是夯实党建基础。深入推进基层党建湖城先锋行动,出台某市《基层党建五年规划》《加强农村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心选派科级党员干部到744个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全面推开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全市7.3万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辐射联系群众90多万户,基本实现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上述用四个一万为载体,把两学一做需要落实的关键内容串起来落实,是汇报稿常用的一种模式。当然,必须对实际做过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可以认真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每块内容的开头都有一句带有思路性的表述。比如把培训一批学习教育的明白人操盘手,作为推动两学一做扎实开展的重要手段把讲一堂高水平的党课,作为打牢学习基础的重要抓手,等等。这些内容都带有规律性,不止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他党内教育活动,也一样需要培养明白人,需要讲党课作辅导,这种思路是通用的。因此,学会了思路+做法的写法,掌握了相应的规律性表述,再起草汇报稿就会成竹在胸了。

三项行动,夯实学的基础。开展专题培训。该市将七一重要讲话纳入市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党校主体班次教学重点。组织全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邀请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8个方面要求,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开展宣讲行动。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宣讲团,进机关、企业、社区、街道、学校、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宣讲,特别是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访惠聚工作组宣讲团,深入全市84个村,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以顺口溜、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民群众宣讲,做到家喻户晓。定期举办研讨交流活动。该市将讲话精神纳入两学一做交流研讨内容,各级党组织每月召开不少于1次学习交流研讨会。同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农村、下社区,通过开展解读答疑会”“农村夜谈会等,与群众促膝交流、深入沟通、现场答疑,有力推动七一讲话精神入脑入心、触及灵魂。以上率下,抓实做的关键。该市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学讲话、强党性、转作风、提能力活动,市委书记率先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严格按照要求,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定期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村党支部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常委会围绕四讲四有,制定学习教育周计划、月讲座方案,组织开展4个专题研讨发言,确保市委中心组学习教育有思路、有计划、有内容、保时间、出实效。在全市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作承诺、当先锋、树形象活动,通过开展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举办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签字仪式,让党员身份亮出来,真正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子,一个支部、一个堡垒。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每名党员与年底脱贫户实施一对一帮扶,夯实党员结对帮扶措施。七一前后,对先锋作用发挥好或者生活困难党员开展走访慰问,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贡献、履职尽责创业绩。深入剖析,落实改的重点。该市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带头示范做标杆,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紧密联系自身实际,对照四风及隐形变异四风、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基层干部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按照合格党员标准,开展问题排查梳理工作。通过走进群众找、个人对照找、相互提醒找等方式,查摆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6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53条。根据查找出的问题,该市要求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逐项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台账,定整改期限、整改措施、整改标准、整改责任人,推动问题整改到实处,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注重从源头上查找原因、堵塞漏洞,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形成管根本、管长远的长效机制。

统筹规划,夯实学之基础。自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自治区各高校党组织坚持两学融合,着力强化不忘初心的价值取向,通过分类指导、检查督导,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激发党员师生参与学习教育的热情,把从严治党要求传递到末梢神经,不让一名党员掉队,夯实之基础。集宁师范学院在认真落实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对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行政教辅后勤党员和离退休党员明确个性指标,实现学习教育的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包头师范学院要求所有基层党组织建立思想政治建设问题台账,以两计划一台账为抓手开展督导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工作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制定了学习教育督导工作方案,规定了10个方面46项督导内容,成立了由校党委领导担任组长的3个督导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2轮督导检查,进一步推进了学习教育各项工作。把集中学习和讲党课结合起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党支部书记的党课稿认真把关,校院两级调阅审核党课讲稿340份次,保证了党课的质量。呼伦贝尔学院选派39名党总支书记、党群干部到延安培训学习,组织学员结合学习经历讲授专题党课,在全校掀起了弘扬延安精神、争做合格党员的良好氛围。把集中学习和集中讨论结合起来。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实际,谈自己如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立足思想工作实际讲学习、做贡献。知行合一,抓实之关键。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把两学一做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具体化、精准化,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带动广大党员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见到成效,才能提升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教师党员得怎么样,得是否合格,最终体现在立足本职岗位履职尽责、创造一流业绩上。包头医学院利用党员固定活动日,开展党员专家下乡扶贫义诊活动,发挥医疗服务社会的作用。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组织教师党员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向社会各界群众讲解、宣传国家的财政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发挥高校的宣传主阵地作用。不教而教”——搭建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影响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在学生党员中开展比学习、比党性、比服务、比创新、比认真、争先进的五比一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创先争优意识。河套学院开展我身边的好党员征文活动,大力表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爱岗敬业、谋事创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赤峰学院组织开展师生满意机关建设活动,通过召开表彰会、公布光荣榜、发放事迹册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注重实效,突出之重点。解决问题才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各高校始终敞开大门、开门纳谏、问诊师生,收集真想法,发现真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根据巡视组反馈的突出问题,平稳有序地解决了超设机构、超配干部和低职高配等问题,减少处级机构7个,消化处级干部38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立足师生切身利益,优化财务报账流程,解决运动场改造等14项实际问题。内蒙古财经大学针对教学管理、校园安全、餐饮服务等8个方面的20个具体问题,进行限期整改,确保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高效。打铁还须自身硬,队伍和制度建设是保证。内蒙古医科大学在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5所临床医学院分别设立了学生党支部,彻底解决了异地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全校的工作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纪律作风明显好转。合格只是基础,优秀才是目标。自治区各高校将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契机,坚持学做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领导带头,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决心,全力践行学习教育,不断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自治区全面决胜小康、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之所以把两个做法列在一起,是因为两者框架一样,但写法各有千秋。都是从学、做、改的逻辑上去破题的,但具体每层的内容并不一样。比如,同样是写,而且同样是从的方法上去破,但第一种是横向区分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是我们通常将的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等;第二种则是从工作指导的层面,即如何搞好统筹、做到几个结合上去讲方法,个人感觉这样就显得更高级一些,或者说让人印象更深刻一些。这几篇文章的语言都比较精炼,大家在看的时候也可以研习一下行文方式,在取长补短、吸收借鉴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两学一做的材料,你看10篇不如别人看1篇?

 

1.

现在,文件上、报刊上、网络上各个方面的材料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选择好的材料是根本前提。选好了,看一篇就让你醍醐灌顶、受益匪浅,选不好除浪费时间还可能造成误导,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两学一做前提和基础是两学。下一步,应该各级都会下发一些参考资料。但核心还是要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党章原文。在此基础上,人民日报应该会定期推出系列评论,求是杂志会有领导干部或专家撰文,这两个方向的材料要重点收集、精学研读。别的渠道,有条件的笔友可以看看中央的有关简报,一定不用太多,不然会分散看原文和高端评论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网络上的各类评论、党课、发言等材料,可以择优选学。其实,很多材料一搭眼就能看出良莠,比如有的长篇累牍看半天不知想说啥,有的几个小标题基本的套路和意思都不准,有的一开篇就有错别字,有的语言疲沓枯燥,等等。遇到这样的文章,直接无视不要再往下看。除此之外,在选材料上,还有这么几看。一个是看出处,当然是越主流的媒体越靠谱。另一个是看作者,这里不能只看级别,要看分管领域或岗位,因为是党内教育,相比而言党口比政口、事业单位比企业的要好一些。再一个是看品质,这个就得看逻辑结构、行文风格、语言表述等方面了。

2.

选好了材料,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门别类收集好。有的时候业务工作比较多,笔头客一般是注明哪类材料并写上日期,等有空的时候再认真看。

怎么去看材料,其实是掌握材料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对选好的材料,每篇都要精读研读,这样远远好于泛泛阅读多篇材料。笔头客有个四字诀送给大家:猜、读、思、摘。

猜,就是拿到材料后,要先遮住正文,由标题猜会写啥内容、从何破题、往哪延伸,从而联系想想自己会怎么去写,然后再认真看人家实际是怎么写的。

读,就是要先默读,认认真真学习参悟,不止要学思想观点、学精神内涵,还要学谋篇布局、学行文写法。要对照自己的写作习惯,取长补短、不断揣摩。最后,还要大声朗读几遍,形成语感。

思,就是要沉淀下来,联系世情党情国情,联系上情中情下情,联系工作思想实际,思考其中的思想方法和特点规律,尤其是我们组织党内教育这么多年,有很多经验是很成熟一直传承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法宝,包括前两年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的好做法都是内在相通的,应该融会贯通、前为今用。

摘,就是确实有精辟的论点、精彩的语言,要专门摘抄下来,分门别类地记录好,以备不时之需。这个很管用,有时碰到急活的时候,没时间推敲语言,就可以从容不迫地拿来主义啦。妥妥的,哈哈。

3.

无三不成文。你懂的……


掌握好路数,两学一做五类文体写作也不难

 

总结报告、情况汇报、事迹报告、述职报告,尤其是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这些看似差不多的文体,写起来居然思路和风格都有差别,确实让人发蒙。

在无数次烧脑虐心的惨痛经历中,逐步悟出些门道,每类文体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有特定的写法和套路,只要把握住、运用好,就会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近期,我们从朋友圈上传的作业中,遴选了五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次就以此为例与大家作一探讨(考虑到篇幅问题,这里我们只标出了这几篇文章的名字,没有刊出原文,稍后我们会在征得作者许可后,陆续把原稿和修改稿上传到群文件中)。

在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纪念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包括纪念某单位成立大会上的讲话等等,内容一般是追忆光辉历程、弘扬优良传统、激发精神动力,或者是回顾历史、认清形势、展望未来。

很多纪念大会一般还安排了表彰先进的环节,因此在领导讲话里还应当有向先进典型学习的内容。归纳起来,写好这类材料,需要把握这三个重在

一是回顾历程重在总结经验、提炼精神。纪念大会上的回顾历程不是列清单式的总结,而是要把多年奋斗征程中最可贵、最精华的经验财富总结好、提炼好。

二是分析形势重在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这类大会上,对当前面临形势任务要多从正面解读,引导大家从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中坚定信心、鼓足干劲。

三是任务要求重在理清思路、强化责任。纪念大会上一般不对某项工作作具体的部署,而是提出主要方向、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因此最好不要事无巨细地部署工作,还是要多从工作指导的层面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让大家明细方向、强化自觉。

坚持一心向党,五心为民

  

这是篇汇报类材料。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内教育的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各级也都很重视。随着学习教育逐步深入,上级党委肯定会利用工作调研等时机,对下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情况进行调研检查,这就需要及时总结梳理有关情况,把汇报稿起草好。

很多时候,工作既要干好、更要汇报好。从某种意义上讲,汇报稿的质量也反映出单位领导抓工作的思路。

写好汇报稿,关键是抓住三个点:一是领导的视点。就是要搞清楚上级或领导想听什么,对着他们反复强调或重点关注的浓墨重彩地讲,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二是当前的热点。就是要把材料放在当前的大形势、大背景下去考虑,与当前的重点工作对接起来去汇报,使整个材料具有时代性。

三是自身的亮点。没有比较,就没有亮点,而且亮点越比越亮。朋友圈的这篇文章,一心向党诚心为基、热心为先、细心为本、决心为要、耐心为重等六个方面,汇报了本单位开展学习教育情况,形式比较新颖,可以借鉴。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笔友提供的这篇材料,其实是以学习心得的形式,结合自身经历谈体会。这类材料与研讨发言还略有不同,研讨发言重在理论性、探索性,而心得类材料的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内容的真实性,就是引用的事迹要真实,掺杂水分的材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种不尊重,也不足以支撑自己的观点。

二是表述的叙事性,心得体会要夹叙夹议,采取观点加叙事的形式,越是小场合,采取叙事为主的方式,靠事实说话,更容易以事感人、以事服人。

是鲜明的时代性,要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打下鲜明的时代烙印。总之,写好这种材料,关键是要写得既具体,又不繁琐;既概括,又不抽象;既生动,又很实在。

个人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的写法很多,主要的有这么几种:一是按学习、履职、自律等方面来讲,这是最常见的。二是先集中讲大项任务,然后再说普通工作。三是总结出自己的几种比较突出的品质,以此为主线来串工作(比如这篇文章笔友就总结了,忠诚为先、辅政为要、服务为本、中心为重、律己为范)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们感到都应该注意把握这么三点:一是要通过工作体现能力,就是在写自己完成哪些工作的时候,不能简单像工作总结一样罗列,而要把工作的难度在哪、意义如何、成效多大写出来,让别人一看确实觉得与众不同。

二是要通过认识体现思想,就是述职报告里要穿插一些对工作的认识和体会,这些话不在多,但要非常精炼和深刻,让人感觉到你善思考、有思想。

三是要通过言行体现修养,就是自律上、交往上,包括现场述职的表达上,都要让人感到你的修养和境界。

关于廉政建设的征文

  

笔谈征文与研讨发言属于同类材料,这个我们以前讲过,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议题的急迫性,一般是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某个亟待弄清和解决的问题。二是研究的双重性,主要是研讨上级的决策指示与实际工作如何有机结合。三是对策的探索性,重点是通过提出全新的办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写好研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观点鲜明、一针见血、表达准确、对策实在、让人解渴。

在形成文字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观点要新颖。就是观点针对性要很强,肯定什么很鲜明,角度又很独特,让人一看就眼前一亮。二是材料要实在。就是写事要实,不胡编乱造;对策要实,不脱离实际;语言要实,不花里胡哨。三是语言要通俗。就是要善于把上级的指示变成自己的理解,把现实的问题上升为自己的见解,用通俗的话和群众的语言说出来,这是一篇研讨文章成熟的重要标志。


什么时候把自己当成领导了,领导讲话也就写好了

 

不知笔友们有没有同感,公文材料中最难拿捏把握、最难通过的材料就是领导讲话。同样的主题放在不同场合,同样的场合不同领导来讲,同样的领导面对不同的群体,同样的群体处在不同的时间,都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风格迥异的两篇讲话。

讲话稿很难写到领导心坎上,经常是文思穷尽,也一样得推倒重来。那么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在哪里?笔头客()感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你没有把自己当成领导本人,就不会主动站在领导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更不用说跟上领导的思路了。

 

1.

领导讲话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公众讲话类,也就是面向所属单位和人员的讲话,这类讲话一般是具有引领性指导性号召性。

第二种是个人发言类,也就是阐述和发表个人的体会和感受,这类讲话多是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和个人特点。

实践中笔头客感到,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在于共性与个性,即使一些公众讲话具有一定的领导风格和语言习惯,但根本上还是脱不开共性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把这些特点规律把握好了,其实也就是抓住了公文起草的牛鼻子。

但是不管哪种类型,你都要把自己当成领导本人,才能把讲话写得对路、对口、对心。

 

2.

实践中笔头客感到,公众讲话类暗藏着三大共性。首先工作指导是源头统一的。也许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有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但工作指导思路不能天马行空、独辟蹊径。因此,在起草领导讲话的时候,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央政策决策基础上,再悉心把握领导的意图和想法。因为领导有时的指示可能是片段性或者是表面化的,如果只从语句上理解,极可能忽略背后的思虑和考量,只有揣摩透领导思考的源头,才能实现一通百通的效果。

其次方略方法是内在一致的。说得高大上一点,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都有着共同的世界观方法论。所以我们在起草领导讲话的时候,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论审视和阐述问题。领导干部大多理论水平都很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烂熟于心的。比如,思想引领的方法,重点突破的方法,发扬民主的方法,等等。这些都要充分贯穿到文章的论点中。

第三是行文风格是高度契合的。现在我们党风越来越纯正,要求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文风。把握住这一点,也很容易得到领导的认可。

 

3.

对个人发言来讲,其实很多领导更为重视。因为公众讲话很多带有宣贯的性质,而个人发言则反映的是领导干部在领会吸纳上级精神基础上,自己特有的工作思路和从政风格。这类发言如果写好了,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写好这类文章,用心和用脑非常重要。

一个是要善于沟通常留心,就是要主动地积极地与领导沟通交流,不要怕不好意思,更不要怕自己的缺点暴漏在领导面前(性格缺点除外哈)。在领导面前就是要当小学生,最好激发领导传道授业的欲望,他要是侃侃而谈给你讲更好。每次交流,都要留心记录、认真整理,日积月累就会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话语体系。

另一个是要举一反三勤思考,就是对领导的有关要求,要深入地、联系地、辩证地反复揣摩思考,切不能生搬硬套、断章取义。要联系他的性格特点和为人风格,按照他的语言习惯进行修改,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而言之,起草领导讲话就是要不在其位但要谋其政,善于跟领导坐在一条板凳上思考,甚至用同样的用词说话。当你起草领导讲话时,脑子里突然冒出领导浓厚的地方腔。恭喜你,你离当领导也不远了。

 


同样的工作从不同角度汇报,效果大不一样

 

老话常讲,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虽然这个观点比较片面,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汇报工作或者评价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无论是汇报、总结还是评价,都涉及到一个对工作过程、工作成效审视的问题。同样的工作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实践中我们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工作汇报得好,领导听了肯定舒心,本来干得活与平时也差不多,但只是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用比较别致的角度阐述出来,就会有神来之笔的奇效。同样,如果工作评价不到位,下属听了必然糟心,辛辛苦苦做的工作,没有表扬到大家最想听的地方,讲再多话也是南辕北辙的无用功。这里,笔头客有这么几种角度给笔友们分享一下。

 

首先是迎难而上式,就是用工作的极不容易来反映成绩的极不平凡。在审视工作前,要充分阐述和列举这项工作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最好是从外部到内部、从客观到主观、从历史到现在等多种因素全方位的。这个一般用于对上级工作的评价和看法。比如,每年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用这种方法就非常好。可以从国际国内面临的挑战入手,充分展示我们党和政府抓各项建设攻坚克难取得的丰硕成果。

 

第二个是形势背景式,就是要充分研判这项工作所处的时代背景、阶段节点。一般的做法是要提炼出几个期,比如中央提出的三期叠加等等。这样的做法有个好处,就是容易让人感到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现实意义和对以后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个角度用得比较广泛,可以用在工作总结中,也可以用在对下工作的评价上。

 

第三个是特色亮点式。就是要找工作中个性鲜明的、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特质和特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来,让人一看就能留下烙印。这种角度特别适合汇报工作。有时候领导下来视察,往往记住的就是汇报稿中那些有个性、有特点的几句话。所以在这个方面不能偷懒,要潜下心来认真提炼总结,力争把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归纳出来,那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个是成效进展式。这是最常用的办法了。核心就是要系统梳理总结工作的成效和成果。在这方面也有些表达的小技巧。比如,用进步幅度来表达,就是要多用对比的方法来展示工作成绩,同比增长多少、翻了几番等等。又如,用工作量来表达,就是要分类列举一些数据,让人感觉到这项工作确实做得很扎实很细致。再如,用问题解决来表达,就是要通过列举解决关乎全局的重点问题、多年遗留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等等,来反映工作的含金量。还如,用领导评价或群众反映来表达,就是借领导或群众之口开说明工作确实受到好评、深入人心。


经验谈:不看不会后悔,看了更会后悔(原创)

 

首先,领导也是需要赞扬和欣赏的。

不仅需要领导的领导认可,同样也需要下属的赞扬。

与领导谈话肯定与跟别的人谈话不一样,这个问题我想是不需要多解释的,除非你是职场的菜菜鸟。

赞扬领导也不会像赞扬其他人一样,想怎么赞扬就怎么赞扬,不仅不能太明显,更不能脱了裤子把领导的屁股放在桌子上使劲拍。

赞扬领导是工作的需要,这体现了对领导工作的认可,体现了对领导的支持。领导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雁、主心骨,是需要下属支持的,而赞扬和赞美是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千万不能一提到赞扬领导就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等联系起来。如果一个人天天批评领导,或者漠视领导的成绩,还能在一个单位、公司混的很好,那只能说明领导个人的涵养好、胸襟大度,但这不能作为不赞扬领导的借口。这种心理要不得。

真诚赞美领导能够带来正能量,赞美对于听者和说者是双赢的,心情都会心情愉悦,这是心理学范畴的结论。那该怎么赞美领导才能起到激发工作热情、润滑上下级关系的效果呢?

具体处理中,(公号:)感到有四个要不得五个做到,以供参考和体会:

一语双关的赞扬要不得:名牌大学研究生小张分到一个研究所工作,发现自己的所长竟然只有高中学历,平时就对所长的水平不屑一顾,轻视之意常溢于言表。有一次该所长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其他同事的一致称赞。当场这个研究生也不能不表个态,于是对所长说:这一次的调研报告还真灵了!真该好好庆祝一下!所长听了这样的称赞无动于衷。说实在的,这种一语双关的赞美,不说更好,有点对不起他的高学历了。

卑躬屈膝的赞扬要不得:有的人称赞领导时不自尊,不注意自己的人格,低三下四,认为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的意见都要赞成,凡是领导的行动都要赞美,这样就把正义的赞美歪曲为拍马溜须、阿谀奉迎。古代程师孟拍马的技术真是高明,自己还没有死就求荆公给写好墓志,以恭维对方的文章写得好,彻底丧失了人格和尊严。这种奴性十足的拍马屁,实在不可取。

虚无缥缈的赞扬要不得:要切实把领导的各方面摸准再赞扬也不迟,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盛宣怀见醇亲王,醇亲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亲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问说: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亲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这功夫真是了得,都是实际情况,被他说的如此动听,岂有不用之理。

言行不一的赞扬要不得:说的好听就是不做。刘秀登基称帝后,在南方尚有更始帝手下的郾王尹尊等将领拒不投降,成为刘秀的心病,刘秀决定灭掉更始帝手下的这些拒不投降的将领,完成统一大业,使民安居乐业。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诸大臣时,大臣们纷纷称赞刘秀居庙堂之高而思其远的心意,刘秀也越发感到统一的必要。但当他召集众将商讨对策时,谁都不愿去,谁也不愿拿主意,刘秀感到很丧气,最后以木简敲着地问道:郾势力最强,宛居其次,谁能前去征讨?此时贾复应道:请让为臣征伐郾王!刘秀开怀笑道:有执金吾贾复进击郾王,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后来评功论赏时,贾复还是一声不吭,但刘秀却说:贾复的功劳,我自己是一清二楚的。贾复不是个善于逢场作戏、溜须拍马的人,他的行为无疑是对刘秀决策的最大的支持和赞同。一些人口头上说好,但让他去干却又极不愿意,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与贾复比起来结果怎样呢?领导的心里最有数。

那么,如何能掌握赞扬之道呢?

做到长言短说。就是要一语中的、简洁明了,不能含糊不清、侃侃而谈,尤其是在交际场合,可能就给你几句话的时间,一定要开门见山、出口就让人印象深刻。

做到后言先说。就是要善于发现领导的优长特点,平时就要有个中肯的评价,在一定时机适合跟领导提起时,就要干净利落地说出来,不能时机来了还没想好怎么说。

做到虚言实说。就是不要直接用定性的华丽的言语称赞领导,尤其不能夸大其词、添油加醋,而是要有理有据地称道领导牵头工作的实际成效。

做到私言众说。就是要通过上级、同事、群众等多方面的评价来反映领导的可赞之处,否则光凭一己之言,难以让领导信服,还有溜须拍马的嫌疑。

做到谏言诚说。就是对领导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怀才不遇的领导,要真诚地表达出来,但要讲究策略,要先称赞其优长优点,再从希望和期盼的角度讲。

归根结底,行胜于言。服从就是最好的称赞,在掌握称赞之道的前提下,对领导的决策还是要坚决彻底地贯彻执行,这是对领导最大的支持。


大家看了以后后悔了吗,是后悔自己没认识到这个重要性,还是后悔赞美的方式不对呢,请回复交流。

 


年终总结,我是如何一年成为领导身边的红人?

 

又到一年总结时。不知大家在总结工作的同时,有没有对自己这一年的成长进行梳理和反思。与去年这个时候相比,彼时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有哪些不同?在通往牛逼的路上,我们从那些苦逼的坚守中,又能总结到什么?特别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问题。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抛出来一条基本原则,也是这篇文章的逻辑基础,概括起来就三句话:

 

首先,你自己得行。

 

其次,领导得知道你行。

 

最后,知道你行的领导,也得行。

 

上述这三句话,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对这三句话能大概理解个差不多的,咱继续往下说。

 

首先,你自己得行这讲的是素质是本钱。能够关注,这一年来不离不弃与携笔同行的,应该在三观上是认可这一条的。那么,我到底靠什么行?关于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我们交流过很多,笔杆子被领导倚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四字道破核心竞争力,助你跻身强手之列,包括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比如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统筹谋划能力等等,这些具体能力很多笔友都清楚,笼统着说对大家意义也不大。我们今天想聊些干货,给你一年时间,你怎么行?

 

说到这里,不少朋友应该能想到四件事,帮大家概括一下,可以称为四学:向书本、向老手学、向惯例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就是到了一个新岗位、进入一个新领域,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个领域和岗位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需要研读很多文件和参考资料;向老手学,就是要甘当小学生,向办公室的老同志请教取经;向惯例学,就是多找找单位以往办文、办会、办事的留存材料,对以往的惯例做到心中有数;向实践学,就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炼。

 

上述这四学是最基本的,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如果我们坚持做到这四学,也许三年五年可以脱颖而出。但要在一年就得到领导的倚重,那就还得看到问题之后的问题、掌握招法之上的招法。就以这四学为例,跟大家作个交流。

 

向书本学,学的并不只是专业领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而是贯穿其中的思维方法和普遍规律。我们以前总是讲文字工作者抄材料不是抄文字,而是抄思路、抄思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向老手学,学的不只是你自己承办事项的经验技巧和具体办事的经验本身,而是要多留心那些可能还未交给你但即将交给你的任务,多揣摩那些张三成功、李四失败的症结所在,多换位思考如果某事自己来干会如何,等等。比如,同在一个办公室,领导交给一位老同志某项工作,此事虽与自己分管领域毫不相干,但办事套路和方法是想通的。那就要从他电话通知、协调办事、请示汇报的过程中,去悉心揣摩办文办事的经验。这样一天下来,你的收获将不仅是自己的那一天,也许张三、李四一天的工作经验也是你的收获。向惯例学,学的不只是以往办事的套路,而是在什么样的形势背景下应该采取什么样对策的思路。因此要经常对比着想一想,与当时相比,现在的形势任务有哪些变化,用之前的办法是不是可行,哪些可以继承,哪些需要创新,哪些必须摒弃,这样才能在去粗取精中快速成长。向实践学,学的不只是工作中固化的成功经验,而是敢于向新的未知实践进发的态度和精神,这一点就不再多说了,关键就是要敢闯敢干、敢于试错,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第二,怎样让领导知道你行这讲的是交流是门道。与领导交流是一门艺术,更是化腐朽为神奇、以四两拨千斤的利器。我们以前老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一点。概括了一下,关键就是两句话:谋在未发时,做在关键处

 

谋在未发时,就是要对自己将要遇到的情况要做到未雨绸缪、超前思考。我们刚入职时,与领导接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有时候也许就是一个照面、一句问候而已,但人与人的差别恰恰就是在那一个照面和一句问候上。有的人因为一句不一样的问候,换来领导的追问和交流,让领导第一眼就印象深刻,有的人每次都重复着一样的问候,成为领导心中几年不变的路人甲。怎样超前思考?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本单位建设发展上最近有哪些大事,领导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哪些事情,对这些事情的相关背景要如数家珍,尤其是对一些细节最好要心中有数。如果有寒暄的机会,可以借机把某些细节提出来,一定会让领导感兴趣地跟你聊下去,接下来自然有介绍自己的机会。

 

做在关键处,就是不要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强项,在急事难事到来时,果断出手,一鸣惊人。举个例子,材料狗们喜欢一起研究材料,大家讨论大路货的时候,不一定要插嘴,你说多了还让人觉得这个新人不谦虚,不懂得学习。但当材料推研进行不下去,中间遇到难题卡壳的时候,特别是领导在场的时候,一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能提出建设性的想法,那会让所有人烙印深刻,即使未果也不损失什么,反正大家都提不出来,也不丢人。当然,这就要求在研究某个材料的时候,要把功夫做在前面,前一天哪怕加班加点,也要把有关问题研究深、琢磨透,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最后,知道你行的领导,也得行这讲的是悟性是基石。可能有的朋友觉得这个我们决定不了,表面看确实是这样,其实不然。客观讲,我们的素质优秀,领导的工作自然出彩。不然不会有下属把领导顶上去的说法。但很重要的还有一个悟性和眼光的问题,这里面的水就比较深啦。曾问过朋友圈XX的两个厅级领导相关的问题,受益匪浅。我们上次说XX藏龙卧虎,确实是这样,大家虽然隐藏身份,但不隐藏经验,虽然屏蔽隐私,但不屏蔽思想。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还是多在XX交流,自然会有扫地老翁一语道破天机的那一刻。


活儿干得不错,就因为说了几句牢骚话

 

最近(ID:)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叫《X女特工》,故事编排紧凑,人物个性鲜明。剧中,特工由于身份特殊,纪律明文规定不让谈恋爱、不能意气用事,甚至家里人出了事,特别行动队为了不给特工带来感情牵挂,摆了个局把她家人也处理了。总而言之是,特工不能有感情、不能有情绪。

联想到写材料的朋友的情绪宣泄问题,笔杆子不是特工,没有经过极其残酷的心理和身体锤炼,有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说出不应该说的话,说了之后有的甚至很后悔。

今天并不是想给这部剧写剧评,而是想说说情绪宣泄的事。

年底了,材料堆成堆,会议接连来。从群可以感觉到,大家这段时间过得都不是很轻松,这其中有等材料本身的问题,也有个人修养不够、心情烦躁甚至狂躁的原因。

人可以红脸但不能翻脸。

心情不好,压力很大,有的时候脾气点火儿就着。这是人之常情。那怕别人一句不在意的话都能成为导火索,上演一场办公室战争。

了解你现状的人,互相说说也就罢了,完事之后该怎么处还怎么处,酒该怎么喝还怎么喝。

我以前办公室就有一个这样的,他是给单位领导写材料的,只要一看到他脸色不对头,说话不耐烦,甚至夹枪带棒了,就知道他身上有大活儿了。有的时候呛呛两句,也算是给他减压了。

但红脸不能翻脸,如果说出决绝之词,到时候就覆水难收了。更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社会上和家里去说,这几年公务员因情绪控制不住与社会人士发生争端,说出一些狠话硬话,最后见诸报端网络,领导想救你都救不了,下场都不好。

人可以争气但不能斗气。

年底了,各种活多、急活多,你越能干、干得越好,可能领导给你分配的事就会越多。

写材料的人都知道,哪一篇材料出来都不容易,想出精品没有一个完整周期是很难的。如果你同时承担两三个材料,但又不想随意应付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完全理解的。

有的人会拿别人出气,有的人则拿事说人、指桑骂槐,有的甚至直接撂了挑子”“甩了担子。但这些都是在斗气。

给你任务是领导信任的表现,应该有争口气的作风。如果确有困难,应该跟领导说在前面、站在领导的角度给他分析,可以说,这几个事都很重要,哪个搞不好都会影响很大,您是不是考虑调配一下力量。

这样站在领导角度、从完成任务角度,不让材料都堆积到你这儿来才是上策。

人可以放松但不能放任。

会放松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越忙越要休息好,越要挤时间放松。一个是休息好了效率才能高,另一个是休息好了负能量的情绪才会少。

千万不能自己把自己逼得很急躁,压力很大,导致不顾场合、不管对象、不分情况,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么说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完后话就成了你的主人

做话的主人,要尽量说三种话,即思考过的话、有分寸的话和留有选择的话

人可以较真但不能较劲。

认真较真不是缺点、是优点。比如年底的事多,该是谁负责的谁干,该是哪个部门的哪个部门就要承担,你虽然能干也要搞清楚哪些是份内的,哪些是帮别人的,否则以后你都逃不了干系,也会乱了秩序。

但不能较劲,有的人不善言辞,会生闷气跟自己较劲,劝你赶紧跳出来别自己折磨自己,干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有的人胆子很大,明里暗里跟领导较劲,劝你别犯傻,最后受伤的一定是你;有的张牙舞爪,到处宣泄跟同事较劲,劝你想的长远些,总有需要用到别人的时候。

人在职场中,情绪天天有,学会控制很重要。时间只有回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忍一忍就冲过去了,让一让就没事了。

如果还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请你也别对着熟悉的人宣泄,可以试着到群来讨论交流,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跟你一样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你的委屈、郁闷、抓狂、喜悦等情绪,大家都懂......


学会这招,就离成功不远了

 

 

这是一篇需要用心阅读的文章。

人人渴望成功,世界上成功的定义很多,相应的成功学也有很多。

1.

我们先一起看一个很流弊的老外的故事。

有人问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威廉姆·史密斯!卡耐基准确无误地叫出这位采访者的名字,然后说道:我成功的秘诀在于我能记住所有跟我打交道的人的名字,并且不断刷新。接着他便在采访者惊讶的表情中,一连说出了几十个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不同人的名字。

卡内基手下有众多员工,每一个人对钢铁的了解都比他多得多。而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些人的上司、领袖,原因就在于他那套天才的管理方式。而在这套管理方式中,最被他看重的就是记住别人的名字。卡内基对于记住他人名字可以得到商机的认识始于他十岁那年。

十岁的卡内基养了一只怀孕的兔子,小兔子诞生后,他没有足够的兔草来喂养它们。这个问题困扰他很久,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告诉邻居的孩子,有谁采来足够多的苜蓿和蒲公英喂养兔子,就有机会选择一只小兔子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孩子们纷纷奔向原野,争先恐后地想要喂养兔子。当几个小孩的名字变成小兔子的名字后,为了将自己的兔子喂得更好,孩子们花费在小兔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采集来的草也是越来越鲜美。

这件事情给了卡内基很大的启示,以致以后他将记住别人的名字作为一种习惯去培养。

2.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过多地夸大了记住别人姓名的作用,有点标新立异。

就我们自己来讲,不管在哪儿任职,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领导见了你,亲切而毫不含糊地叫出你的名字,你会对这个领导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越是跟你职级相差越大的领导叫出你的名字,你的这种好感就会越强烈,哪怕是你跟他一年只见一面,这种好感也会长存于心。如果比你层级高两级的领导,天天能把你的名字放在显眼的位置,你是不是感觉工作起来很有劲。

这就是人性的使然,也就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开会时领导的座牌被打错名字会非常的恼火,为什么游山玩水的旅行者喜欢将自己的名字留在古迹上,为什么科学家爱用自己的名字为个人发明取名,为什么捐钱修建校舍的人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建筑上,等等。

普通人对自己的名字有天生的疯狂的兴趣,记住别人的姓名并容易地唤出,你就对他有了巧妙而有效的恭维,迅速拉近了距离,别人就会喜欢你。你想达到的某个成功就会更容易。

3.

一定要记住他人的名字,不管这个人跟你熟与不熟。有人说,智者记住别人的名字,而愚者只希望自己的名字被记住。实质上,当你先记住别人的名字时,别人才会记住你的名字。对于一名职场人员来说,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一位同事的名字、每一位客户的名字,尤其记住那些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人的名字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说,记住别人姓名的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能力来加以运用就行了。真正能成功还是要靠技术,看独一无二的能力。要让笔头君(ID:)来说,正好相反。你具备了能叫出你所有接触过的人姓名的能力,其他的能力都是辅助。因为,记住别人的名字可以满足人的虚荣心,尤其是亲切准确地叫出一个陌生人的名字,会让对方有种心灵上的满足感,感觉自己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不是士兵甲、士兵乙。当人的一些敏感神经、快乐细胞被那一声得体的称呼打动后,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相反,如果出现叫错或者叫不出对方名字的现象,不仅会尴尬,还会让对方觉得难堪,再办什么事情,也就不容易了。

即使你是领导,见了面嗯嗯,哦哦半天,握着手叫不出对方名字,或者人家姓李你叫人家小王,我对你印象很深,干的不错,好好干,有前途。那这个叫小李的小王的心情,估计好不到哪儿去……

4.

记住别人的姓名很重要,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怎么记得住才是需要下功夫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办法,现在辅助手段很多。就笔头君(ID:)来说,记忆力有限,主要靠手机里的名片功能了,第一次见到别人留电话时要把相关信息记得尽可能全,在参加活动前,迅速地翻看可能会碰到的人的信息,确保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无误地叫出他们的名字。

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但谁让你没有超强的记忆力呢,但这点小麻烦,比起没有业绩、没有项目提成、被炒鱿鱼,甚至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住:记住别人的姓名,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


成为办公室的老司机,下面这些情绪你要控制好

 

写材料的人,是既有思想又有性格、既谦卑又傲娇的人。

平时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他们是否有思想高度,是否有明晰思路,是否有文字水平,但对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控制鲜有关注。

一个年轻人或受他人指引,或自己选择,或误打误撞进入了这个领域,那么对这其中可能会引起你心理变化,或者情绪控制的情况一定要有个了解,才不会到时候手忙脚乱、情绪失控,才能顺利当上老司机

其一,年轻人刚刚踏入这个领域,大多胸怀豪情,是带着志向和理想来的。想着一来就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一来就能成为写作班子的骨干或主笔,岂不知他们仅仅看中的是你的态度和基础,对你刚来虽经过你认真思考的言论、思路,乃至你提出的对策等等,根本就进不了法眼,甚至是嗤之以鼻,这相当于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会让你怀疑进错门了。

其二,我一个211院校毕业的,还是中文系研究生,写出来的材料在几个没上过大学的,甚至是只有中专文化水平的领导手里,反复改来改去的,最后改的面目全非,心里不服。

其三,当你辛苦几个晚上,精雕细刻地磨了又磨,搞出来一个自己感觉无懈可击的文章,交给领导,他只看了几眼、粗略翻了翻,也不问你的想法和考虑,就说感觉不对,你再琢磨琢磨。要是碰上有的领导要求高、脾气大,把你的稿子往地上一摔,说写的这是什么玩意儿的时候。如果你当时没有想骂娘的感觉,只能说明你在涵养方面不是凡人。

其四,一群人在一起架着投影仪,推敲你写的材料,东一言西一语,说的在理的时候你还好接受些,扯远了的你恨不得舌战群儒,但又力不从心的时候,估计你在恨自己嘴笨的同时,恨不得过去抽他两嘴巴。

其五,等到你成长为单位或一个领域担纲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材料接踵而来,经常会碰到一个材料还没写完,后面还有一个或两个在哪儿等着你,中间没有休息或调整的时间,想想头都大,心里的激情就会硬生生地被折磨到冰点。

其六,终于由于你出色的表现,当上了某一方面的领导,分管一部分工作,可算是不用写第一稿了,但又发现你的手下跟你年轻的时候一个样,却个性更强了,思路更活跃了,道理更不好讲了,一个个说起来头头是道,交的材料质量却不高,恭喜你进入了一个新的跟原来的你较劲的新阶段。

其七,请你在留言处补充,也算是一个情绪宣泄的渠道……

这些问题,不管你是经常写材料的,还是偶尔写一下,或多或少的都会遇到。有个对策,战略上要重视,战术上藐视。可能你会说,这跟毛泽东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正好相反啊。

不假,这主要是针对写材料过程中的情绪控制而言的。战略上重视,指你要从自身找原因,弥补不足、提高能力;而战术上却不要把你遇到的困难、挫折、孤独、愤瞒太当回事,否则你极易陷入自我循环、自我较劲的局面而跳不出来。

具体操作中:

1、首先找准定位。该你沏茶倒水的时候你就要沏茶倒水,该你敲敲键盘的时候你就要敲键盘,该你负责担纲的时候你就要担起来,这是成长为一名老司机的必修课和必经过程。

2、不宜追求完美。这是由写材料的规律决定的,一个人的能力、视野、认识、水平都是有限的,一个好材料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即使由你主笔),只要是你努力了,尽了最大的力,就扪心无愧了,不要别人一改就不高兴。

3、诚心接受批评。给你提意见的人,你要把他当做朋友,现在没人闲着没事故意批评你、破坏关系,这么想你心里就会平静很多,几年以后说不定你还要感谢人家呢。

4、及时宣泄情绪。给身体经常放放气是很有必要的,但尽量不要公开放气,否则后果还需要你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得不偿失。可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喝小酒,也可以开开玩笑、看看比赛、打打球,找到发泄闷气或闲气合宜的出口。

ps:做个广告,常到XX去宣泄宣泄、交流交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那里有将近800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等着你……

 


在办公室这样做,气质再好也混不好

办公室是大多数人工作的地方,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是是非非,即使你们是个团队,革命同志亲密无间,但如果毫无顾忌,最终的结果,轻的是分崩离析、不欢而散,重的是前途尽失、两败俱伤。现在流行一句话,主要看气质,笔头君(XX:)想说的是,如果有下面的毛病不改,气质再好也混不好。

 

切忌批评人。管不住自己的嘴,看什么都想管,说别人这个那个的。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年龄大的、资格老的人总是喜欢说别人,尤其是年轻人,还美其曰是为了帮助年轻人。即使批评人能够让人及时改正错误,但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有位圣人曾说过,为什么要批评人呢,批评是无用的,因为它使人采取守势,并竭力为自己辩护;批评是危险的,因为它伤害一个人的宝贵自尊心,并激起他的反抗。当你想批评人的时候,你只要想想明天他会变成你的顶层上司,立马什么火气都没了,这一招屡试不爽。

 

切忌争辩。永远避免正面冲突,这是处理办公室关系的最低的底线。与领导争辩,明摆着是不想混的节奏;与同事争辩,低头不见抬头见,场面非常尴尬;与比你水平高的争辩,更显得你的无知;与比你水平低的争辩,都觉得你在欺负人。说的再明白些,争辩,如果你失败,你就失败了,如果你胜过对方,你还是失败的,因为一个人被逆着自己的意见说服了,他会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你会因为嘴巴上空洞的胜利而永远地失去一个本能争取成为你亲密战友的伙伴。所以,获得争辩最大的胜利,就是避免争辩,要像躲瘟神一样的远离争辩。

 

切忌啰嗦。啰嗦除了体现人无能外,最大的伤害就是让办公室的人远离你、讨厌你。我查了啰嗦一词的涵义,它原来叫噜嗦,是反复啃咬的意思,也就是我们老家的土话叫嚼(jiao)扯(che)。在办公室里有这样的人存在,处理的办法就一个,赶紧找个理由离开他,如果回来他还在哪儿啰嗦,就再找个理由离开,这可能是你能够采取的最明智的办法了。

 

切忌恶意闲谈。闲谈是不可避免的,同事之间谈谈天气,谈谈家庭,谈谈运动等等,都不失为加深感情的说话方式。如果前面加上恶意二字,性质就变了,主要特征就是,不问事实,不去调查,不加疑虑,在那里捕风捉影,搬嘴弄舌,说别人的坏话,坏别人的荣誉。你岂不知你在消费别人的时候,听者也已经给你加上了这个人不可交的标签。

 


从奥运会看职场天才与菜鸟的分水岭

 

里约奥运会已近尾声,短短不到二十天的赛程,留给我们太多精彩的回忆。无论是中国乒坛的荣耀辉煌,还是中国田径的激情突破,或是中国女排的精神传承,可以说是有震撼也有遗憾,有惊喜也有失意,但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与叩问。每一届奥运会都有石破天惊的惊世天才,也都有独步体坛的不老传奇,他们的背后能带给我们哪些思考?特别是在职场打拼的我们,何尝不是置身人生的奥运赛场,我们的天赋,我们的经历,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我们能创造什么样的成功?职场高手与菜鸟的分水岭到底在哪里?我想,从奥运赛场可以找到答案。

奥运赛场的大魔王小菜鸟到底差别在哪?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天赋。比如检测出是天才的菲尔普斯,他体型异于常人,身高1.87米,上身修长,腿却特别短,只有81厘米,这使他能够在水中最大限度减小阻力。特别是他的臂展达2.01米,就像海豚的鳍。

还有闪电博尔特。正如网友们说,百米赛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博尔特,一种是其他人。有分析说,牙买加运动员中有70%的人体内有一种超过平均水平的基因存在,可以改进与瞬间速度有关的肌肉纤维。在短跑的过程中,这些运动员能够迅速取得速度上的优势。

包括我国这次取得20公里竞走冠军的王镇。他也是天赋异禀,具有强大心肺功能,整个肌肉耐力很适合竞走,技术动作漂亮而且规范,类似欧洲人的身材,腿长而且腿型很直,拥有竞走运动最需要的镰刀腿

反观我们职场中,也确实有很多天赋异禀的同事。有的天生高智商,跟他们在一起总是感觉慢半拍,智商是硬伤。还有的是高情商,八面玲珑,左右逢源,领导宠、同事爱。再有父母给的高颜值,看一眼就如沐春风、印象深刻。更有的精力出众,多处作战,新见迭出,让人叹服。这些天赋,也许让他们有了向顶层进发的前提的基础。

但深入挖掘我们会发现,奥运天才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所谓天赋,高手与菜鸟的分水岭,我想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

高在强大信念。听着高大上,但确是这样。这次逆转卫冕冠军、东道主巴西女排的中国女排,让所有人铭记和感动。记者采访时,女排成员惠若琪说,整个场上,无论是落后还是领先,大家都在说着两个字坚定。照片中的11号徐云丽,肩部有伤仍然大力扣杀,旧伤复发后简单处理就回到场上。这就是信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中国女排代代传承的克强致胜的精神力量。

还有这次里约奥运会的两匹黑马,一个是击败菲尔普斯的新加坡选手斯库林。如果说菲尔普斯是一个传奇,那么被斯库林超越简直就是一个神话。8年前,斯库林与偶像菲尔普斯合影始,就已然将菲尔普斯树立为自己的学习和赶超的榜样。梦想与信念带着他成为本届奥运会战胜菲尔普斯的第一人。

还有一个是今年22岁、职业生涯单打最高排名为33位的波多黎各选手普伊格,她击败2号种子、澳网冠军获得最终胜利。在晋级道路上,她还淘汰了科维托娃和穆古鲁扎两位大满贯冠军。

高在艰苦磨练。前面我们说的菲尔普斯、博尔特等天才,虽然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成功终在难于常人的训练。菲尔普斯从11岁起,就以夺取奥运会金牌为目标,开始极其艰苦的训练。他每天在早晨5点多就起床训练,圣诞节也不例外。训练严格时,每星期要在水里游100公里。甚至他一度在7年时间、2500多个日子中仅有5天没有下过水。

博尔特身高1.96米,重心高起跑慢,为此他进行了特殊的听枪训练。为了提高灵活性,博尔特还会进行水下训练。这是博尔特眼中最魔鬼的训练,因为他要在在泳池中全力冲刺20组,以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性。特别是近日一组关于博尔特双脚的照片曝光,惊人成绩的背后,博尔特的双脚已经变得满目疮痍。

高在执着坚守。不知大家还会不会想起一个英雄,王义夫。王义夫六次出征奥运,24年痴心不改,他的执着让人肃然起敬。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后,王义夫得了静脉血管萎缩的重病。这种病使王义夫脑部供血严重不足,经常出现头晕、迷糊的症状。但在与病魔决斗的日子,他赢了。2004年希腊雅典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他获得男子气手枪冠军。

还有四天揽三金的匈牙利女子游泳名将霍斯祖,曾参加2004年、2008年、2012年三届奥运会,但成绩平平,在伦敦奥运会400米混合泳仅得第四名。伦敦奥运后,不甘于失败的她从失误中学到教训,孜孜不倦地到处参赛,以赛养训、参加多个项目却不见疲倦而获得女铁人之称,终于强势崛起。

从这些奥运天才的夺冠历程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出高手与菜鸟的分水岭了。其实在职场中也是一样。也许刚入职的时候,有人有更好的基础、更高的天赋、更大的背景,但这都不是事儿,或者说不是决定性的事儿。特别是对于我们钟爱的文字领域,更是靠信念、苦练和执着才能立足的领域。没有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没有稿复一稿的推倒重来,没有领导虐我千百遍,我待领导如初恋的心路历程,怎么会有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那一天,怎么成就关键时候想得起、大事难事用的上的大拿和中坚?所以,还是那句话:所有牛逼背后都是苦逼堆积的坚持;所有苦逼都是傻逼般的不放弃。盯着目标、负重前行,总有一天,你也会活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模样,你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天才


这一个字,注定要伴随你整个职业生涯

 

我是寒江夜。我想跟大家聊的这个字是

多少年来,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形势在变。无论什么职业,都将面临这个字的挑战和考验。

特别是在这个推崇创新、宽容试错的时代,已经是我们最常用最亲近的字眼。文字工作者是挖掘思想、记录情感、指导实践的职业,在这么高大上的领域,如果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分分钟就会被淘汰出局。

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地看待变、积极地寻求变,熟练地掌握变的门道,在变中掌握行笔从文的主动和先机。

好多笔友觉得写文章难,这个领导觉得可以,另外一个领导可能就把你全盘否定了,郁闷却又无奈。既然走上这条路,就早该知道,台前孤灯,挑尽难眠将是我们今后的生活。那我们怎样才能向老笔杆子那样喝喝茶,念叨念叨就把文章写出来呢?我想核心还是在对文字因势而变的把握上。

文无定法。文章是有其自身生命的,就像人一样,会带有自己独特的烙印,故而文无定法。如果东搬西抄,文章就会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种文章给人的伤害,不亚于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美女的背影,一转头,竟然发现美女长了胡子。美女本不该长胡子,是我们东搬西抄时加上去的。难道我们要闭门造车?也不对,该引用也得引用。我个人觉得半月谈、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不错,适当借用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文无定法,要求我们思路开阔,慧眼识珠,懂得取舍。一味寻求固定模式,只会适得其反,最终闹得张冠李戴的收场。

变不离宗。宗者,主旨,目的也。写文章时,才思喷涌,下笔千言,若偏离主旨,总是难遂人愿。写作时,要不离宗,核心是要把握三点:一是主线聚焦不能散,就是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都要始终很一贯、很突出,不能东拉西扯、忽左忽右。二是逻辑清楚不能乱,就是文章再活,语言再生动,也要有章法、合逻辑,论点与论据,正文与标题,都要严密契合、丝丝入扣。三是对表及时不能偏,就是要经常与领导做好沟通交流,看这样的行文思路是否符合领导的本意。这一点很重要。我遇到过一些笔杆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加班加点写好全文后,再呈与领导查看。结果,辛辛苦苦拟写的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还可能挨批评。此谓吃力不讨好。还有更加糟糕的是自己拟写完成后,由于思维惯性很难听进不同的声音,即使可以,也要花一定的力气了。此谓自找麻烦。沟通在公文写作中是贯穿其中的,沟通比不沟通好,早沟通比晚沟通好。

把握好了宗,我们才能从容地变。从实践看,一般有这么几种:

因势而变。就是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包括世情党情国情等方方面面。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有很多当前的形势,要随到随学、及时换脑,切不可刻舟求剑、以不变应万变。这里有个诀窍,其实很多应急的报告,所要汇报的工作都差不多,改变的只是形势背景,如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会发现以最小的变化就能实现文章的与时俱进。

因境而变。就是要根据所处的方位、场所、境地而变化。这一条突出地体现在领导讲话上,同样的座谈会,对象不一样口气和重点就不一样;同样的人讲话,对上讲还是对下讲,有没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在场,牵头人还是配合人,都要有所考虑、有所变化,等等。

因人而变。就是要根据讲话人的风格和脾性而改变,这一方面是最难拿捏的。领导的风格千变万化,有的领导还好,你跟他沟通时他愿意跟你交流思想,甚至有的主动跟你说他想讲哪些,碰到这样的领导算是幸运的。有的领导,讲之前不知想讲啥,讲的时候不知在讲啥,讲完后不知讲了啥,这就让人摸不透了。有的你把材料给他了,他深不可测地给你来一句,感觉不对,回去再琢磨琢磨,怎么改我也说不好。着实让人崩溃。碰到这样的,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多看他之前的材料努力对接,同时在过程中常汇报常统一思想。另一个是找个周末,买个动车票,凌晨早点走,去泰山烧柱头香,自求多福吧~

最后想说的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如果要想在文海中有所成就,就要立下坚定的志向;如果要想能够文思泉涌,稿件被选用,惟有勤勤恳恳,笔耕不辍,与大家共勉!


想被领导赏识,先要当好这样的多面手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时入职的同事,短短几年有的已经成为备受领导倚重的骨干,而有的还原地踏步甚至始终游走在中心工作的边缘。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业单位,能够让领导大项任务用得上、关键时候想得到的,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我们感到,关键要当好这样的多面手:

 

文字高手。之所以把文字能力放在首位,不是对文字工作偏心偏爱,而是妙笔生花、勇挑大梁的笔杆子更让人高看一眼。我们平时跟随领导到基层调研,从各单位的汇报材料就能看出,同样的工作以不同的角度构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述、靠不同的措辞修饰,其结果往往天壤之别。也许主笔人手中的原材料并无二致,但上级领导眼中的工作却是高下立现。更为关键的是,一篇材料往往反映出所在单位领导研判形势的眼光、把握方向的能力、引领发展的思路和抓好落实的作风。为什么好多领导有御用的笔杆子,关键就在于能够抓住领导的思维模式和风格特点,能够把领导最想表现的能力展示出来。至于怎么当好文字高手,之前与大家交流过很多,比如经验|是什么让领导离不开你?[原创]什么时候把自己当成领导了,领导讲话也就写好了等等。希望大家不断历练自己的文字能力,早日成为领导倚重的文字高手。

 

政策强手。每个单位都有几个对业务相关政策法规精通的问不倒,对这样的同志,领导一样离不开。因为有的单位大部分是业务工作,尤其很多岗位政策性专业性很强,必须按规定、按程序、按权限办事,没有几个政策通,工作很难运转,甚至可能出纰漏。要当好政策强手,应该注意把握这么几个联系:一是联系上位法规,就是要把相应政策规定的出处和上位法搞清楚,把握政策制定的本意,这样在遇到政策盲点的时候,才可能把握原则去解决。二是联系以往惯例,很多领域的政策法规都有很长的历史沿革,尤其是干部政策,常常是拿着多部法规对照研究。这就要求学习政策法规的时候,眼睛不能只盯着当下,而要联系着法规制度的沿革来把握,这样才能看清趋势、看清发展,也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实质。三是联系单位实际,执行政策的过程永远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的过程,没有哪个领导喜欢教条执行法规的所谓政策通,只有碰到疑难问题时,能够把落实法规要求与兼顾单位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得到领导的喜爱。

 

参谋助手。能够当好领导的智囊外脑,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就是能给领导决策当好内参、出好点子,领导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你能够通过自己的深度思考扩展成比较系统的成熟思路,这也是能力。做到这一点,关键要锻炼三种思维:一是换位思维。就是能够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和分析问题,这个我们以前讲过,核心是能够跟上领导的思路、领会领导的意图、把握领导的风格。二是前瞻思维。就是考虑问题要有前瞻性,走一步想三步。前瞻性来自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做到这一点,就要大量研究以往相关工作的处理经验和成熟做法,这样才能靶向施力。三是底线思维。当好参谋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兜好底,领导是把握大方向的,参谋就要查遗补漏、事无巨细,有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努力,这样才会让领导心里托底。

 

办事能手。这里讲的办事,主要指会议、活动和其他需要协调办理的事项。有的同志虽然文字是硬伤,但组织协调滴水不漏、左右逢源,那也能一招鲜吃遍天。怎样办好事?道理有很多,关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大与小的关系。就是时时刻刻要注意把握重点、把握大头,尤其要把握领导的关注点,不能因小失大。二是急与缓的关系。有的事情需要急事急办,就要快马加鞭、雷厉风行、事不过夜,但有的需要事缓则圆,甚至必须放一放、缓一缓,这就要把握好度,不然容易过犹不及。三是上与下的关系。最忌讳的是眼睛只盯着上面,一定要做到服务领导与服务基层的统一,既要把基层的实情反映上来,又要把领导的意图传达下去,真正发挥承接上下、畅通各级的润滑剂”“连接器作用。


上班第一天,我们就要做好弯道超车的准备

 

按:今天就是立春了,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刻意练习,提出刻意练习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一点,曾经反复跟大家提过,我们设立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刻意练习的平台。事实上,一年来不少笔友在这个平台上历练了自己的思维和笔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从我们开展的民主生活会发言、党课教育、述职报告等材料提纲评比的结果看,踊跃参与、积极练笔的总是那么一部分人,而他们正是在比其他同志多一点点的勇气和坚持中,实现了思维层次的跃升和行文能力的蜕变。看到他们在看似随意实则刻意的练习中一步步成长,深感钦佩。

 

随着群的不断壮大,有越来越多的文字高手、政策强手、办事能手加入,有越来越多的文字素材、经典范文、论证事例上传,也有越来越多的思想和经验交流在XX进行,应该说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平台。今后我们还将定期选择热点和重点专题,开展相关材料的投稿评比活动,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次机会,利用好朋友圈的优势资源,在刻意练习中不断历练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让未来的你感谢今天奋斗的你。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推文。

 

工作了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老同志,仍然是科员的,大有人在。他们并非不勤奋、不敬业、不听话,他们往往是老黄牛、是好人、口碑不错。

我们同时看到,少数年纪较轻的人,工作了三五年,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发展速度惊人。有人会说,这样的人是因为光环或者背景。

为什么有人基层10年仍是科员,有人刚来3年就弯道超越?我们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你身边不乏工作10年以上的老黄牛,他们有的在一定领域颇有经验,比如比领导更擅长、更熟知应对群众上访,等等。也许包括你在内有人为之愤愤不平:他干了那么多年那么多活,为什么领导总是想不到他?

他缺乏刻意练习。他处理每一天的工作可谓勤恳,但是都是自动完成模式;他有经验,但是仅停留于完成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胜任工作,但绝不是顶尖专家。他每天向单位贡献大量工作时间包括负责的工作态度。这些均是美德,但他无法贡献系统的组织能力或重大突破能力。因为,他从未刻意练习。

你或许一直认为,在中央媒体、省报省刊发表一篇文章,仅仅是形式主义、花拳绣腿。你错了,至少不完全对。发表文章的人,可能经验少于前述老黄牛,但他在刻意练习,系统的总结、思考、分析,属于刻意练习的范畴。相反,每天重复昨天的事情,是自动完成模式。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些勤于思考、试图提炼工作经验和规律的人,往往更容易引起领导的注意和重视。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的练习。我跑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但是与刻意练习的标准还有差距。刻意练习,必须是挑战自己。

我们甚至可以粗暴的说:凡事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你都是停留于舒适区,并不难。

进入学习区的人,则要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吃力、费劲,他们甚至变态的挑战自己。他们订立超出能力的目标,然后通过学习新技能、运用更大的强度训练自己去达到更高的目标。

刻意练习是要求你像杰克韦尔奇那样管理企业;像梅西那样踢足球;像二郎那样做寿司厨师。在这个意义上,刻意练习是一种极致精神、工匠情结。

或许,你以往学习、工作的方式都不是刻意练习。

一般意义上的读书看报不是刻意练习。放在刻意练习的标准下,那属于消遣。

每天惯例性的完成工作不是刻意练习。我们每天工作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是尚难以属于刻意练习。

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不是刻意练习。它们看似辛苦,对于职业成长、人生成长来说,却只能算是舒适区。

加班不是刻意练习。

我们要补充指出,刻意练习同样适用机关人际关系领域。

有人深信不疑:黑马与领导的偏向和不透明的因素纠缠在一起。现实中不乏其例。但是,绝非全部。撇开不公平的现象,刻意练习会为你指明新的努力方向。

千万不要用你的批判、你的鄙视代替你必须的刻意练习。比如,你本应该在某个领域刻意练习,你先以你的标准否定这个领域的正当合理性,这样你也就不用刻意练习了。

你不进行刻意练习,也就会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花掉大把大把的时间,但收效甚微,职场没有大的起色。

青年公务员有必要在机关人际关系、政策研究、政府文案写作、当众演讲、机关思维、机关规则等领域深入展开刻意练习。

首先,选定刻意练习的领域。越具体、越细分越好。练习长跑,这个目标就优于笼统说锻炼身体。比如,提高机关人际关系这个目标就太笼统,不如更具体到克服脸盲症一年记住100人,你如果真的刻意练习,你可以选择在网上打印100个人的照片进行识别。

其次,制定一个阶梯计划。刻意练习必须不断拔高目标。

然后,你需要一位称职的导师,导师既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物化的书籍、课程等。人们之所以疯狂的择校,都是这个原因。

再次,要有监督机制,切忌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大部分人新年制定计划时很爽,但年底打脸啪啪啪,原因不言而喻。

最后,不断的反馈、复盘、改进调整是非常关键的。


原创:是什么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写在前面

现在,很多朋友年纪轻轻就走上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应该说这在人生发展历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人到部门、机关的同时,思想也要跟进来。为什么这么讲?其一,思想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思想统领一切,思想引领发展,思想影响行动,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空间,最终由思想素质决定。其二,除了单纯的技术工作外,最终还是要走上管理岗位,无论是项目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需要做人的工作,以思想见长,靠思想取胜,思想性是安身立命之本。其三,提升思想素质是当务之急,思想没有武装起来,学也学不好,干也干不精。因此,过硬的思想素质才是你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在这个方面,(XX:)感到起码要具备三条:

进取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常讲,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进步。

 

一个人一旦坠入只图享受、只想安逸的温水池中,与进取就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了,看什么东西,难免就抱怨多于欣赏、指责多于肯定、牢骚多于心平、悲观多于乐观。一个人充满进取心,就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眼中不知啥叫困难,脚下不知啥叫障碍,骨子里充满活力,身体上散发着魅力。

 

现实中有的同志工作不到两年,就被上一级部门调走;而有的在一个部门呆了三、四年,工作还是平平沓沓、毫无起色,原因不在于是否学历高、基础好、科班出身、专业对口、有背景、有关系,全在于一个进取心,这一点最被领导赏识。

 

进取心表现在哪里呢?

 

一是严格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工作为重,有工作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个人再大的事也是小事的思想,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抓工作上,专心致志地干好每一件工作、办好每一件事,不能松松垮垮、心浮气躁。

 

二是事不避难。越是重要的部门,越是急事、要事、难事多,这个时候最需要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人,如果加班加点有你,起草重大材料有你,陪同领导出差有你,解决棘手问题还有你,那么你肯定会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三是充满激情。只要对工作充满感情、倾注热情、燃烧激情,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承担任何一项任务,都要拿出最佳状态,努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坚持这样做,就能出精品、立标杆,就会使能力素质得到快速提升。

 

 

 

俗话讲,谋事在先,成事在后。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谋事的能力。这方面有三个基本要求:脑勤、手勤、腿勤,其中脑勤是排第一位的。脑勤就是要善于思考、思索,左思右想、前思后想、苦思冥想。只有脑中有事,才能眼里有活、心中有方。一个人想事与不想事,在现实中差距很明显。有的爱想事、琢磨事,使自己跟上形势的变化、单位的任务、领导的思路,提高进步就非常快;有的整天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就不会有大的进步,有的甚至连自己为什么进步慢、为什么不受重用、为什么被淘汰,都是糊里糊涂的。

 

从内容上讲,要想天下事,就是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等,把握好工作的;要想脚下事,就是要熟悉本单位、本部门、本处的全年工作和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明确主次先后、轻重缓急,拿捏好工作的;还要想领导事,就是要深入观察领导对工作的关注点、兴趣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角度,掌握好工作的

 

从方式上讲,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联系、发展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尤其要注意从政治和全局上思考问题,注意举一反三,注意变别人的教训为自己的财富。

 

从途径上讲,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每个阶段工作完成后都要进行回想,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把全天的工作总结一番,坚持去想,一定会大有收获。可以说,思考是成长进步的基石,养成勤于想事谋事的习惯,思想就永远不会变老,工作就会天天如新。

 

 

 

形象是一种行为表达,行为是一种思想体现。年轻人进入新单位特别是提升到新岗位,融入一个新的集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低调、谦和、善团结、有热情。可以说,低调谦和是在单位立足、开创局面的一把钥匙。

 

怎么用好这把钥匙?

 

一是要学会包容。要注意与他人和谐相处,要多看人好的方面,学会欣赏、善待、理解、学习别人,求同存异、相互包容,而不能以自己的性格、爱好、行为方式作为标准去衡量别人。

 

二是要处好关系。与领导处好关系,毋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与同事尤其是老同事处好关系同样重要。因为你离领导较远,离同事很近,你的一言一行领导不一定清楚,但同事却很了解。而且许多工作,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老同事领着你干、新同事配合着你干。如果一味眼睛向上,巴结领导而忽视同事,就会一人亲而众人毁,一人种树十人拔,失去群众基础。因此,一定要像尊重领导一样尊重同事、尊重老同事。

 

三是要保持低调。就是不能在上级和下级面前两幅面孔,对上恭敬有加,对下横眉冷对。这很不好,容易让人反感。以前有位领导说得好:不要以为你很高,这种高是因为你骑的马高,下了马该多高还多高。因此,一定要内敛含蓄、谦虚谨慎、待人和气、真诚大气,不张扬、不高傲。


文字工作者的某某某,我想大声告诉你

 

我是个写材料的。

在同事心中,我也许十分平凡,但又很不寻常。

我跟从事业务工作的同事拿着一样的工资、坐着同一趟地铁,有着一样的级别、一样的称谓,甚至一样的服装。在别人眼里,我们几乎完全一样。

但当你看到下班后办公室亮起的灯光,当你听到会议上领导的讲话、办公桌上印发的文章,当你感受到一项项大材料压茬推进的匆忙,你会知道我的不一样。

我不一样在长期的伏案写作,不一样在反复的咬文嚼字,更不一样在绞尽脑汁的冥思苦想上。

在亲人眼中,我也许非常熟悉,但又像陌生人一样。我很少回家,我的周末,我的假期,我分分秒秒的闲暇时光,大都花在学材料、写材料、改材料上。

正如老笔杆们跟我讲,有材料就加班写作,没材料就加班充电。对家人来讲,我是摆在床前陌生的照片,我是电话那头陌生的声音,我是儿子已经记不清的父亲的模样。

在朋友口中,我也许重情重义,但又时常像隐形人一样。朋友大都记得我大学时的豪饮,记得我聚会上的放唱,记得我球场上不羁的奔跑和酣畅。也不知从何时起,兄弟散于江湖,再也没有把酒言欢、各诉衷肠。

我是个写材料的。我也许有苦有累,我也许注定匆忙,但谈起伴着我走过青春、伴着我度过坎坷、也许还将伴着我继续走下去的这份职业,我有很多话要讲。

我想对我的同行们说,写材料的人最有前途。人们常讲灯火辉煌、前程辉煌,这说的是对加班加点的褒奖。但今天我不想说这些,我想说的是更高层次的奖赏。写材料的人,接触最多的是中央的声音主张,学习最多的是高端的战略思想,了解最多的是各方的一线情况,这些权威的、前沿的、真实的信息和资讯,是我们武装头脑、改变自己的法宝和偏得,也让我们铸就成功特有的强项。放眼看去,从习大大到县委书记,从企业老总到业务组长,哪个不是有着过硬的文字功底,哪个是靠着跑跑颠颠能成就现在这样?

我想对我的朋友们说,写材料的人最值交往。首先请参考上一条,因为你是跟最有前途的人来往。其次再说别的好处与荣光。我们终日爬格子,我们是文化人,我们懂得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懂得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碳,我们懂得难得是诤友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懂得向无字之书学习与肝胆之人相交,我们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更会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我们是朋友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有力的臂膀。

我想对我的亲人们说,写材料的人最堪托付。我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我们在反复推倒重来中成长,我们在无尽压力下迎难而上,我们练就了泰山压顶面不改色的抗压本领和领导虐我千百遍、我待领导如初恋的脾气韧劲。你可以试想,有了这样的气度和胸怀,有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还有什么样的家庭责任扛不起,还有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不敢当?特别想要说的是,还在与像我这样写材料的人谈恋爱的姑娘,不要犹豫,不要思量,果断与他走进婚姻的殿堂。不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缘由,不仅在于他能带你领略诗与远方,关键的关键在于,我们业余时间除了陪你,都花在办公室和书桌上,哪有时间找小三,哪有精力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我们将是最幸福最稳定的家庭,镌刻在五好文明家庭的奖牌上……

 


看到大家这么累,实在是不忍心

 

又到年关,还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ID:)刚刚诞生不久,我们还在为刚刚开设XX而兴奋,还在为设计一个的Logo而欣喜,还在为有了第一个群而打得火热,一切都是熟悉的行当,但却有不同的感觉。

 

不到14个月时间,已经成了公文写作领域的知名公号,每个月平均有20余万人45万余次的阅读量,XX也超过了3000位朋友在一起讨论学习、共同提高,这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甚至还有人在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把原创文章挪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上去的,有的还达到了百万级的阅读量,引起了一片喧嚣。在让我们欣喜之余,更深感身上沉甸甸的担子,不能辜负大家对的一番信任。尤其是读了大家的留言更是如此。

 

有的朋友说是公文写作的引路人、指明灯,公号是最强的微信XX,等等,听了心里确实很受用,但我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您在露骨地表扬我们。

 

但有些朋友的留言让我们还真正体会到了一些我们的价值。

 

如,@飞雪三人,看了只需练好积累这一招,就能尝遍材料天下鲜留言:

为你的高产喝彩,为你的勤奋点赞!分享了学习的方法,教会如何化人为己所用的秘诀!提升来自笔耕不辍的历练,思路来源众采百家之长的睿智,积累来自平时的点点滴滴,素材天下分门别类的精致!写的很好,很实用,读之后受益匪浅!

 

又如:@IrisPeng,看了成功就是一系列好习惯的总和,掌握了这十个一你也能成为文字高手留言:

有幸今天搜文章关注了此XX,入职接触公文和写作八年了,早就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材料写不好,专业知识也不行。希望坚持十个一,把这两只手都抓上去,都硬起来。

 

还如:我们建了几个群,方便大家更有深度、更能及时地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四少爷
加入群2天了,深深感受到大家对写作的互相帮助,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

 

@live_with_naccy__

好货干货,心里有货了,感谢提供素材。

@连宝

说得好,不座十年冷板凳,那能写出象样的材料?这话一点不假,我座了2O来年冷板凳,琢磨了30来年那几个字,还是琢磨不透。新闻、论文、总结、讲话等等什么都写,每天都有新任务,每天都得有新思路,文字工作苦啊!但是当你的一个个思路被认可、一篇篇作品见诸报端、或偶有奖金证书令人刮目之时,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再苦再累也心甘的感觉!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文字工作虽苦犹荣。能成为“”的忠实粉丝,与众笔友切磋更是一大幸事!咱们的这个群是个有品味、高质量、有感悟、很受益的群。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愿我们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特色引领,越办越好!

@无帆无浆

一个好的框架,不但能够解燃眉之急,而且对于我这种起点不高的人开拓了思维,收益很大,我的两学一做专题民主生活会材料就借鉴了里面很多东西。

@看见

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这座富矿不断开发,不断创新,不断受益。

感谢大家的鼓励和信任,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把实践实战中的方法告诉大家,把多年来的经验和体会告诉大家,把苦与乐告诉大家。

 

趁这个机会,有几个问的比较多的问题这里一并回答,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在这上面纠结:

 

1、如果能建立微信群就更好了?

答:目前微信群确实方便,但是对于我们这个行当的来讲,不如群方便,因为群有群文件功能,大家的一些范文和发现的好文可以随时上传,下一步我们还会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整理。

 

2、一群、二群、三群,乃至以后的群功能一样吗?

答:功能都是一样的,就是交流心得、讨论框架、修改提纲、参考范文等。但范文有少许差别。很多人担心高手都在别的XX,其实大可不必,每个XX都有高手,只要你乐于请教,大家还都是愿意回答的。

 

3、能给代笔吗?有报酬的!

答: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提供这种服务。愿意陪着你一起在写作这条路趟,一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不会做代笔这种对你提高无益对我耽误时间而毫无意义的事。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集合汇编】公文写作宝典(老笔杆子经验合集)230000多字

链接地址:http://www.cailiaozhushou.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25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